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塘散记

来源:咸宁日报 日期:2024-12-17 字号: 分享到:

泉塘,一个动听的名字。她因泉而名,因泉而盛,一个座落在通山县黄沙铺镇山旮旯的村居,这是一个留住无数乡愁的村庄。

五一假期,通山作协一批文人墨客受县作协会员、支教老师张君富的邀请,前往泉塘村进行文化采风。我们沿着幕阜山脉绵延起伏的山间道路,一路欣赏着这里的好山好水好风光,那一座座葱绿的山峦,一排排崭新的村居,一栋栋高耸的宗祠,无不述说鄂南最具特色的人文地貌。

走过山道十八弯,来到泉塘村委会,在泉塘村支书王贤平的带领下,我们走进村湾,领略这传统村落的岁月演变。

泉塘村方圆20平方公里,呈东西走向,一条梅石乡间公路穿村而过。南山北山是绵延起伏的丘陵地带,数十年退耕还林,造就了这里的青山绿水。梅田河、泉塘河在村头汇集成山溪河,奔阳新县而去。在公路两侧,散落着十一个自然湾,居住着王姓、邱姓、石姓、明姓、艾姓五姓家族六百来户2300余人口。王支书心中有一本“明白账”,介绍泉塘村的情况,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泉塘村原有四寺,即南山保福寺,北山赛峰寺,东山水口寺,西山泉兴寺。如今,明清两朝香火旺盛的保福寺尚有遗存,庇护着一方山民的福祉。

我们逆流而上,来到一处泉眼。山林环抱的树荫下,隐秘着一个泉洞,山泉涌流而出,滋润着山下的良田和村庄。泉水的清澈纯净,是幕阜山脉万亩山林渗出的甘甜乳汁。

纱帽山又称官帽山,因它好似古代官员的一顶乌纱帽,便由此而得名。站在北山望去,纱帽山是一座圆形山丘,似官帽,左右各有一个小土丘,似帽翅。山上绿树成荫,万林峥嵘,生机盎然,一派满山春色锁不住,无限风光入眼来。

走进青山环绕的村湾,我们留连这里破旧的老屋、苍劲的古树、静静的石井、残存的旧寺、石垒的拱桥、高耸的宗祠,这一切,组成这里最传统的元素。

泉塘村散落着许多古民居。一处王氏老屋已被县住建局列为了历史建筑予以保护,另一处一进三重四厢的王氏老屋虽然破旧,那门匾上的京国儒宗四个大字在岁月的流逝里却依旧光鲜照人。我们从残存的石雕、木雕、砖雕中依稀可以看到曾经的富有,在经历百年风雨侵蚀后依然坚守着,是否在述说着曾经的故事,与现代明亮的居民楼宇相映成彰,共同见证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泉塘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这里相传着《孝子采药》《割股奉亲》《白马拜祠》等典故。讲起泉塘的传说,张君富老师真是绘声绘色,仿佛他就是传说中的传人。而如今,三槐桥的故事成为新风尚在坊间传颂。泉塘王的王秀秀携姐弟五人捐资10万多元,在村湾石拱桥上搭建凉亭,供村民休闲纳凉。王秀秀、王丽丽、王银辉、王若雯、王俊衔并不是富有之人,却有报恩之情。拳拳赤子心,殷殷桑梓情。这五对木柱搭起的风雨廊桥,不正象征着王秀秀五姐弟拱手为村民遮风挡雨吗?三槐毓秀,忠孝传家。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泉塘养育着生于斯、长于斯的子孙,他们从泉塘走出,又回报泉塘。像明末梅州知府王子嵩,直隶州堂王隆階,清朝直隶州判王文阶,民国新五师师长王兴昌,长沙警备司令明安康等。

在我们流连忘返之即,一辆辆来自武汉、咸宁的私家车从梅石公路穿梭而行,前往阳新仙岛湖旅游。如何发挥泉塘村的旅游资源,留住过往的客流,摆上了村委的议事日程。我想借用陈明耀的对联表达泉塘之行的共鸣:“桥廊高古,承载义昌厚德;绿水长流,远播梓里仁风。”(陶晓)

责任编辑:但堂丹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