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驿新村入画来

来源:咸宁日报 日期:2024-05-10 字号: 分享到:

长夏畈传统村落

灰砖黛瓦存古韵

古色古香的古民居群,承载着风霜雨雪中的岁月变迁和袅袅炊烟里的风土人情,是不可再生的无价之宝。

绿柳堤岸,小河之水蜿蜒潺潺;炊烟袅袅,乡村古道静谧祥和;青山如黛,乡村风光钟灵毓秀。5月4日,记者沿着通山城区旅游公路前行5公里,南林桥镇石门村长夏畈古民居群映入眼帘。村落靠山面水,村居建筑错落有致,美不胜收。

石门村是湖北现存的茶马古道之一,至今仍保留有较为完整的客店商铺、拴马桩、石板街,是南方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成为中原霸主,此地被辟为楚庄王南营猎场。清同治《通山县志》载:“相传楚王曾猎于此。”于是此处得名为楚王山。路边修建了一座“楚王游猎”的雕塑,展现楚王游猎随行的气派场景,雕塑高大壮观,栩栩如生,宛若亲临游猎现场。

大革命时期,这里隶属湘鄂赣苏区鄂东南革命根据地,曾留下红军医院、红军营房、牛崖战场、烈士陵园、红军洞、挂马山和黑窝碉堡等多处红色遗址,大批共产党人和红军指战员也在这里留下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

始建于1420年的长夏畈古民居群,600多米长的石板街两旁,陈旧的古建筑、古朴的商铺招牌、精美的木对联和檐画,都在无言诉说着当年商铺的繁华。据《通山县志》记载,清末民初,这里因茶叶而繁华,四周山上全是茶,有1万多亩,俄罗斯人、英国人曾到这里租房开茶坊。

山环水抱,绿树掩映,溪流环绕,小桥流水,长夏畈古民居宛若世外桃源,漫步在古民居的石板街上,高大的实木屋梁、古朴的对联檐画、溜光的镂孔拴马石,无不述说着拥有600多年历史古民居群曾经的岁月。

古民居群内,居民们在这里繁衍生息,也吸引着游客纷沓至来,品味着那丝明清时的古韵和山水间恬静。

永和园是吴楚风韵的古民居。以天井为中心围合的院落,雕梁画栋,富有韵律感。长夏畈像这样的建筑共有60余栋,以巷道相连,纵横交错,人们下雨天走遍长夏畈也不会打湿鞋。

穿行于古民居中,只见一位女游客着绣衣、梳云髻,对着镜头摇香扇、移莲步,青石板、石柜台、青砖黛瓦、粉底墨绘,美景美人尽收眼底。

石街上、牌楼前、小巷里,随处可见三三两两的学生摆着画板,手握画笔,盯着眼前的古建筑。“这里风景优美,很适合写生。”来自咸宁职院大一学生周悦说。

茶马驿站内,70多岁的村民夏勤信拍着手鼓和村里的民俗乐队正在演奏。“村里对古民居进行了保护性修缮,我们老年人有了地方聚会和学习,生活有滋有味。”夏勤信边拍着手鼓边笑着说,这里也是村里的老年大学。

“古民居的保护利用与文化旅游有机融合,推动着传统村落的保护、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活化了传统村落的旅游资源。”通山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石门村围绕“一山一水一名人一文化”,开发长夏畈、楚王山等旅游景点,大力发展绿色生态游、红色革命游、金色农家游、蓝色人文游等旅游产业,同时实施旅游公路、流域治理、公共服务、环境美化等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工程建设,全面完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休闲农业不断发展,成为了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朱亚平)

通山县江源村

庭院深深诉乡愁

刚刚过去的五一节假日,游人们步入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九宫山东北麓山脚的江源村,古朴之风扑面而来。

一字山墙,马头垛,小青瓦盖顶,八字式门楼,工艺精湛优美,气势雄伟庄重。

据悉,江源村文化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至今保存着明清时期古民居古建筑共十余栋,计两万余平方米。

这些古民居青砖黛瓦,古朴典雅,巷道青石铺垫,房前屋后古树参天,古街、古井、古桥、古庙、古河道错落其间,一派古香古色的景致,是罕见的记录祖辈生活的活态博物馆,也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与文化遗产,承载着当地群众千百年的文化乡愁。

作为通山县13个中国传统村落之一,这里至今保存着明、清时期古民居古建筑11栋,明代建筑在民居群中所占比重达70%以上,共计1万余平方米。

2019年1月8日,湖北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名录中,把王氏老屋、老宗屋群落、高明书屋、义筹老屋合并称为“江源村古民居”。有关专家将这里称之为明、清、民国三个时期不断层的古建筑博物馆。

老宗屋群落(又称老堂屋),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湖北省迄今为止保存较好、历史较为久远的明代建筑。

王氏老屋原名迪德堂,是晚清时期当地著名乡绅王迪光所建,为砖木结构,坐南朝北,由东西并联的正屋与横屋组成。占地2000余平方米,内有大小天井16个,各类厅房50余间。

这里也是一方红色热土,曾发生过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古民居的墙壁上仍保留有革命者留下的红色标语和歌词,与时代遗存的匾额、宗祠文化交相辉映。

至今长达六百余年的生产生活中,江源村以文传家、以仕传家、以德传家、以耕传家、以商传家的故事绵延不断。古村落里,江源人制作的年糕、糍粑等传统美食和如今兴起的板凳龙等民俗活动,让游子们回望山水,长忆乡愁。(陈希子)

咸安区刘家桥村

风雨石桥待客来

刘家桥位于咸安区桂花镇,始建于明代成化九年,架于白泉河上,独孔,呈拱形,垒石而成。在游人眼里,刘家桥就是“小桥流水人家”的缩影。

村民介绍,此处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陆续建了老屋、下厂、上新屋和下新屋等四处古民居,建筑总面积达3.5万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740间,楼道38条,天井54个,通过一座廊桥和一座独木桥(后改为石板桥),将四处民居连成一个整体。

整座古村由四处明清古民居群落组成,现存大小房间共2000多间,楼道38条,天井54个,廊桥和石拱桥各一座。这些依山傍水而建的老屋皆为两层建筑,房房相连,房厢相接,各个院落相互连通,楼道深巷迂回曲折。

2005年,刘家桥村古民居建筑群被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后,刘家桥村被评为湖北旅游名村、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村、湖北省荆楚美丽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等。

桥上盖有廊亭,廊亭内梁雕有龙凤八卦图,青瓦盖顶。两侧桥身用青砖建起两米高的方孔花格拦护墙,墙内置有长凳。店铺与廊桥形成曲尺形,可供吃、住和购物,因这里是通山通往汉口的必经之路,刘家桥上时常热闹非凡。

除了廊桥之外,村里还有许多古老的建筑和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墨庄世第”之称的刘家书房。这座书房建于清朝咸丰年间,是刘家桥村民刘炳元和刘毓华父子建立的私人书房,不仅建筑风格独特,而且藏书丰富,是当时远近闻名的书香门第。

远望刘家桥,古朴典雅,碧绿葱葱,几株古柳掩映,清悠悠一脉白泉反照,有道不尽的诗情画意。正如廊桥上一副对联所云:“山清水秀古道萦纡墨第,峰回路转小桥飞跨刘家”。

刘家桥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徽派建筑和江南园林的特色,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成为了吸引游客的一大特色。(陈希子)

责任编辑:但堂丹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