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011336909/2023-00649
  • 文  号: 咸安委文〔2022〕17号
  • 发布机构: 咸宁市安全生产委员会
  • 主题分类:政务公开
  • 有 效 性:有效
  • 发布日期:2023年01月09日
  • 名  称:关于印发《咸宁市“十四五”安全生产 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

关于印发《咸宁市“十四五”安全生产 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

字号: 分享到: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安委会各成员单位,市安全生产各专业委员会

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咸宁市“十四五”安全生产规划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咸宁市安全生产委员会

20221221


咸宁市“十四五”安全生产规划实施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动全市进一步树牢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根据《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印发<“十四五”国家安全生产规划>的通知》安委〔2022〕7号)、《省安委会关于印发湖北省“十四五”安全生产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鄂安2022〕8要求结合我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主要目标

2025年全市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安全生产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取得明显成效,重大安全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危险化学品、矿山、建筑施工、消防、交通等领域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安全生产形势趋稳向好生产安全事故总量持续下降经济社会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人民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

2035年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安全屏障基本形成全市安全生产形势实现根本好转人民群众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咸宁市“十四五”安全生产工作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内容

2025年目标

指标性质

1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33%

约束性

2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下降15%

约束性

3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5%

约束性

4

较大事故死亡人数

坚决遏制

预期性

5

重特大事故死亡人数

坚决杜绝

预期性

二、主要任务

推进深化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1.落实党政领导责任。全面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将安全生产纳入领导干部教育培训、日常谈话和提醒内容强化安全生产红线意识。持续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职责清单和工作任务清单制度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履责述职和“第一责任人”职责落实报告制度。健全党政领导干部带队督查检查安全生产机制开展重要节日和重大活动针对性督查检查。聚焦事故多发地区完善安全生产警示、督办、约谈等制度。完善安全生产考核巡查制度规范考核巡查内容、程序和标准强化考核巡查结果的运用。

2.明确专委会和部门监管责任。坚持“三管三必须”健全安委会统筹抓总、专委会分线协调的工作机制科学界定综合监管和行业监管部门之间的责任边界修订完善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工作规范健全完善安全风险会商研判、定期通报、防控协同、督办考核等工作机制强化部门监管合力。进一步压实部门安全生产工作职责,严格落实“分线联系、分片督导”工作机制,定期会商研判安全生产工作,依法依规编制完善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权责清单落实行业监管责任加强监管力量建设建立部门监管职责履职考核机制。动态调整部门安全监管职责,明确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安全监管责任。优化安全生产监管力量配置规范乡镇(街道)、各类功能区安全生产监管机构的职能设置和人员配备,按“九有”(有机构、有人员、有阵地、有清单、有台账、有检查、有保障、有培训、有队伍)标准高质量建设乡镇应急办

3.压实企业主体责任。严格落实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法定责任落实安全管理机构设置、安全管理人员配备、教育培训等相关规定推动安全生产标准化提档升级全面夯实安全生产基础。推动企业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健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立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企业职代会“双报告”制度。持续推进“两个全覆盖”工作。督促企业严格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职责清单和全员安全生产职责清单,健全生产经营全过程安全责任追溯制度构建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内生机制。推动重点行业领域规模以上企业实行安全总监制度组建安全生产管理和技术团队建立重点培养、严格考试、规范管理等制度。鼓励企业用好用足安全生产费用、支持安全技术设备设施改造等有关财税政策。实施工伤预防行动计划督促生产经营单位依法落实工伤保险在高危行业领域依法实施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其他行业领域推广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强化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依法加强安全生产领域严重违法失信主体联合惩戒加大对安全生产严重违法失信主体的责任追究。

4.严格责任追究。严格实施安全生产工作责任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相结合推动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开。按照“一届任期全覆盖”要求,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巡查工作,强化巡查结果的运用。建立安全生产绩效与履职评定、职务晋升、奖励惩处挂钩制度落实向纪检监察机关移交安全生产领域违法违纪、职务违法犯罪问题线索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和约谈、问责等制度。完善事故调查机制建立事故暴露问题整改督办制度加强对事故查处和责任追究落实情况的跟踪评估。严格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开展事故调查加强对未遂事故和非亡人事故的调查分析严防小风险酿成大事故。开展事故调查处理情况“回头看”。

健全完善安全生产法治体系,加强法规标准建设

5.建立完善安全生产法规制度。认真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湖北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有关安全生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规范规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安全生产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针对一些尚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行业领域,探索研究制定我市相关规定和要求。

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

6.加强源头管控。严格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审查优化高危行业领域建设项目安全联合审批机制健全重大项目决策安全风险评估与论证机制。强化市场安全准入负面清单管理,严格执行危险化学品“禁限控”目录,严防淘汰的落后产能和设备设施在咸宁落户。建立全市安全风险“电子地图”并动态更新明确安全风险和等级实行差异化管控。企业、单位开展常态化安全风险辨识科学评定风险等级公告警示和有效管控安全风险实行隐患自查自改自报。新建危险化学品生产项目进园区化工园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合理布置功能分区科学评估安全风险有效管控安全容量。针对隐患排查治理不彻底、同类隐患反复出现等问题开展隐患溯源。“十四五”末在役化工企业安全设计诊断复核率达到100%。

7.加强城乡安全治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运营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和安全监管确保城市“生命线”安全。加强危险化学品、涉氨制冷、有限空间、城镇燃气、大型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领域和隧道、下穿道、桥梁、易积水路段等交通重点部位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加强堆场、基坑、边坡、地下空间等周边工程安全监测监控。对高层楼宇、地下空间、高风险作业场所、人员密集场所、大型群众性活动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建立大客流监测预警和应急管控处置机制。护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加强农村自建房施工改造、老旧房屋拆除、农村道路交通、溺水、用电、消防、取暖等重点领域以及学校、敬老院、车站、商场、乡村旅游片区、休闲农业“打卡地”等人员密集场所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宣传普及交通、用火、用电、用气、防溺水等安全常识提高全民安全风险辨识和应急避险能力。

强化监管执法能力建设夯实安全生产执法基础

8.加强执法力量建设。认真贯彻《湖北省关于深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实施方案》(鄂办发〔2022〕22号要求,健全监管执法体系,强化执法工作条件保障,推进各级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执法装备、执法车辆等标准化建设。严格实施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市县两级具有安全生产相关专业学历和实践经验的执法人员不低于在职人员的75%。加强安全监管干部日常管理监督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监管执法人员的资格准入、教育培训、考核奖惩等制度推动标准化安全监管执法队伍建设。

9.完善执法保障体系。强化执法保障加大执法工作经费投入保障执法人员待遇。统筹编制市、县年度安全生产执法计划实行执法事项清单制度编制统一执法目录确定检查项目和频次实施差异化、针对性的精准监管执法。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健全完善分级分类差异化执法机制突出重点行业领域、重点地区和重点企业开展全覆盖执法检查建立“一企一监管主体”和交叉执法模式。推进“互联网+执法”模式实现线上执法、远程执法。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规范执法行为。加强执法监督完善内部、层级和外部监督机制。深入贯彻实施《刑法》修正案十一和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法》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常态化协作机制畅通案件移送流程提高安全生产类案件与刑事打击的衔接准度和处置精度。

深化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10.危险化学品安全。严密防范已淘汰的落后产能异地落户、办厂进园。健全城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关停并转、退城入园等支持政策措施。全面排查和管控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强化高危化学品和高危工艺风险管控,升级重大危险源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实施“互联网+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程,建设一批本质安全型化工园区,推动危险化学品安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深化精细化工企业反应、油气储存场所安全评估。严格落实危险化学品登记鉴定制度。强化托运、承运、装卸、车辆运行等危险化学品运输全链条安全监管,统筹推进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专用停车场建设。加强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的企业及医院、学校、科研机构等单位的危险化学品使用安全管理。强化废弃危险化学品等危险废物管理,建立部门联动、区域协作、重大案件会商督办制度,形成覆盖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贮存、转移、运输、利用、处置等全过程的监管体系。完善油气输送管道、储运设施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完善油气输送管道地理信息系统,强化油气输送管道高后果区管控。推进烟花爆竹安全监管信息协同共享。

11.非煤矿山安全。严格非煤矿山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和企业安全生产许可,深入推进整顿关闭工作,推动非煤矿山“五矿”共建设。完善非煤矿山安全监管联合执法机制,提高多部门协同执法配合能力。严防非煤矿山生产安全事故,强化高风险企业和关键部位管控,严防非煤矿山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12.消防安全。实施打通消防“生命通道”工程,实行“一城一策、一区一策”消防车通道治理。集中开展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地下轨道交通、石油化工、九小场所、“三合一”场所等重点场所消防安全治理。推动各地每年将老旧场所消防风险治理列入实事工程、民生工程,落实差异化风险管控措施。健全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等新材料新设备新业态火灾风险预估预判机制,优化落实本质安全措施。加强乡村火灾隐患整治,强化对乡镇工业园、特色小镇等乡村新兴产业消防安全管理,推进乡镇农村公共消防基础建设。推进学校及幼儿园、养老服务、娱乐场所、宾馆酒店、商场市场、旅游景区、医疗卫生、宗教场所、文物建筑和博物馆等行业单位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推动建立基层消防网格化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消防物联网监控系统和城市消防大数据库。统筹水上消防能力建设。完善政府年度消防工作考核、挂牌督办重大火灾隐患、消防安全重大问题问责、火灾事故调查评估制度等。全面推行单位风险隐患自知自查自改和公示承诺、风险申报制度。

13.综合交通安全。深入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巩固提升县、乡公路安全隐患治理,加快临水临崖、连续长陡下坡、急弯陡坡等隐患路段和危桥改造整治,推进团雾多发路段科学管控,深化农村公路平交路口“千灯万带”示范工程,推进实施干线公路灾害防治工程,全面清理整治农村“马路市场”。加强对老旧客车和卧铺客车的重点监管,进一步提高大中型客车车身结构强度、座椅安装强度,增强车辆高速行驶稳定性、抗倾覆性和防爆胎能力。提高重载货车动力性能和制动性能,加强对货车辅助制动装置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管理,重点整治常压液体危险货物不合规罐车、非法夹带运输等违法违规行为,落实统一的旅客乘坐客运车辆禁止携带和限制携带物品目录清单。加强部门协同配合和信息共享,依法严查严处客运车辆超速、超员、疲劳驾驶、动态监控装置应装未装、人为关闭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清查“黑服务区”“黑站点”“黑企业”“黑车”。强化“四类重点船舶”和重点水域安全监管加快推进建桥撤渡、合并优化渡口渡线加强渡口视频监控建设严格执行客船恶劣天气等条件下禁限航规定

14.工贸安全。以钢铁、粉尘涉爆、有限空间作业为重点强化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深化工贸行业安全专项整治。推广应用粉尘涉爆领域湿法除尘工艺等先进技术装备。加快实施建材行业搬运码垛、清仓清库、投料装车、抛光施釉、喷漆打磨、高温窑炉、切割分拣、压力成型等安全风险较高的岗位“机器换人”。加强对商场、超市、批发市场、餐饮等人员和货物密集场所的安全隐患排查严防群死群伤事故。

15.建筑施工安全。完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严格落实工程质量安全手册制度。加强建筑施工作业安全风险防控深入推进“双预防”机制建设强化高架桥、深基坑、脚手架、高支模、桥梁安装等重大危险源管控。完善建筑施工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健全建筑施工安全信用体系。深化房屋市政、公路、水利、电力等工程的专项整治完善隧道工程事故预防机制督促建筑施工企业按项目参加工伤保险。推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督促企业对临边、洞口、攀登、悬空和交叉作业部位等区域实施重点防护严防高处坠落、坍塌、起重伤害事故。推动智慧工地建设实施建设施工全生命周期管理。严格依法查处转包、违法分包、挂靠、租借资质、超越资质承揽工程等行为加大对重大工程、重点地区、高风险时段的监督检查力度。开展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加强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施工安全管理强化农村住房安全监管。

16.农林渔业安全。完善农业机械注册登记、安全检验和驾驶培训制度深化“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强化对重点机具、重要农时以及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等重点主体的安全监管。加强林区、林场基础设施建设安全管理和安全风险防控提升森林火灾预防和早期火情处理能力。加快渔船安全、消防、救生及通讯导航等安全应急设施设备升级改造。强化隐患突出渔船和渔港水域安全监管严厉打击渔船超员超载、超风级超航区冒险航行作业、涉渔““三无”船舶”非法作业等行为。

17.工业园区等功能区安全。统筹工业园区、物流仓储园区等功能区安全布局优化园区功能分区布局严格控制高风险功能分区规模。推动园区安全生产一体化、封闭化管理开展园区整体性安全风险评估科学、合理确定园区安全等级。完善园区消防设施、消防车道等公用工程配套和安全保障设施。建立以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为重点的园区安全预防控制体系督促企业认真开展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深化物流仓储园区风险隐患整治加强物流仓储园区内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及装卸安全管理。加强水运口岸区域安全监督。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建立园区集约化、智能化安全监管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园区内企业、重点场所、重大危险源、基础设施实时风险监控预警。

18.特种设备安全。落实特种设备安全各方责任加强部门协同联动强化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压紧压实地方党委政府领导责任、属地管理责任、部门行业监管责任和特种设备相关单位主体责任。推进特种设备安全分类分级监管加大重点场所监督检查力度持续开展起重机械、压力管道、危险化学品相关移动式压力容器充装等安全隐患专项治理和“回头看”推进化工产业转移特种设备质量安全提升、“黑气瓶”整治巩固提升、电梯质量安全提升等行动。强化特种设备标准引领不断规范提升特种设备相关单位的管理、生产和应急能力推动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建设。

19.燃气安全。加快推进城镇燃气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建设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管道设施管理和智慧化改造升级推进城镇燃气管网与站点“一张网”建设提升监管能力水平。强化瓶装液化气充装、运输、销售、配送、使用全过程监管深入推进气瓶信息化建设完成气瓶信息追溯系统和液化气充装站设施设备升级改造推动建立气瓶安全责任保险制度。持续深入开展燃气安全排查整治加强隐患分级分类治理做实安全隐患闭环管理。把老旧燃气管道更新改造纳入城市更新行动加强普查评估、更新改造全过程管理推动燃气安全综合治理。督促餐饮等使用燃气的生产经营单位安装可燃气体报警装置并保障其正常使用。开展燃气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升行动组织试点示范促进全城镇燃气安全生产水平整体提升。

20.文化旅游安全。严格旅游客运交通全过程安全监管落实“三证一牌一单”和“五统一”租车制度消除旅游交通安全隐患。组织开展旅游交通安全联合执法检查和隐患整治。加强旅游特种设备和高风险游览项目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整治。加强旅游特种设备使用安全标准规范化建设推进旅游企业开展常态化特种设备风险辨识评估和管控工作。规范旅游景区玻璃设施滑道、吊桥、栈道、观景平台等高风险旅游设施的安全监管和隐患排查整改工作严格建设审批和监管责任着力解决监管空白和监管缺失的问题。加强滑雪、攀岩、漂流等高危游乐项目和悬崖秋千、热气球、滑翔伞、滑索、溪降等新型游乐项目的安全监管督促相关经营单位制定完善安全管理办法。压实消防安全措施抓好文化和旅游场馆以及大型文旅活动的消防安全。加强旅游景区地质灾害防范开展联合检查排查整治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隐患。加强文物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和防范。

21.校园安全。广泛开展师生安全教育宣传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围绕消防、校舍、校车、食堂和食品、实验室及危化品等重点领域深化校园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强化学校安全防范建设夯实平安校园“七防工程”巩固提升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三个100%”成果。

22.民爆物品安全。建立健全民爆行业安全管理网格化、监管过程体系化。建立开放合作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民爆行业关键技术研究和装备研发,鼓励企业科技创新,优化民爆行业产品结构,发展安全、高效产品,优化产业结构体系。加强智能化监管,加强安全检查和日常宣传教育,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杜绝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加强救援能力建设提升应急救援处置效能

23.夯实企业应急基础。完善应急预案管理与演练制度加大对企业应急预案监督管理力度加强政企预案衔接与联动。强化重点岗位、重点部位现场应急处置方案实操性监督检查强化制度化、全员化、多形式的应急救援演练。完善企业应急预案修订与备案制度。推动规模以上高危行业领域企业加强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与应急物资装备配备建立内部监测预警、态势研判及与周边企业、属地政府的信息通报、资源互助机制。开展以基层为重点的实战化应急演练、救援技能竞赛活动提升自救互救技能。

24.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加快推进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领域国家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升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交通、地质灾害等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强化高危行业企业应急救援队伍能力建设配齐配强人员装备。推动工业园区、开发区等产业聚集区内企业联合建立专职救援队伍。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安全生产应急救援。

25.提高救援保障水平。建立各级应急管理部门互联互通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平台提升应急救援机构与事故现场的远程通信指挥保障能力。加强应急救援基础数据库建设完善应急救援装备技术参数信息库建立应急救援基础数据普查与动态采集报送机制。加强应急装备实物储备建立实物储备和协议储备相结合的储备机制构建应急装备储备与调度管理平台。完善安全生产应急装备储备与调运制度健全各地应急救援资源共享、快速输送与联合处置机制。落实应急救援社会化有偿服务、应急装备征用补偿、应急救援人员人身安全保险等政策。

统筹安全生产支撑保障,夯实安全管理基础

26.加快专业人才培养。实施高危行业领域安全技能提升培训行动。加强高层次安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高危行业专业人才和生产一线急需技能型人才。加大安全生产管理,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等人才培养力度。健全安全生产监管干部培养与使用体系,建立安全生产监管干部培养锻炼的工作机制。

27.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全面深化传统行业领域技术革新与设备升级改造,特别是粉尘涉爆、涉氨制冷、危化品、建筑施工、有限空间作业等传统高危行业,着力推进“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工程项目,积极推广可有效降低安全风险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全面推广重点行业领域风险监测预警科技手段,探讨组建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中心。

28.推进安全信息化建设。建立咸宁市安全风险“电子地图”,推动整合安全生产、防灾减灾、交通安全、城市生命线、特种设备、“雪亮工程”等监测预警信息,建立城乡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体系。深化高危行业领域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实现分级分类、实时监测、动态评估和及时预警。汇聚消防安全、交通运输、城市生命线、大型综合体等城市风险感知数据加快完善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公共信息系统。加快推进“互联网+执法”信息系统应用以物联网、大数据为基础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监管构建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安全感知、评估、监测、预警与处置体系。引导高危行业领域企业开展基于信息化的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建立基于大数据的特种设备智慧监管体系。

推进共建共治共享,构建社会共治安全格局

29.提高全民安全素质。鼓励和支持各类媒体开设不同形式的安全生产专题专栏引导全社会关心关注安全发展。实施全民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行动计划推广国家安全生产教育平台应用引导公众践行安全的生产生活方式。将安全素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纳入公民法治和科学常识普及、职业技能培训等工作中。推动智能科普宣教和安全宣传体系建设完善安全生产科普知识库发挥应急广播等传播功能宣传解读安全生产法规标准。鼓励安全文化作品创作丰富安全生产宣传产品创新安全文化服务方式和手段扎实推进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积极开展群众性应急培训普及安全常识和应急知识。持续实施“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楚天行”等活动。建设安全科普宣传教育和安全体验基地在有条件的社区公园、广场、乡村服务场所等设置专题展板。推动建设具有城市特色的安全文化教育体验基地与场馆加快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30.推动社会协同治理。建立企业安全生产信用评价制度将企业安全生产违法信息记入信用记录。探索建立上市公司安全生产信息强制性披露机制。落实安全绩效“领跑者”制度采取荣誉表彰等激励措施推动企业实现更高标准的安全目标。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先进、适用、可靠的安全应急产品和服务鼓励有条件地区培育特色鲜明的安全应急产业基地。积极发展安全生产技术咨询、系统设计、设备制造、工程施工、运营管理等专业化服务。制定政府购买安全生产服务清单。鼓励协会、联合会、商会、慈善组织等社会组织参与安全生产工作。建立公众参与安全管理决策的有效渠道和合理机制培养发展安全生产社会监督员鼓励公众对政府安全生产工作、企业违法违规行为进行监督。

31.深化安全交流合作。搭建安全生产交流合作平台促进安全发展理念、安全监管执法、法规政策标准、新兴产业安全技术、事故应急救援、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提升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加强与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地区的沟通交流学习借鉴安全发展理念与实践经验。

三、重点工程

重大安全风险治理工程

实施化工园区和大型油气储存基地本质安全提升工程、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改造工程推动安全管理数字化转型试点。持续实施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仪表系统、自动化控制、工艺优化和技术更新改造。开展水害、火灾、冲击地压等重大灾害治理。强化农村道路交通事故预防深入实施农村公路平交路口“千灯万带”工程和干线公路灾害防治工程持续加强公路安全设施建设。实施消防安全治理工程推进高层建筑、大型城市综合体、化工等重点场所消防系统改造。

监管执法能力建设工程

加强基层安全监管机构的执法工作保障条件建设,配足配强执法队伍,配齐配全执法装备、执法制式服装、标志和执法执勤用车,加强安全监管执法信息化建设,加强执法过程管理、数据分析、5G多功能综合执法等智能化专业装备配备。加强安全监管专业人才配备着重引进具有化学、法律、安全工程等相应学科背景专业人员,提高安全监管执法岗位招录比例,逐步实现监管执法队伍年轻化、专业化。“十四五”期间,具有安全生产相关专业学历和实践经验的执法人员比例不低于在职人员的75%。强化安全监管执法队伍培训有计划的对全市安全生产执法队伍进行轮训,确保执法人员入职培训不少于3个月,每年参加不少于2周的复训。实施分级分类精准化执法、差异化管理强化监管执法和跟踪问效深入开展“四不两直”明察暗访、异地交叉检查提升监管执法效能。

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工程

高标准建设应急指挥中心推进大数据应用实现安全风险管控、隐患治理、监管执法、事故报告等数据整合集成、动态更新。扩大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烟花爆竹、工贸等领域重点监管企业感知数据采集试点建设范围实现高危企业感知数据和分级告警数据全部接入。推进工贸行业高风险企业开展在线监测联网试点建设。

救援处置能力建设工程

加强全市应急救援中心建设,按照“一专多能、一队多用”原则建设综合性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队伍,进一步完善区域应急救援资源布局。“十四五”期间,实现全市乡镇应急救援力量全覆盖。大力推动微型消防站建设,实现大型商业综合体、重点工业企业、老旧小区微型消防站全覆盖,加快推动应急装备升级换代。推进高危行业应急救援骨干队伍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危化品事故、地质灾害等重要应急物资、救援装备储备,保障各类事故险情应急需求。

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工程

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支持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争创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开展生产安全保障与重大事故防控技术攻关重点开展矿山、危险化学品、金属冶炼、建筑施工、粉尘涉爆、涉氨制冷等领域重特大事故防控的科技攻关与应用示范。加强城市安全保障技术研究围绕城镇建筑、管网、社区等安全保障以及城镇综合风险等方面系统开展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与应用示范。

安全生产专业能力提升工程

建设完善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人员执法资格考试平台升级改造现有考试机构考场。打造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虚拟与现实相融合、多终端、全覆盖、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安全生产线上培训生态圈。依托重点化工企业、化工园区或第三方专业机构建立实习实训基地遴选3-5家安全技能培训示范企业。

“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建设工程

加快实施“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动计划扩大工业互联网应用提升工业企业安全生产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重点强化五种新型能力建设一是实时监测能力。推动设备、系统上云上平台实现企业安全生产全方位实时监测。二是快速感知能力。综合应用智能传感、测量仪器、边缘计算等技术实现全要素的信息采集。三是系统评估能力。开发基于工业互联网的评估模型和工具集实现对安全生产的系统评估。四是超前预警能力。建设风险、失效特征库运用大数据分析实现精准预判、智能超前预警。五是联动处置能力。建设和运用应急演练、处置预案库增强应用处置科学性、精准性提升快速响应能力。

城乡综合风险监测预警中心建设工程

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营的方式结合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实际,建设集综合风险监测预警、风险感知网络建设、科技研发创新、科研成果转化、应急细分领域产业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风险监测预警中心重点对城乡综合风险进行全面辨识评估,采集联网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城乡生命线等安全风险实时监测数据,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打造城乡综合风险监测预警、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平台,为城乡安全风险的精准辨识、异常情况的及时预警、处置过程的全程监控和灾后情况的全面评估提供技术支撑。

四、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根据本实施方案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并公布安全生产重点任务和年度目标。各地各部门要制定细化方案落实任务分工和进度安排确保高质量完成目标。推动建立安全监管协作机制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加强信息公开增强公众认知和了解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实施方案落实。

(二)加强政策支持。健全安全生产要素投入保障机制完善财政支持和经费保障等相关配套政策强化政府投资对安全生产投入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拓宽安全生产投入渠道形成政府、部门、企业及全社会多元化的安全生产投入机制。县市、区、功能区加大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能力建设投入充分发挥重大工程项目的载体作用用项目落实工程任务用工程任务推动实施方案落地。

(三)强化监督考核。健全各级安委会成员单位协同配合、信息通报、形势会商、风险研判、协调联动等制度机制。加大安全生产巡查考核力度监督指导各级各部门落实安全职责。安委会将定期对各县(市、区安全生产状况、重大安全风险防控、安全生产重大工程进展等情况进行监测调度。在2023年、2025年底,市应急管理分别组织对本实施方案落实情况进行中期评估、终期考核确保规划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如期完成。

责任编辑:何珊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