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探索减贫防贫新机制 不让贫困户脱贫再返贫

来源:咸宁日报 日期:2020-10-20 字号: 分享到:

因病(残)、因灾、因学致贫,是困难群众致贫的主要原因。为防止贫困边缘人群陷入贫困,去年6月28日,通城县在全省率先成立减贫防贫服务中心,探索减贫防贫新机制。

截止今年9月底,全县共救助了306个家庭,1405人受益,救助金额达493.41万元,可持续防贫能力明显提高。

大病家庭不致贫

秋分时节,细雨蒙蒙,幕阜山区瓜熟稻香。

走进通城县塘湖镇润田村21组,43岁的汪香玲(化名)气色红润,笑意盈盈,看不出是白血病人。

“我2018年8月25日确诊白血病,开始没什么症状,一次手受伤,伤口不愈合,去医院抽了三四次血检查,最后才确诊。”汪香玲说。

汪香玲和丈夫刘智军(化名)生育一个小孩,在县城读高三。刘智军早年养猪起家,从十几头猪发展到上百头,年收入近5万元,一家人生活无忧。

直到汪香玲罹患白血病,动辄几十万的治疗费用,迫使刘智军将家里养的猪全部卖掉,养猪场也转让出去,并向亲戚朋友借钱,才把妻子从死亡边缘拉回来。

“交通食宿和其他辅助药物、营养品不算,总共花费五六十万,现在还欠三十多万元的外债。”刘智军说。

去年8月,刘智军获悉县里的减贫防贫救助政策,向县减贫防贫服务中心申报,被列为贫困边缘户。

受县减贫防贫服务中心委托,太平洋产险公司及时派出专班到他家核查,并通过审批。今年4月,评审公示后,汪香玲收到了一笔68880元的防贫救助金。

“党和政府的政策好,帮我们减轻了经济压力。我会用这笔钱继续治疗,争取早日康复。”汪香玲感动地说。

链接:通城县联合太平洋产险公司在全省率先成立减贫防贫服务中心,一年多来,实现了“两类人群”防贫保险救助全覆盖,没有一例新增贫困人口。

受灾家庭不返贫

9月22日,塘湖镇雷吼村1组,64岁的王燕林正在给瘫痪在床的儿子黄文斌一口一口地喂食稀饭,老伴黄旺明在一旁帮儿子活动手脚。

黄文斌今年44岁,原是一名砖匠,妻子在江苏打工,两个小孩在上学。

去年6月,黄文斌驾驶摩托车意外摔伤,头部受损,被当地群众送往医院救治。

黄文斌的家人借钱凑齐了手术费,辗转县城及武汉等地医院,保住了黄文斌的性命。

父亲黄旺明几年前患直肠癌,2018年手术治疗花费14万多元,所幸通过医保政策报销了95%的费用。

一场意外事故使得这个刚走出贫困的家庭花光了所有积蓄,举债30多万元。黄文斌从家里的“顶梁柱”变成植物人,生活起居靠家人照料。

得知黄文斌出意外,妻子辞掉工作,从江苏回到老家陪伴在丈夫身边。眼下,两个小孩已经开学,左挪右借交齐了学费。

去年12月,黄旺明通过村里向县减贫防贫服务中心申报救助。今年4月,太平洋产险公司向黄文斌发放了21864元防贫救助金。

“这真是雪中送炭,儿子的日常护理、营养开支,还有孙子的生活费总算有了着落!”王燕林眼里闪烁着泪花。

链接:通城县明确减贫防贫重点保障对象为两类人群:临近贫困边缘的城乡低收入户、人均收入不高不稳的已脱贫户。对建档脱贫户自付医疗支出超5000元、城乡临贫户超2万元的,灾害损失超1万元的,上学支出超8000元的纳入监测范围,进行贫困风险预警。

困难学生不辍学

一座简陋的平顶房,屋内除了一台电冰箱,看不到几件像样的家具。

“感谢你们及时救助,女儿已如期报到入学。”9月22日,塘湖镇狼荷村22组,农户刘贤明(化名)向到访工作人员连声致谢。

刘贤明妻子患有重症肌无力、甲亢,视力二级残疾,家庭经济来源全靠他一人。

“种了1亩多口粮田,养了20只鸡鸭,平时打点零工,年收入不到2万元。”刘贤明本打算向村里申请低保救助,却迟迟没有收到答复。

2017年,女儿刘丽(化名)考取四川锦江学院,一年学费16000多元,生活费7000多元。夫妻二人省吃俭用,加上亲戚资助,才勉强支付女儿的学费。

去年,刘丽患上了结节性红斑,在武汉协和医院住院治疗花费1万多元,通过新农合医保报销30%。

刘贤明本想到减贫防贫中心申请因病减贫防贫救助,因不符合相关标准没有通过审核。

“没想到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女儿因学减贫防贫救助通过了审核。”不到两个月,刘丽的社保卡上收到了5160元减贫防贫救助金。

“学生在大学期间都可申报,学费越高救助比例越高,确保不让困难学生辍学。”太平洋产险公司通城支公司经理李伍才说。

链接:该县整合资源加大投保,坚持财政兜底、社会辅助,设立“通城县减贫防贫账户”。一年来,及时支助困难群体走出困境,先后收到各地受助对象、城乡居民送来的感谢信、锦旗、牌匾183件,防贫政策得到群众普遍认可。

(记者 李嘉 通讯员 王素)

责任编辑:胡少鹏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