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铺村——乡愁里的记忆

来源:咸宁日报 日期:2023-03-14 字号: 分享到:

入春后,来咸安马桥镇曾铺村的马桥乡村记忆馆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作为我市首家乡村文化记忆馆,这里一度成了省内外游客的打卡地。

青山之间,古树枝繁叶茂,树身斑驳,浓荫如盖,古村落掩映其间,石门上的雕刻镌刻着一波又一波游子的乡愁。在马桥乡村记忆馆一栋接一栋的古民居建筑里穿梭,岁月仿佛在这里放慢了脚步。

从古门楼进入,漫步于马桥乡村记忆馆中,非物质文化馆、古建筑馆、古桥馆、历史名人馆、农耕馆、民俗馆、民俗体验馆、红色英烈馆等有序排列其间。除了历史展厅,记忆馆里还设有现代化的文创体验馆、文艺创作中心、镇文化综合服务中心等场馆。

在古建筑馆的王家畈学堂的展区,70多岁的王爹爹久久不肯离去,看到自己曾经读过的学堂的照片,他回想起了往昔。

王爹爹说,当时建学堂的王职夫是个大好人,为了建学堂,要求当地村民每家出一个鸡蛋。“每家出一个鸡蛋,这个学堂就是公家的,各家各户的子弟都可以理直气壮来这里读书。王职夫的后人也不能说这个学堂是他们家开的。这个故事现在村里的人还在传。”

进入古建筑馆内,纯手工制作的微缩古建筑模型吸人眼球。小桥、人物、山水活灵活现,荆楚风格的建筑,加上设计者的奇思妙想,无不展现着古桥、古民居丰富的文化之美。

非物质文化馆内,国家级非遗麻塘镇氏风湿病祖传秘方的由来,省级非遗钱六姐的故事、长篇叙事山歌等被搬上了屏幕,冯京的传说、传统锣鼓口诀、打硪歌、火龙、咸安木雕、合菜面、栽田鼓、花灯、水车制作等工艺传承,用现代的艺术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

农耕馆筛选稻谷的风车,老农的蓑衣、斗笠、扁担……每一件藏品都能让参观者的记忆回到了乡村,不禁让人浮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画面。

“虽然这些农具、纺具、生活用品离人们渐行渐远,但这些物件是记录农耕生活的活字典,反映了过去几代人的生活和智慧,是留住乡情的重要载体。”该馆的主创人员湖北科技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彭劲介绍。

咸安区政府一工作人员说,这里原来是一处百年老屋,已荒废多年,2018年,镇里请来了湖科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师生们,对这里进行了保护性翻新,除了最大程度的保存了原有的古民居以外,还进行了重新设计。

马桥园内,只能站下一个人的石桥,微缩版的淦河,风吹可现的楠竹林,还有用石料雕刻的精致战马和正在农耕的村民,一物一景精致至极。

“每一件藏品本身就是一个故事,再将这个故事挖掘和呈现出来,本身又会有很多故事。这真的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彭劲说。

穿越于历史长河的时光隧道中,一边是滚滚前行的历史车轮,一边是沉睡的历史物件,细细品味,感觉自己有一种时空错觉,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身为何人了。

历史名人馆里,一个个人物故事不断在耳畔回响,令人精神振奋。馆内,一群游客正在参观,不时驻足观看或提出问题,对于展厅内的马桥文化表现出极大兴趣。

记忆馆开馆后,门口经常停满了慕名而来的旅游团大巴。

摸着木雕石刻,听着历史过往,感受扑面而来的鲜活故事,回忆着浓浓的乡愁,记忆馆让马桥文化可见,可触,可感。(朱亚平、梁欣、方娇)


责任编辑:但堂丹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