直播丨咸宁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当好支点建设生力军, 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四场)

  • 时间:2025-03-24

  • 嘉宾: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粮食局局长胡江玲,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翚,市财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荀,市资建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石健,市水利和湖...

  • 内容: 3月24日,咸宁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当好支点建设生力军, 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四场),介绍咸宁投资提质行动和项目推进情况。

市委宣传部四级调研员曾文波:

各位记者朋友,!

欢迎出席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举行“当好支点建设生力军, 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四场,介绍咸宁投资提质行动和项目推进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嘉宾有:

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粮食局局长胡江玲女士,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翚先生,市财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荀先生,市资建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石健先生,市水利和湖泊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方勇生先生

首先,请胡江玲女士介绍咸宁投资提质行动和项目推进情况

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粮食局局长胡江玲: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出席今天的发布会活动,非常感谢大家对咸宁投资项目工作的关心关注。

项目是发展的强引擎,投资是发展的压舱石。今年以来,我市聚焦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理念,攻坚克难,砥砺奋进,以投资之稳和项目之进助力全市经济建设。20251-2月全市投资增长8.8%,高于全省2.2个百分点,保持了稳中向好态势,为实现今年首季“开门红”、全年目标任务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以机制为引领提升投资活力。从谋划储备、统筹推进、明确责任、协调服务、要素保障、督查通报、考核评价等个方面制定重大项目建设工作机制,加强全市投资项目全流程管理。一是压实项目包保责任。梳理2025年各类重大项目清单,制定重点项目工作手册,将各类清单责任到人,形成“领导带头、责任上肩、定期调度、考核评比、结果运用”的项目推进工作闭环。二是成立六大工作专班。围绕我市基础设施领域短板弱项,成立长江咸宁港、“南三县”天然气、大洲湖片区开发、海关和保税物流中心、咸宁支线机场、铁路六大专班工作机制。三是出台投资项目评价细则。围绕投资增速、在库项目支撑系数、国有投资带动率、季度集中开工项目、省级重点项目五个方面,对“南三县”“北三县”、咸宁高新区实行分类分片评价,树立拿项目说话、以结果论英雄、凭实绩检验的鲜明导向。

二、以质效为导向提升有效投资。树牢“抓发展必须抓项目”理念,按照“第一是项目、第二是项目、第三还是项目”的总体要求,增强项目硬核支撑一是建强“三库”建立健全重大项目滚动接续机制,进一步做好前期论证,促进投资提质增效。按上年度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3倍新增项目,滚动更新目录库、储备库、实施库,确保“三库”转化率分别稳定在50%60%以上。二是谋实项目。聚焦地区长远发展,谋划实施长江咸宁港、国际陆港、武咸昌高铁、常岳九铁路、咸宁支线机场等一批具有牵引性标志性重大项目,共谋划1078个项目、总投资4056亿元。三是紧盯争资抢抓超长期国债、中央预算内、专项债加力扩围等政策机遇,建立政策研究专班,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支持,强化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目前,2025年第一批专项债项目通过国家两部委审核105个,总投资350.8亿元,资金需求140.3亿元。

三、以项目为抓手提升投资后劲。市委、市政府每月对重大项目推进情况进行专题研究,强化“三率两量”调度,全力以赴推动重点项目建设提速、提质、提效。一是抓招引。坚持产业集群招商、产业链条招商和产业生态招商,系统推进招商引资。一季度集中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40个、协议总金额1727.9亿元,个数和金额均创历年新高。二是抓推进。一季度集中开工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40个、总投资1002.6亿元,分别是去年同期1.7倍、2.4倍;纳入2025年省级重大项目67个、总投资1711.55亿元。蒲圻电厂三期、大幕山抽水蓄能电站、通修高速、簰洲湾长江大桥等一批重大项目发挥支撑带动作用维达力四期、星际通地轨卫星、田野九养特色产业集镇、高新区冷链冻库、铁路物流基地等一批新开工项目,加快金盛兰精品钢转型升级、通城电子信息产业园、京港澳高速改扩建、大冶至通山高速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确保尽早开工、快开快建三是抓服务。开展一季度“开门红”十大活动,强化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土地、金融等方面要素保障。常态化开展政银企对接、“稳增长、解难题、促发展”企业帮扶活动,支持和鼓励民间投资发展,引导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等领域建设。目前已向省发改委报送面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22个,总投资193.76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把发展目标、路径、政策、举措落实到项目上,推动“要素围绕项目转、一切围绕项目干”,以高质量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

我先简要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市委宣传部四级调研员曾文波:

感谢胡江玲女士的介绍。

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请记者朋友们举手示意,提问前通报所在媒体机构名称。

咸宁人民广播电台记者:交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请问市交通运输局准备如何在“当好支点建设生力军、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中担当交通运输使命?

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翚:

扛牢“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的政治责任,充当“当好支点建设生力军、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的开路先锋是我们交通人的应有之义。我们坚持项目为王,始终秉持“第一是项目、第二是项目、第三还是项目”的总体原则,把发展目标、路径、政策、举措锁定到项目上,以高质量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奋力将咸宁建设成为“融入大武汉、联结鄂湘赣”的中部地区重要交通物流节点。一是深度融入武汉。为加快融入武汉都市圈,补齐武咸东南部高速路网密度不足的短板,增强武汉对咸宁的辐射能力,在现有的高速公路、国省干线、铁路线的基础上,积极谋划了京港澳高速公路郑店至鄂湘界段改扩建和武汉至咸宁等2个高速公路项目,当前咸宁市“五纵三横三联一环”的高速公路网结构正在加速形成。二是充分挖掘水运潜能。咸宁区位优越,交通便捷,水运资源丰富,境内通航水域覆盖“一江三水”,即长江、陆水、金水、富水流域,其中长江航道里程127.6公里,其它水域航道里程576.3公里。近年来,咸宁市持续推进多式联运基础设施建设。以长江咸宁港为核心,依托横沟至长江咸宁港疏港铁路建设,构建以长江咸宁港、咸宁国际陆港项目建设为重点的集疏运体系,打造全市“公铁水”多式联运格局。谋划推进陆水河口至节堤的Ⅱ级航道提升项目,实现陆水河两千吨级船舶河口至车埠全流域通航。三是推进物流与产业协同发展。深化交通物流融合发展,围绕“5+4”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咸宁国际陆港物流园、鄂湘赣商贸物流中心、长江咸宁港嘉鱼物流产业园、赤壁沿江公铁联运绿色物流中心、崇阳县国家级综合物流枢纽及配套设施等重点项目建设,探索“产业集群+物流枢纽”协同发展模式,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湖北广播电视台咸宁站记者请问2025年财政部门如何抢抓“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机遇,围绕“投资提质行动”,做好资金支持,提升投资绩效?

市财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荀:

2025年财政部门将采取务实举措精准发力,主动担当作为,积极筹措资金,为政府投资项目实施做好资金要素保障和服务管理工作,推动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建成、早运营,尽快形成有效投资。具体措施如下。一、支持项目谋划储备。2025年安排重大项目项目前期费3000万元(较去年增加1000万元),专项用于市级重大项目谋划储备,支持重大项目开展论证研究,提升项目前期成熟度,为向上争资和项目落地打好基础。二、落实保障建设资金。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将坚决贯彻落实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在不突破债务限额的前提下,积极做好资金调度,挤出更多资金用于支持政府投资项目建设。一季度,全市安排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资金58.34亿元,其中:专项债券50.19亿元、一般债券8.15亿元。三、积极做好向上争资。财政部门紧盯上级资金政策,积极与上级财政部门对接联络,开展政策研判,全程参与申报工作,做好跟踪服务,力争获得更大资金份额。一季度,全市成功争取各类上级资金162亿元;通山县成功争取湖北省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2025-2027年每年可获得1000万元至1500万元奖励资金。目前,正在全力争取2025年中央财政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奖补项目资金5亿元。四、开展项目绩效评价。财政部门严格落实政府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开展项目综合绩效评价工作,提升政府投资绩效。做好财力支撑分析,切实解决超财政承受能力盲目上项目的问题;开展财力论证,做实项目资金来源,切实解决出现半拉子工程、烂尾工程的问题;组织预算评审,合理控制建设成本,切实解决项目超预算、超标准建设的问题;推行工程结算和财务决算,切实解决竣工结算长期“拖而不结”和项目完工后长期不办理转固手续的问题。

香城都市报记者:在投资提质行动中,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如何强化项目用地要素保障?

市资建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石健:

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坚持项目为王的理念,聚焦优化布局、强化保障、提质增效、优化服务四大主线,深入推动投资提质与高质量发展相融合。一是强化规划引领。高质量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合理确定各类建设用地规模和布局,优先保障重点项目、民生项目和“5+4”现代产业项目用地需求,为建设项目落地提供规划依据。根据建设项目实际情况,及时组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地块的用途、开发强度等规划条件,为项目建设提供规划指引。二是增强供给保障。加强土地利用计划保障,计划指标不足部分,加强与上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沟通协调,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新增建设用地计划统筹,实现重点项目、民生项目和“5+4”现代产业项目用地应保尽保。同时加大批而未用土地和闲置土地处置力度,通过盘活存量建设用地,释放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2024年至今,全市共获批新增建设用地3万余亩,有力保障了重大项目用地需求。三是提升供给效率。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开通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实现边组卷边审查、容缺受理,实现项目用地快速审批。推广建设用地“批供合一”,探索用林用地同步审批。四是优化服务效能。深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品质。持续擦亮“两上四服务”(上门对接、向上争取、主动服务、热情服务、精准服务、高效服务)品牌,建立省、市重点项目用地要素保障清单化调度管理制度,加强与包联重点项目用地单位对接,及时精准掌握项目用地需求,靠前指导做好项目用地报批前期工作,宣传最新用地政策,协调推进项目用地要素保障。

下一步,我局将持续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全力打通“地等项目、快审快批、集约高效”的全链条服务,为咸宁“建支点、夺开门红 ”提供自然资源要素支撑!

中新社记者:请问当前水利重大项目建设情况?下一步如何抓好水利重大项目提质?

市水利和湖泊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方勇生:

2024年我市多渠道争取,到位上级资金38.2亿,其中国债资金20.3亿、中央预算资金0.5亿、转移支付10.5亿、专项债券6.9亿,另社会融资16亿。在建亿元项目17个、国债项目41个,完成投资46亿、增幅166%,国债资金完成率、支付率“双百”任务顺利完成,黄荆口、木三李水库等一批长期想干成没干成的项目顺利实施。主要做法:一是大员上阵,压责任。建立了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抓水利项目建设的工作机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有关工作。二是突出重点快推进。严格按照批复的内容、规模、标准、工期开展项目建设,紧盯工程建设关键环节,挂图作战,倒排工期,卡实节点,压茬推进。三是强化督导,保成效。坚持“周调度、月通报”,对水利项目实行清单动态管理。对进度滞后的项目加密到周督导,对进度严重滞后的项目,派专人驻点督导,有力推进水利建设投资计划执行。

下一步,我们将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将抓大项目、大抓项目作为工作的总基调。抓大项目:一是西凉湖蓄滞洪区。项目总投资120亿元,争取进入水利部蓄滞洪区建设三年计划和“十五五”重大项目规划先期启动投资11亿元的潘家湾进退洪闸工程建设;二是现代灌区。着眼长远全域谋划建设现代化灌区,加快总投资3.9亿元的通城县隽东等6个灌区建设进度,推进总投资35亿的赤壁陆水、咸安川石等17个灌区项目前期,力争新增恢复灌区灌溉面积71万亩、新增粮食产能14万吨;三是长江堤防。加快推进投资16亿的长江干流堤防提质升级和15亿元的三峡后续工程前期,完成投资5.6亿元的合镇垸簰洲湾堤整险加固工程前期并开工建设。四是流域防洪工程。推进总投资16亿元的陆水、富水防洪治理工程,已完成总体方案并通过长江委审核,列入了水利专项规划。大抓项目:围绕”建设安全韧性现代水网”的目标,不断夯实发展基础。一是抢抓机遇,全域谋划。紧盯国家政策取向和资金投向,结合现代水网规划编制及“十五五”水利发展规划,谋划一批利长远、惠民生的大项目、好项目。二是上下一心,全员上阵。全市一盘棋,市局定盘子、调子、步子,抓过亿、跨区域、突破性项目,分线分片负责;县局定人、定事、定时,抓策划、可研、施工,从嘴上到纸上再到地上全过程落实。三是做实前期,全力推进。多做前期以量取胜,做实前期以质取胜。近中远统筹谋划,大中小齐抓共管,国债、预算、专项同步申报。今年谋划项目127个投资405亿元,已完成前期44个项目,通山雨山水库提前下达中央资金0.7亿元开工建设

市委宣传部四级调研员曾文波:

谢谢方勇生先生回答

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环节就到这里,谢谢各位发布人,感谢各位记者朋友!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