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与短 堵与疏 破与立 咸安:禁捕辩证法

来源:咸宁日报 日期:2020-10-21 字号: 分享到:

淦河,长江一级支流,经斧头湖流入长江,是咸宁市区唯一的河流,人称“母亲河”。

西凉湖,我市最大湖泊,面积12万亩,无私哺育着沿湖3.8万人民。

长江大保护战略中,“十年禁捕”行动在各地风生水起。咸安区将西凉湖和淦河列入禁捕范畴,7月起雷厉风行地打响“百日禁捕攻坚战”。近日,记者实地探访,捕捉禁捕工作开展以来的变化。

长与短——“现在退出江湖,是为将来更好出发!”

见过银鳞雀跃,听过渔歌唱晚,叹过水臭鱼瘦,尝过栉风沐雨……谈起大半辈子的渔民生涯,咸安向阳湖镇斩关村5组49岁的孙庭猛直摇头:“捕鱼太苦了,下一代人吃不得这种苦。”

捕鱼是斩关村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技能。孙庭猛十来岁就随父亲在西凉湖捕鱼,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网箱养鱼,2001年改养螃蟹,没过两年又改养龙虾。

品种更迭,并不单纯是为迎合市场而做的调整,从捕鱼到养鱼,因为无鱼可捕;从养蟹到养虾,因为水质一天天恶化。

“资源越来越少,我们越捕越穷。”在淦河上漂泊半个世纪的渔民张济和也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产丰饶的淦水流域吸引不少汉川移民来咸捕鱼谋生,张济和是其中之一。这么多年下来,他亲眼目睹淦水中的鱼越来越少,渔民收入越来越低,自己的日子过得越发紧巴。

没有田地、非农户口的张济和,从父辈继承下来的,只剩一张证明专业渔民身份的捕捞证。

几年前,西凉湖围网养殖面积达到60%,远高于国家10%的限制。这里曾经是鱼鸟的天堂,有水生生物80余种。后来野生莲藕、芡实、蒿笋、菱角、莼菜等锐减,原本常见的白鹤、秋沙鸭已然少见,一些国家保护鸟类更是销声匿迹。

有专家预测,如果放任不管,三十至五十年内,西凉湖会因淤塞和围垦而消失,届时咸宁城区气温将上升1-2摄氏度,生物物种减少四分之一。

2007年12月,西凉湖获批国家级鳜鱼黄颡鱼种质资源保护区。咸安渔业专家介绍,鳜鱼三年成熟,如果实施十年禁捕,足以繁衍出三代鳜鱼,届时,除了鳜鱼,其他水生生物也能繁荣发展,水质将会极大改善。

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钱远宗认为,从短期看,捕鱼、围养这一行当,在淦河和西凉湖已走到终点,渔民收入锐减、传承出现“断层”,实施禁捕,某种程度上顺应了广大渔民转产求发展的内在需求。

从长期来看,西凉湖早就不堪重负,水资源的破坏性枯竭,直接威胁到地方的生存和发展。十年禁捕,就是用自然的方法和节奏“休养生息”,为西凉湖生态全面恢复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江若无鱼,何以渔?渔民现在退出江湖,是为将来更好出发!”钱远宗言辞恳切。

堵与疏——“最严”背后,也有温情与关爱

9月24日凌晨4时,西凉湖畔静悄悄,警衣便衣正夜巡。

寂静无声,惊雷乍起。

来自西凉湖管理局、区公安分局、区农业农村局的联合执法力量,果断出击,当场查处一起非法捕捞案件,刑事拘留1人,缴获12斤鱼,24张捕捞网。

7至9月,咸安公安分局开展了51次类似的执法行动,出动警力近400人,立案侦查非法捕捞刑事案件3起,刑事拘留3人,移送起诉2人,训诫、劝退60余人。

“高峰期隔几天就有1起举报。”咸安渔政站书记熊祥华告诉记者,高密度的宣传攻势下,群众广泛参与,举报非法捕捞的频率不断加快,为禁捕工作带来很大助力。 

这只是咸安“百日禁捕攻坚战”中的一个环节。

7月起,区长魏朝东挂帅,成立禁捕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渔民禁捕退捕及安置保障工作。

渔船拆解是关键一环。在争取到中央1204万元专项资金的基础上,该区拿出1000万元配套统筹使用,启动全区461艘渔船的回收拆解和退捕渔民补偿工作。目前工作进展顺利,10月底前将在全市率先完成。

在流通领域,城管部门开展农贸市场、流动摊贩的巡查管控,商务部门深入大小商超宣讲政策;在消费领域,市场监管部门从酒店的广告、菜单入手,全面清除“江鱼”“湖鲜”字样,与餐饮单位签订承诺书,张贴宣传单。

记者走访西凉湖畔一家颇显“隐蔽”的餐厅。餐厅内外,均张贴有《关于禁贩、禁食长江水产品的通知》以及《不经营“两江一野”承诺书》,餐厅负责人也表示,店内没有经营“两江一野”。

区人社部门以“一户一档”的方式,实施“一人一策”的精准帮扶,提供全面的就业服务。至9月底,127名法定劳动年龄的渔民中,有107人实现就业,所有人参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对年龄偏大、转岗困难的渔民,提供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20名“护鱼员”公益性岗位遴选正在进行……

8月初,一场为退捕渔民、贫困户“量身定制”的专场招聘会在咸安昊天建材城举办,74家企业提供3626个就业岗位,现场录用268人。

一边是严防死守的“堵”,彻底斩断生产、流通、消费的链条,营造水中无人敢捕、市场无人敢卖、终端无人食用的氛围;另一边是全面帮扶应保尽保的“疏”,拿出真金白银和真心实意稳住渔民的出路,让大家“退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真正实现“洗脚上岸”、平稳过渡。

破与立——“打鱼是为了小家,护鱼则是为了大家!”

风急天高,渚清沙白。今年秋冬,没有捕捞,咸安向阳湖镇斩关村渔民们聚在一起,不为捕鱼,而为交船上岸。

孙庭猛家的渔船在被拆解掉的第二天,4.2万元补偿款直接进入他的银行账户。

“挺简单的!村组评议、请第三方评估、七天公示之后船身上就会被刷上序号,送去集中拆解,政府还报销路费。”孙庭猛介绍。

拆掉一家人的“功勋船”,也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几十年来,靠着打鱼养鱼,孙庭猛家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昔日旧瓦房搬进了城里的楼房,孩子们也都成家立业,渔船功不可没。”他对记者说。

但那些年,他每天要在凌晨1点钟起床捕鱼送货,下雨天要冒雨下湖拉网以防涨水,寒冬腊月潜水补渔网。如今,他承包村里的80亩精养渔池,一年只需忙活两个多月,其他时间出门打零工,收入有增无减。

而斩关村13组赵策礼的渔船被拆解后,没有再涉足渔业,做起了“全职”小工。

“穷不死人,饿不死人,懒死人。”赵策礼笑着对记者说,他没有参加区里组织的招聘会,因为镇里有活儿干。“如今人工费可观,搬沙子、拖水泥、栽树……一天能有500元上下的收入。”

赵策礼很是享受上岸后的生活,不用再为湖面上的风浪提心吊胆,工作之余还能约上三五好友喝喝酒、聊聊天。接下来,他打算组建一支工程队,带着大家“包工程”致富。

向阳湖镇农办主任黄志敏介绍,咸安893名退捕渔民中,90%以上分布在向阳湖镇沿湖各村。如今,大家严格遵守着不再“下水”的规矩,似乎打破了古老而陈旧的传统,但不破不立,这样的变化又在每个人的接受范围内,渔民们离开水面,走进工厂或自主创业,过上新生活,一股新潮流在全镇俨然成风。

淦河渔民张济和也安稳“上岸”。一次性获补3.3万元的他,在未来两年,每月还能领500元的生活补助,有了充足的时间去适应新生活。

“打鱼是为了小家,护鱼则是为了大家!”他如是说。

记者 饶敏 李娉 吴文谨 特约记者 胡剑芳 李星

责任编辑:胡少鹏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