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丨咸宁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当好支点建设生力军, 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市直单位第十场)

  • 时间:2025-04-28

  • 嘉宾:市财政局局长毛湘宁,市财政局副局长张荀,市财政局副局长鲁维华,市农发办主任吴凡

  • 内容: 4月28日,咸宁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当好支点建设生力军, 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市直单位第十场),介绍咸宁财政聚财聚力支持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情况。

市委宣传部四级调研员曾文波:

各位记者朋友,上午!

欢迎出席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举行“当好支点建设生力军, 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市直单位第十场,介绍咸宁财政聚财聚力支持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嘉宾有:

市财政局局长毛湘宁先生,市财政局副局长张荀先生,市财政局副局长鲁维华先生,市农发办主任吴凡先生

首先,请毛湘宁先生介绍基本情况

市财政局局长毛湘宁:

各位记者朋友,上午好!

2024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和财政收支压力,全市财政系统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以“拼抢实”的作风克难攻坚,交出了一份成色十足的财政答卷,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15.68亿元,可比增长12.1%,较全省高6.7个百分点;“三保”底线兜牢兜实,民生支出占比超78%,获第四届湖北省改革奖。2025年,市委、市政府要求“当好支点建设生力军,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财政部门挺膺担当,实干争先,所有工作向支点聚焦,为当好支点建设生力军提供坚实财力保障。

一、聚力抓财源,以更实举措稳底盘紧盯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目标,全力做大收入规模,夯实发展底盘。一是狠抓财源建设。建立财源激励约束机制,鼓励扶优扶强特色优势产业,调动市县谋发展、抓产业、强财源主动性。打好财税政策组合拳支持助企纾困、扩大内需,助力招商引资拓财源项目落地涵养财源产业发展培植财源。二是盘活国有三资。重点盘活4.6万亩批而未供土地、老旧厂区等闲置资产,推进潜山森林公园林业碳汇交易试点,加快西凉湖水域综合开发,统筹推进全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三是积极向上争资。建立争资通报督办机制,打好争政策、争项目、争资金的主动仗,确保全年争资两位数增长、超全省份额5%以上。

二、聚力促发展,以更高站位强支撑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落实更加积极财政政策,用好特别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预算内资金、两重两新资金支持五大行动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一是支持产业倍增。统筹安排36.33亿元,推进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支持5+4产业补链、强链、固链。统筹22.85亿元,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发展,力争今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超17%二是抓实政府投资。统筹安排57.83亿元,支持长江引水供水管网更新改造、国际陆港、养心谷潜山片区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等项目建设,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三是支持提振消费。统筹安排20.98亿元,开展提振消费专项行动,落实国补政策,发放消费券,推动商品以旧换新、房地产回稳向好,大力拓展健康、养老、托幼、家政、文旅等服务消费,打造新的消费场景和消费业态,支持餐饮服务、现代物流、商贸、文旅融合等发展

三、聚力惠民生,以更优结构增福祉用财政加速度换老百姓的满意度。优化财政业务流程,减环节、压时限、优作风、强服务惠企惠民政策免申即享直达资金直接惠企利民,批复资金免申即拨,投资评审提速50%以上,政府采购随到随办。继续派出86名财政监督指导员,深入165家预算单位监督指导,力促资金快拨、快用、快周转。用政府紧日子换老百姓好日子。去年,我们在全省市州层面率先出台过紧日子负面清单,规定14个方面40不能做事项,收效较好。今年,一般性支出继续压减10%。压减、统筹的资金全部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投入,确保民生支出只增不减、兜底水平只增不减、基层保障只增不减支持发展只增不减。

、聚力促改革,以更大力度提动能全面深化财政各项改革,发挥牵引和带动作用,全面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一是大财政体系构建新动能,探索高质量发展动力循环机制,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效应和资本撬动作用,壮大国有企业资产规模,力争2025年全市“一账一表”全口径资产超过1万亿元,有效资产5000亿元。二是财金协同培育动能,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设立30亿元区域母基金,围绕文旅、矿产等31项需求清单,吸引、带动更多资金和项目落地。三是体制激活发展动能。落实好新一轮市区财政体制,推进开发区机制改革,支持市域易地投资,打破要素壁垒,统筹生产力布局。开展重点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市财政拿出1000万元专项资金,激励重点乡镇发展绿色产业。

我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市委宣传部四级调研员曾文波:

感谢毛湘宁先生的介绍。

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请记者朋友们举手示意,提问前通报所在媒体机构名称。

湖北广播电视台咸宁站记者:请问今年以来我市大财政体系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效?下步工作打算是什么?

市财政局副局长张荀:

感谢您的提问。今年以来,全市大财政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财政收入量质齐升。今年一季度,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8.6亿元,同比增长11.3%,超年初目标4.3个百分点,全省第8,实现了一季度“开门红”。其中,地方税收完成25.54亿元,同比增长1.3%;非税收入完成13.06亿元,同比增长38.2%,全省第5。税收占比66.2%,全省第6二是“三资”底盘持续壮大。全市“一账一表”全口径资产9125亿元,有效资产4254亿元,近期可利用资产净值313亿元,比2024年底分别增长5.1%7.6%121.4%三是“三资”盘活持续发力。全市通过“用、售、租、融”等方式盘活“六类国有资源、五类国有资产、两类国有资金”项目347个、43.6亿元。四是投融资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全市一季度亿元以上集中开工项目入库率67.1%,完成投资66.76亿元;通过金融供应链平台“链链融合”已累计注册用户5.7万家,新增线上撮合企业523家、贷款65.12亿元,线上兑付惠企资金2860万元;统筹安排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四补”机制资金6056万元、创业担保贷款贴息2.4亿元,引导银行敢贷愿贷快贷。下一步,我们主要从3方面推进大财政体系建设。一是加强国有“三资”管理,加大清理盘活力度,建立国有资产和盘活项目“两张清单”,分领域推进林业、水利、矿产等资源盘活,确保全年近期可利用资产盘活率不低于65%、国有企业自有资产盘活率不低于75%二是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在争取省引导基金共设30亿元区域母基金的基础上,围绕“5+4”产业布局,同步设立一批产业子基金;强化金融供应链平台推广,加大债权融资增信力度,综合运用财政、国资、金融等政策,引导和撬动更多社会投资。三是加速国企功能性改革,全面实施国企功能性改革方案,加快退平台进程,支持国企参与资源开发利用,推动国企做大做强。谢谢。

咸宁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市区财政体制是激发市区活力、推动共同发展的“牛鼻子”,请问新一轮市区财政体制改革的背景是什么?有哪些举措?

市财政局副局长鲁维华:

感谢您的提问。市委六届九次全会指出,当前市区两级还存在一些堵点、卡点,资源要素不能完全共享,要求从财税体制上进行破题,统筹中心城区生产力布局,推进市区一体发展。在此背景下,经多轮调研、反复论证,实施了新一轮市区财政体制改革,并配套出台了市区税费征管办法、预算管理办法。主要措施有4点:一是市区一体,统筹生产力布局咸宁高新区托管咸安凤凰工业园,围绕5+4现代产业体系,实行规划、政策、税收、招商、产业一体,确保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二是理顺关系,激励拼搏赶超。首先,核定基数,分别核定咸宁高新区、市直、咸安区收入基数,确保各自财力的稳定性。其次,增量分成咸宁高新区先按28%比例分享增量收入,市直及咸安区按照65:35比例分享剩余增量部分。最后,超收奖励咸宁高新区当年地方税收增幅高于上年,按比例给予重奖。增长15%以上的,当年增量全部给予奖励。增量分配向经济主战场倾斜、向咸安区倾斜,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激励发展鲜明导向。三是统一征管,提升服务效能。市区税收由市级税务部门一支队伍、一个标准、一套体制征管,打破以往分区、分块、分税征收的模式。四是明确责任,凝聚发展共识。2025年及以后,城市建设管理维护等新增事权市区65:35分担。的来说,新一轮体制调动了市区拼经济、抓改革、促发展的合力,破除要素流动壁垒,提升中心城区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谢谢。

香城都市报记者:我市2017年已实施了乡镇财政体制改革,请问今年重点乡镇财政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有哪些举措?

市农发办主任吴凡:

感谢您的提问。2017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深化乡镇财政体制改革指导意见,8年来,乡镇保障明显增强、负担明显减轻,改革经验获国务院领导批示肯定。今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开展重点乡镇财政体制改革,从每个县(市、区)选取1-3个重点乡镇,给予重点支持,力争在3年内推动重点乡镇经济实力明显提升,主要有3方面举措。第一,政策重点倾斜,让发展动力更足。一是“核定基数、增量全返”,以重点乡镇3年平均数核定税收基数,增量部分重点乡镇全额分享“手中有粮、心里不慌”二是在用地指标、预算内投资、专项债申报等要素资源方面,对重点乡镇予以倾斜。三是“真金白银”支持,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对综合考核前五名以及进位明显的重点乡镇予以奖励。深化“飞地经济”改革,“飞出地”与“飞入地”地方税收6:4分成,实现资源互补、利益共享。二,加大激励投入,让发展重点更明。一是加大资金统筹力度,指导重点乡镇依规统筹、打通资金使用方向,集中财力办大事。二是明确体制分成收入、奖励资金等,统筹用于重点乡镇发展壮大12个绿色产业。三是鼓励重点乡镇盘活“三资”,支持级国资主体在重点乡镇设立子公司提高资产资源利用效率三,建立事权清单,让发展包袱更轻。明确重点乡镇事权与支出责任避免被动买单负重前行,让重点乡镇“轻装上阵”抓产业、促发展谢谢。

市委宣传部四级调研员曾文波:

谢谢各位记者朋友,感谢各位发布人,本场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