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经济社会发展之服务业篇
新中国成立以来,咸宁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产品从供给稀缺走向丰富。党的十八大以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咸宁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服务业逐渐发展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一、总量实现跨越,实力显著增强
(一)总量迅速壮大
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由建国初期的0.21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678.45亿元,以年均8.5%的速度快速增长。1993年突破10亿元,2007年突破100亿元,2011年突破200亿元,2013年突破300亿元,2018年突破600亿元,总量增长实现大跨越。
(二)比重不断提高
随着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咸宁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建国初期,咸宁三次产业结构比为79.6∶3.6∶16.8,1999年为30.8∶36.7∶32.5,第三产业首次超过了第一产业;2020年为14.3∶41.2∶44.5,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建国初期提高了27.7个百分点,支撑作用明显加大。
(三)企业数量大幅增加
建国初期,服务业单位基本由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组成,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服务业各领域对个体经济、民营经济、外资经济的准入不断放开,市场主体数量稳步增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全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和制度性交易成本,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服务业市场活力有效激发,企业数量大幅增长。2018年第四次经济普查结果,全市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12573个,比2013年增长近4倍,年均增速为37.5%。
二、影响不断加大,发展贡献持续增强
(一)贡献率不断提升
建国初期,全市服务业基础薄弱,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1978年,服务业对GDP贡献率仅为12.8%,改革开放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企业、居民、政府等各部门对服务业需求日益旺盛,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2001年,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为34.7%,比1978年提高了21.9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以后,服务业对GDP贡献率呈现出不断上升趋势,2019年达到44.0%,比2012年提高了8.2个百分点。
(二)吸纳就业能力持续增强
就业是民生之本。建国初期,工业、农业是我国吸纳就业的主体,改革开放初期全市服务业就业人员占比仅为13.6%。改革开放后,服务业对稳就业作出突出贡献。1985—2019年,服务业就业人员由18.58万人增加到83.27万人,年均增长4.7%,分别高出全部就业人员和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年均增速2.8和1.4个百分点。2019年底,服务业已成为全市就业市场的主体,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为50.5%,高于第二产业25.9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助推服务业新动能蓬勃发展,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显著增强。2012-2019年,服务业就业人数增加14.77万人。据测算,2017年,服务业增长1个百分点,能创造约2万个就业岗位,服务业拉动就业能力明显增强。
(三)服务效能不断增加
党的十八大以后,一系列助推服务业发展的改革措施深入推进,政府进一步减税让利,全面推进“营改增”等税制改革,大幅减免企业税负,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掀起了全社会创业创新热潮,“放管服”改革优化了营商环境。2020年,服务业私营企业登记注册主体3.3万户,占全部私营企业的比重68.3%;服务业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主体18.78万户,占全部个体的比重达到91.6%。
三、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一)服务业所有制结构多元化
改革开放前,服务业一直以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为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在服务业中快速成长。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进一步放宽金融业等行业市场准入和限制,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服务业市场化水平不断提升。2020年底,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私人控股企业数量占比达71.8%,从业人员占比为57.3%;国有控股的单位数量仅占17.7%,从业人员仅占29.5%。
(二)传统服务业稳步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服务业行业构成简单,内容及形式比较单一。1952年服务业行业由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构成服务业主体。随着交通建设逐步加快,咸宁先后经历了公路、高速、城铁和高铁时代。京港澳高速、武深高速、杭瑞高速、大广高速和京广高铁、武咸城铁、京广普铁等在境内纵横交错,为全市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16894公里,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加16447公里。同时,四通八达的交通为传统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20年全市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1.5%。
(三)通信网络安全畅通
建国初期,邮政通信业务多以传统的寄件或电话传送信息,寄件的过程路途遥远,时间漫长,固定电话普及率低。1949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只有1.92万元,固定电话用户数52户。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咸宁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全市邮电业务总量从1978年的251.54万元,发展到2020年的29.49亿元;固定电话用户数从1978年的5432户,增长到2020年的29.76万户。随着通讯技术的日新月异,全市移动电话用户数从1999年的2.85万户增长到2020年的245.12万户。
四、新动能不断加快,新产业新业态亮点纷呈
(一)金融业实现大跨越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金融体系日益完善,金融业持续稳定发展。1990—2020年,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4%,占GDP的比重从1990年的1.8%提高到2020年的5.2%。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着力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年末余额从2012年的643.51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797.12亿元,增长1.8倍;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年末余额从2012年的357.71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288.80亿元,增长2.6倍。
(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
20世纪90年代我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后,互联网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迅速渗透到普通大众日常生活中,深刻改变社会生产生活方式。2020年底,全市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89.86万户,规模以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9.5亿元,占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26.3%,同比增长3.2%。同时,电子商务、网上购物、移动支付等新模式加快了传统消费领域的创新变革,2020年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增长43.3%,高于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速50.0个百分点。
(三)“幸福产业”助推美好生活
新中国成立以后,咸宁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服务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大幅改善,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2020年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358个、床位16093张,分别是1949年的4.8倍和535.8倍;全市用于文化体育与传媒的支出5.56亿元,是2008年的9.6倍。近年来,全市把旅游产业确定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20年,全市有A级旅游景区38个,旅游接待人数684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55亿元,是90年代初期的99.0倍和444.3倍。
回首党的百年发展历程,服务业发展取得累累硕果。展望未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咸宁将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潜力,着眼全市服务业发展优势和未来发展趋势,以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围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个性化和高品质转变,集中要素资源,重点发展“金融、现代物流、研发设计和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商务服务、商贸服务、文化体育服务、旅游服务、健康养老和家庭服务、房地产”等十大产业。咸宁服务业发展规模、发展质量、发展效率将进一步提升,服务业综合实力将大幅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