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011336925/2023-03472
  • 文  号: 咸发改经协〔2023〕3号
  • 发布机构: 咸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主题分类:政务公开;经济发展
  • 有 效 性:有效
  • 发布日期:2023年01月30日
  • 名  称:市发改委关于印发咸宁市县域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市发改委关于印发咸宁市县域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字号: 分享到: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单位:

《咸宁市县域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咸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3年1月20日

(此件主动公开)


咸宁市县域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咸宁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2022年12月

目  录

第一章 乘势而上开启县域经济发展新征程

第一节 发展基础

第二节 发展形势

第三节 总体要求

第二章 主动融入全省区域发展大局

第二节 实施“两带驱动”

第三节 强化“全域推进”

第三章 加快融合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第一节 提升县城承载能力

第二节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第三节 改善城镇基础设施

第四节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第四章 突出特色提升县域产业支撑力

第一节 推动县域农业现代化发展

第二节 推动县域支柱产业壮大

第三节 推动县域服务业提档升级

第四节 推动县域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第五节 推动县域产业提质升级

第五章 坚持绿色发展释放生态新红利

第一节 系统开展流域治理

第二节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第三节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第四节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第六章 坚持共建共享增强公共服务效能

第一节 提升县域公共服务水平

第二节 加强县域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第七章 坚持改革开放激发县域发展活力

第一节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第二节 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

第三节 拓展对外交流合作

第八章 规划实施保障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第二节 强化政策保障

第三节 完善激励约束

附件:咸宁市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提升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主要目标

二、主要措施和任务

(一)推进特色立县行动

(二)推进工业强县行动

(三)推进农业稳县行动

(四)推进服务兴县行动

(五)推进融合惠县行动

(六)推进生态美县行动

为加快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根据《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咸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及咸宁市委、市政府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结合实际,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乘势而上开启县域经济发展新征程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艰苦奋斗、砥砺前行,县域经济活力和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福祉持续改善,为“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全市县域纳入考核6个县市区,即咸安区、嘉鱼县、赤壁市、通城县、崇阳县、通山县,共设12个乡、52个镇、6个办事处,887个村民委员会,173个社区居委会。2020年,全市县域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24.67亿元,比2015年增长148%。县域竞争力不断攀升,6个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均超过百亿元,通山县、嘉鱼县、咸安区和赤壁市分别突破100亿、200亿、300亿、400亿大关。赤壁市入选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

产业发展提质升级。县域三次产业比例由2015年的17.3:48.6:34.1调整为2020年的14.3:41.2:44.5,其中第三产业占比提高10.4百分点。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千亿,茶叶、油茶、楠竹三大百亿产业稳步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54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927.72亿元,较“十二五”末增加192.8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近千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十二五”期末提高7.1个百分点。旅游产业发展位居全省第一方阵。通山县荣获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三国赤壁古战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

绿色发展初见成效。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取得突破性进展,咸宁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升。全域推进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建设,全市森林覆盖率53.01%,比“十二五”期末提高3.69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 1713 万立方米,增加 158 万立方米。“长江大保护”持续深化,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扎实推进。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稳居全省前列。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16.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完成省下达目标。国家级绿色工厂达到7家。赤壁市、崇阳县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咸安、通城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民生福祉持续改善。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全市38.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脱贫、192个贫困村出列、3个贫困县“摘帽”,如期实现区域性整体脱贫。县域城镇、农村常驻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五年分别年均增长4.63%、5.01%。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6.74%,比“十二五”末提高6.79个百分点。全市普通公路通车总里程较“十二五”末增加1686公里。全市行政村光纤宽带、4G网络覆盖率100%。

第二节 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湖北努力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关键时期。咸宁县域经济发展迈入发展新阶段,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但总体来看,机遇大于挑战,县域经济发展前景广阔。

当前,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重大战略深入实施,湖北努力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以强县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咸宁县域经济提速提质带来重大机遇。咸宁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的大背景下,外部环境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发展不够依然是咸宁最大的实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一是县域发展不均衡。“北三县”与“南三县”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发展不够平衡,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与武汉都市圈对接融入不够。二是县域产业发展不足。工业化水平不高,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产业规模有待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还不高。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偏低。三是县域承载能力有待提升。县城公共卫生、人居环境、公共服务、市政设施、产业配套等方面仍存在不少短板弱项,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仍然较弱,对经济发展和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的支撑作用不足,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还有较大差距。

进入新发展阶段,咸宁县域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各县(市、区)必须完整把握、准确理解、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奋力开创咸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第三节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对咸宁的发展要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抢抓用好新发展机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积极融入湖北省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战略版图,加快建设都市武汉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将咸安区建设成为中国桂花城核心区和华中康养区,嘉鱼县建设成为滨江公园城市,赤壁市建设成为共同富裕示范市,通城县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制造业强县,崇阳县建设成为美丽乡村示范县,通山县建设成为国家新型能源之都。进一步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县域绿色发展,打造城乡融合优、产业支撑强、生态环境美的县域经济新样板。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绿色作为县域经济的底色,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做好长江大保护,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走出具有咸宁特色的县域绿色发展道路。

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顺应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强化县城与中心城市对接融合,积极推进以县城为重点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强化县城承载能力,培育小城镇,推动城乡区域融合,构建以县城为龙头、小城镇为节点,乡村为腹地的县域发展体系。

坚持产业集聚、特色发展。推动各县(市、区)立足本地优势,坚持全局化、差异化、精细化,优化产业布局,加大特色产业培植力度,打通产业上下游,延伸产品链、技术链、服务链、市场链,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链,壮大主导产业集群,提升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

坚持改革推动、创新发展。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促进人才、科研资源向县市流动。积极打造协同创新平台,承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共同完善技术创新链,形成城区研发-县市生产转化的区域创新分工格局,不断增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三、主要目标

到 2025 年,全市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产业对县域经济的支撑带动能力、县级基本财力、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显著提升;现代产业体系、新型城镇体系、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生态环境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国百强县实现零突破,2个以上县(市、区)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第一方阵。

经济实力大幅提高。充分挖掘县域增长潜力,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财源基础更加稳定,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到 2025 年,全市6个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均超过 200 亿元,超过50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2个,超过70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1个。县域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突破100亿元。

发展质效明显提升。到2025年,第二产业占比达到40%左右,第三产业占比达到50%以上(第一产业占比不足10%)。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8%以上。每个县(市、区)重点发展2-3个特色主导产业,每个主导产业培育2-3家“链主”企业,“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达到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不少于5家、上市企业突破5家。

民生保障明显提高。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县城综合承载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县城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达到咸宁市平均水准,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到2025 年,县域城镇化率达到60%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速基本保持一致,森林覆盖率达到55%,县域内地表水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为100%。

表1:“十四五”时期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2020年

2025年

年均

经济发展

县域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524.67

2100

7%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56.74

60


创新驱动

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16.6

18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35.5

40


民生福祉

城镇常驻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32394


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农村常驻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6359


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90

96

-

绿色生态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控制在省

下标准内

控制在省

下标准内

-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控制在省

下标准内

控制在省下标准内

-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100

100

-

森林覆盖率(%)

53.01

55


第二章 主动融入全省区域发展大局

全面融入“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积极抢抓武汉都市圈发展机遇,立足生态优势,加强与武汉市经济链接,深度融入武汉市及武汉都市圈产业链、供应链、资本链、人才链、创新链,把咸宁县域打造成为承接武汉市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和构建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的有力支撑。

第一节 主动融入武汉都市圈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对接。抢抓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圈机遇,主动参与武咸同城功能拓展承载区建设,加快推进武咸快速通道天子山大桥、簰洲湾长江大桥、武咸市域(郊)铁路等项目建设。努力打破咸宁“南三县”不通铁路的历史,加快推进武汉至咸宁至南昌高铁、常德至岳阳至南昌高铁建设。畅通内部交通循环,加快推进赤壁长江大桥东延高速、通修高速等项目,谋划推进崇嘉高速、九宫山旅游高速等项目,打通一批“断头路”“瓶颈路”。支持咸安区加快物流枢纽工程建设,打造武汉大流通向咸宁辐射的承接基地。

加快创新资源对接。推进光谷科创大走廊咸宁功能区、横沟科学城、“武汉南”大学城建设,加强咸宁高新区与武汉东湖高新区深度对接。支持武汉高校及科研院所到咸安、赤壁、嘉鱼等地建设研发基地、实习基地、培训基地等。打造研发在武汉、成果转化在咸宁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加快推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汽车零部件等先进技术成果在咸宁县域落地。

加快产业配套对接。支持嘉鱼、咸安、赤壁等地利用紧临武汉区位优势,积极承接武汉市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转移,探索与武汉共建中国光谷咸宁生物医药产业园、嘉鱼·武汉经开区产业园,打造与武汉产业配套的特色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推动更多优质农产品供应武汉都市圈,支持嘉鱼、赤壁、通城建设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打造武汉都市圈的“菜园”“田园”“乐园”。

加快市场需求对接。针对武汉市周边旅游、康养等消费需求,大力发展高品质文化旅游、医疗健康、商贸服务融合的产 业项目,打造全域自然生态公园体系,建设武汉城市后花园。持续推进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跨市通办”,深入推进公交卡、旅游卡、住房公积金、医保、社保等跨市通用,为武汉都市圈群众畅游咸宁、安居咸宁创造便利条件。

第二节 实施“两带驱动”

建设沿江绿色发展示范带。依托长江和京广高铁、武深高速,串联嘉鱼、咸安、赤壁三地,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打造以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的沿江绿色发展示范带。

建设幕阜山特色产业带。依托幕阜山生态旅游公路、杭瑞高速,串联通城、崇阳、通山三县,充分发掘生态资源和传统文化元素,打造以绿色为底色的幕阜山特色产业带。

第三节 强化“全域推进”

突出全域协同。完善县域国土空间治理,建立完善市县镇村四级规划体系,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重大公共资源布局,打造自然生态公园城市。支持各县(市、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推进“一县一品”“一业一品”,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形成一批特色鲜明、集中度高、关联性强、竞争力强的块状产业集群。

突出县域特色。支持咸安区建设中国桂花城核心区和华中康养区,增强城市中心功能。支持赤壁市建设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冲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市。支持通城县打造中部地区制造业强县,建设县级区域协作先行区(通平修次区域合作区),共争共建常岳九、武咸、长九等高铁和铁路,打造“陆铁空”立体联动交通格局。建设全国知名中药产业大县。支持嘉鱼县建设湖北经济强县,打造滨江生态新城,挺进百强县。支持崇阳县打造美丽乡村示范县,建设全国应急医疗保障基地。支持通山县打造国家新型能源之都。支持通城县建设国家全域旅游标杆区和生态文明示范县。

培育“特色小镇”。按照“一镇一业”“一镇一品”要求,推动差异定位、领域细分、错位发展。坚持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明确投资主体,以企业为主推进项目建设。政府在特色小镇规划编制、基础设施配套、资源要素保障、文化内涵挖掘传承、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强引导。打造一批“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特色小镇。

表2:咸宁各县市区特色小镇布局规划

区域

重点特色小镇

咸安区

向阳湖名人文化小镇、高桥萝卜小镇、汀泗桥历史文化小镇

嘉鱼县

陆溪三国田园小镇、潘家湾蔬菜小镇、簰洲湾长江鱼圆小镇

赤壁市

赵李桥砖茶小镇、蒲纺智慧康养小镇、茶庵岭汤茶养生小镇、赤壁三国文化小镇

通城县

石南砂布小镇、大坪中医药小镇

崇阳县

天城茅井村养生小镇、铜钟野樱天堂小镇、金塘柃蜜小镇、桂花泉雷竹小镇、石城西庄牡丹小镇

通山县

九宫山香榧小镇、大畈枇杷小镇、杨芳林旅游小镇

第三章 加快融合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坚持城乡一盘棋理念,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大力实施强县工程,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资源集聚能力。以县域发展带动乡村振兴,全面提升县城辐射带动乡村发展能力。

第一节 提升县城承载能力

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加快实施县城品质提升行动,建设“花园式”县城,推进城区配套设施一体化、网络化,加快水、电、路、气、教、体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适应人口和产业聚集需求、完备高效的设施体系。统筹协调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实施咸宁城镇基础设施品质提升工程,以完善小城镇和农村公共服务投入机制为重点,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向城镇和农村覆盖,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

表3:咸宁城镇基础设施九大提升行动

市政管网提升行动

加强市政工程统一规划和管理,统筹城区给排水、燃气、供热、通讯等各类管网与道路建设,优先改造老旧管网,在县城和工业园区建设试点推行地下管道综合走廊模式,支持建设一批综合管廊项目

城镇供排水工程提升行动

加快城镇供水设施改造建设,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区域供水,加强饮用水水源建设与保护。加快各乡镇雨污分流管网改造与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加强河流水系保护和管理,强化城市蓝线保护

城乡电网设施提升行动

将配电网发展纳入城乡整体规划,加强城市配电网建设,实现各电压等级协调发展。推进县城电网智能化,满足新能源电力、分布式发电系统并网需求,优化需求侧管理,增强电力保障能力

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提升行动

加快城区、工业园区和重点乡镇生活污水工程建设,完善各乡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开展垃圾分类回收试点和推广工作,提高污水处理、再生利用能力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水平

街道综合改造提升行动

新建停车场,增加停车位,建设街头公园、城市公园、小游园、小广场、小绿地等,大力发展城市综合防灾体系、地下空间综合利用、人防工程、地下综合体等综合防灾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和区域板块影响力

城乡交通设施提升行动

推进以交通为主的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依托精准扶贫政策,大力推进农村道路硬化,对现有的县道升级改造;建设覆盖城乡、方便快捷的公交客运网络,逐步实现城乡公共体系有效衔接

城市更新提升行动

统筹安排土地供应、资金支持等要素保障,结合城市功能布局、社区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推进道路、供水、供电、供热、燃气、通讯、污水与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公共服务设施提升行动

加强城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服务场所建设,重点加强乡镇幼儿园、小学、初高中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和师资力量;完善县城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建设,增加乡镇医疗服务设施,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配备农村综合性文化娱乐设施,切实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基础设施城乡共建共享

推进城镇精细管理。深入开展城市环境全域无垃圾综合治理,加大城区环境卫生、市容市貌、市场秩序整治力度,建立健全长效管理运行机制。强化社区管理职能,持续推进“网格化”管理,延伸城市管理触角,扩大城市管理覆盖面,为县域城区居民提供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功能配套人居环境。

建设智慧县城。拓展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管理和服务功能,加快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建立地下管网信息管理平台,推进县域城镇市容市貌数字管理,健全城市公交配套服务设施、智能交通系统、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实现数字城镇管理平台全覆盖。推进智慧城市、数字城市建设,加快5G互联网物联网覆盖,实现主要公共场所无线局域网全覆盖。启动建设智能终端物流平台,大力发展智能终端产业和电子商务。

第二节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优化乡村布局。科学编制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和村庄规划,合理布局生活空间。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提升特色村,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合理有序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村地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充分维护原生态村居风貌,保留乡村景观特色,保护自然和人文环境,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农业,开发农家乐等旅游产品,保留原生态的地域村庄特色。积极申报和推进全国美丽乡村试点工作。

大力发展现代乡村产业。加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粮食产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因地制宜推广“稻渔”“稻虾”等多种生态种养模式,打造生态种养示范基地,促进稳粮增收。坚持“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发展蔬菜、水产、茶叶、中药材、林果、楠木、桂花、雷竹等高价值经济种养品种。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标准化生产。支持重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推进现代农产品产业园和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加强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发展田头便捷式的冷链仓储设施,积极探索智慧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开展农产品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创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先导区。支持县(市、区)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脱贫共建县“四个不摘”要求,保持过渡期内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抓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异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因地制宜发展壮大脱贫地区特色产业,深化拓展消费帮扶,增强脱贫地区自身“造血”功能,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

第三节 改善城镇基础设施

升级交通运输体系。坚持运输通道高效、集约原则,构建“三横两纵”立体综合运输大通道(三横:武汉—潘家湾—嘉鱼—赤壁、武汉—咸安—赤壁、南昌—通城—岳阳;两纵:崇阳—赤壁—仙桃—监利、潘家湾—咸安—通山),打造长江区域综合枢纽节点。推进高速公路扩容加密、国省干线达标提质,强化与区域综合交通枢纽无缝衔接,提高县城及重点镇交通承载能力。加快渡口改桥、破损路面整治、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窄路加宽等建设。建好“四好农村路”,优化农村公路养护机制,推广“路长制”,提高农村地区交通通达深度。加快实施通江达海水运工程,推进铁水公空联运,积极发展冷链物流、城市配送、农产品产区物流,推动交通与产业融合发展。

表4:咸宁市支撑县域发展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

铁路

谋划推动武汉—咸宁—南昌高铁建设,加快推进咸黄货运铁路、簰洲湾疏港铁路、常岳昌普通铁路建设

公路

推进高速公路扩容加密、国省干线达标提质,加快簰洲湾长江大桥、咸九高速、通修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实施京港澳高速扩容改造

水运

围绕“一江三水”(长江、陆水、金水、富水)主干航道,加快实施通江达海水运工程,推进嘉鱼港簰洲港区、陆水河节堤综合码头及富水、西凉湖等内河渡运码头建设,努力打造现代港口物流城市

机场

积极争取咸宁机场落地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坚持“除险保安、排灌结合、生态改善、功能提升”原则,以系统思维谋划实施一批骨干性、基础性重大水利工程。统筹推进“一江两库三水五湖”系统治理,完善防洪抗旱水利设施,补齐供排水工程短板,实施斧头湖、西凉湖清淤,增强江河湖库、蓄滞洪区等区域防洪防汛能力。加强水源工程建设,实施通山县黄荆口水库、崇阳县木三李水库、通城县鹰咀岩水库等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推进城乡饮水工程提档升级行动。全面实施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提高农田水利建设标准。兼顾水利基础设施景观效益,建设一批水利风景区。推进智慧水利建设,构建覆盖江河湖库和水利工程的一体化感知、共享和决策系统。

强化能源供给保障。加快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布局新能源项目,提升工业用电保障能力。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加强骨干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中压配电网络结构,提高互供转带能力。合理布局和建设加气站、新能源充电桩(站)。推动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降低县域企业用能成本。鼓励风电、水电、生物质能等新型能源开发利用,推动大幕山抽水蓄能工程建设,做好咸宁核电场址保护工作。完善城镇燃气基础设施,实施“县县通”“气化乡镇”工程,加快天然气输气管网建设,扩大天然气利用覆盖面积。大力实施南三县天然气长输管道、气化乡镇等工程,推进华润蒲圻电厂三期项目。构建能源生产、输送、使用、储能协调互补的智慧能源系统。

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IPv6全覆盖。推动县域间、部门间、行业间数据互联共享,着力提升市大数据中心数据处理和服务能力,推动数字政府建设。加快县域数字社会建设,推进数字技术和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全面融合,实施县域传统基础设施信息化升级改造,推进智慧市政、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旅游等领域5G运用,打造一批县域5G商用试点先行区。

第四节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落实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政策,全面放宽县城及各建制镇落户条件,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特别是满足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的愿望,积极推进农民“进城、进镇、进社区”。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公共财政支出结构调整,支持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构建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管理有效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门类,拓宽公共服务层次,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量与质。

促进城乡要素配置均衡化。加快城乡交通网络互联互通,有序推进城乡绿道网对接。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搭建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平台,建立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交易市场。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长效机制,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快土地、金融和其它要素市场建设,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合理流动。

第四章 突出特色提升县域产业支撑力

立足咸宁资源优势,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制造业向中高端攀升,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增强县域产业支撑能力,率先建成全省特色产业增长极。

第一节 推动县域农业现代化发展

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打造特色农业增长极、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业现代化取得新进展。到202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430亿元。

稳定粮油生产。严守耕地保护红线,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防止耕地“非农化”、粮田“非粮化”。开展优质粮工程,建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到2025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68.13万亩。建设水稻产业振兴引领示范区,推广水稻“一种两收”和“水稻+”等系列绿色高效模式,扩大高档优质稻种植面积。建设优质油菜保护区,突出农旅融合油菜花海、功能型菜薹和种养结合饲用油菜等多功能综合应用,提升综合效益。

做优特色农业。坚持“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地方主导产业。重点建设茶叶、蔬菜(莲)、生猪(鸡禽及蛋制品)、中药材、特色淡水产品、油茶、竹、桂花等8大农业主导产业链。到2025年,茶叶、蔬菜(莲)、生猪(鸡禽及蛋制品)、竹等产业链综合产值超100亿元,桂花、中药材、特色淡水产品、油茶等产业链综合产值超20亿元。积极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一批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国家级地理标志示范样板,达到“县建万亩、镇建千亩、村建百亩”。

表5:咸宁市特色优势农业布局

茶产业

打造以赤壁为中心的青(米)砖茶区、以咸安为中心的名优有机绿茶区、以通城为中心的出口精制茶区、以崇阳为中心的特种绿茶区和以通山为中心的高山红茶、乌龙茶区。

蔬菜产业

幕阜山片区重点发展高山蔬菜、设施蔬菜和人工栽培蔬菜产业,沿江沿湖地区重点发展水生蔬菜。支持嘉鱼沿江地区建设百亿蔬菜产业长廊,打造大武汉及华中地区蔬菜供应基地。以崇阳为重点大力发展雷竹产业。

生猪产业

推进崇阳正大100万头生猪产业链,加大通城正邦养殖、通城两头乌养殖板块建设,推动生猪产业绿色生态、健康安全发展。

中药材产业

以药姑山、幕阜山、黄袍山、九宫山及周边乡镇为重点,以金刚藤、黄精、白芨等品种为主,建设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

竹产业

统筹发展竹林抚育、竹材加工、竹产品食用开发、林下种养、竹林旅游,推进国家级竹资源种质资源库、国家储备林基地、竹新品种培育基地、竹种苗繁育基地等项目建设,打造国家木材(竹)战略储备基地。开发竹文化旅游,打响“鄂南大竹海”城市名片。

油茶产业

加快建设高品质油茶原料基地,打造高端茶油品牌,建成咸宁10万吨级茶油存储基地,打造承接北方及全国油料市场的桥头堡,支持通城县国家农村产业整合发展示范园建设,打造高标准高产高效油茶示范林

桂花产业

推进桂花全产业链发展,打造“中国桂花城”,打响“中国桂花之乡”品牌,建成全国名优桂花主产区、桂花名优品种研发培育中心、桂花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建设桂花种质资源保存与良繁基地和标准种植基地。

特色淡水产业

以发展设施渔业为重点,加快构建水产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标准化水产健康养殖场和休闲渔业基地,打造全省生态渔业发展示范区。

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壮大农产品加工业。推进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推动6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12个市级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打造以茶叶加工、中药材深加工、油茶加工、蔬菜加工、竹木加工等为代表的超百亿元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引进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增1-2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推进农业食品加工业提档升级,培育一批产值突破10亿元的加工基地。

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实施品牌提升工程。深入实施农产品品牌培育“111”行动,打造一批区域特色鲜明、市场知名度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加快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以地理标志产品为主体,打造“赤壁青砖茶”“簰洲鱼圆”“隐水枇杷”“咸安桂花”“崇阳柃蜜”“嘉鱼莲藕”“通城油茶”等一批绿色优质公用品牌。力争将赤壁青砖茶打造成湖北第一、全国驰名、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大品牌。

第二节 推动县域支柱产业壮大

统筹县域产业集群发展,重点支持大健康、电子信息、清洁能源、先进装备制造、食品饮料等5大特色鲜明的块状产业集群发展,推进重点行业试点示范工程,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培育形成一批规模体量大、经济效益好、发展后劲足的特色产业集群。力争2025年,大健康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食品饮料、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400亿元。

大健康产业。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建设国家级道地中药材主产地,加快发展金银花、黄精、金刚藤等中药材加工产业。依托咸宁高新区、赤壁、咸安、通城等生物产业基地,发展生物制药与疫苗、化学创新药物、现代中药等医药产业,推动病房设备、家居护理设备、医院整床消毒系统等产品开发,重点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和重点产品。积极对接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做大做强大健康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全球最大的护理床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整床消毒系统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卫生材料生产基地。

表6:咸宁部分县市区医药健康产业布局

地区

重点企业

重点发展方向

咸安区

通城县

真奥金银花药业、健翔生物

加快生物制药与疫苗、化学创新药物、现代中药、新医药研发与服务外包等,打造现代中药、植物药、新型医疗器械、生物制造等特色产业集群

崇阳县

稳健医疗、中健医疗

做强口罩、防护服、消毒片等医疗物资产业,提高保障能力

通山县

景源生物、禾佳医疗

加快发展生物制药、化学创新药物等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以咸宁高新区、赤壁高新区和通城经开区为重点,推动电子信息产业从摄像头模组、显示模组、电池模组等零部件制造向手机、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终端拓展,打造华中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积极融入武汉“光芯屏端网”万亿级产业集群战略布局,围绕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重点产业链,做强物联网相关硬件、基础电子、光电、集成电路、数字通信等产业。

表7:咸宁各县市区电子信息产业布局

地区

重点产业

咸安区

重点发展通信产品制造业,包括通信射频连接器等通信产品配套器件,电源插座、路由器等机电产品及配套等。

赤壁市

重点发展消费电子(电子电器)制造业,包括通讯设备前后盖板、物联网(智能家电)、整机组装及其配套等。

通城县

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基础材料产业,包括磁性材料器件、摄像模组、耳机线材、云母绝缘材料等。

嘉鱼县

重点发展新型线材、变电柜及其配套。

崇阳县

重点发展新能源及电池模组配套。

通山县

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和电子配件产业。

清洁能源产业。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建设中国内陆首个千万千瓦级核蓄风光储一体化清洁能源大基地。加快推进华润蒲圻电厂三期改扩建项目建设,继续推进咸宁核电项目前期工作。引进氢能、风光水储互补、高效储能等新能源技术,培育发展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综合利用等。支持嘉鱼、赤壁沿江地区发展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建设油气储存设施,形成沿幕阜山、临江两大清洁能源发展带,以幕阜山片区为主要载体,依托南三县清洁能源产业布局,打造华中清洁能源示范基地。建设一批智能电网、微电网、分布式能源、新型储能、制氢加氢设施、燃料电池系统等基础设施网络,提升燃煤机组发电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先进装备制造。以咸宁高新区、咸安经开区、嘉鱼经开区和通山经开区为重点,发挥装备制造的技术和产业优势,重点布局光电、智能机电、机器人、智能装备、应急装备等领域,推进传统制造转型升级,建设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做强咸安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以赤壁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为重点,着重发展应急舟桥、应急机械化桥、应急铁路站台、应急码头、应急钢制桁架桥、铁路应急抢修钢梁等装备,做大应急交通装备制造,延伸发展公共卫生应急产业,把咸宁建设成为华中地区重要应急装备产业基地。

表8:咸宁部分县市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布局

地区

龙头企业

重点发展方向

咸安区

合加新能源汽车、敏实汽车零部件、敏能汽车零部件、精确新能源科技

重点研发高效节能电动机、高效传动系统、节能变压器等节能电机产品,打造国家智能机电产业集群。

湖北华博阳光电机有限公司、华博三六电机制造公司、三合机电制业公司、咸宁三鼎机电有限公司

积极推进三合机电改扩建项目、三鼎机电扩建项目等,扩大现有发电机及发电机组、电动机、微电机及其他电机的制造规模,支持高效节能电机、电动汽车专用电机、节能变压器等节能电机装备的开发和产业化

武汉北斗集团


加强合作,建立高效节能电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节能装备的研发和节能产品的推广与应用

赤壁市

湖北银轮起重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湖北蒲旗特种起重机械有限公司、华舟重工

扩大轻小型起重设备制造规模,重点发展应急舟桥、应急机械化桥、应急铁路站台等军事装备,应急码头、应急钢制桁架桥、铁路应急抢修钢梁等军民两用装备,以及直升飞机应急停机坪、机场应急跑道、拼装式停机库等航空应急抢通工程装备

通山县

星光玉龙械、新亿通、纳克汽配、旭阳工贸、诚丰东洋佳佳泡棉

特种车辆智能装配,汽车零配件加工制造

食品饮料产业。以咸宁高新区和赤壁高新区为重点,发展“一瓶水”产业,壮大咸宁食品饮料产业集聚规模,开发全国知名、世界闻名的“水”产品。依托桂花、茶叶、水果等特色农林资源,研发生产黑茶、枇杷、桂花等特色“水”产品,创建“水”产品品牌,打造咸宁特色品牌的食品饮料产业。

表9:咸宁部分县市区食品饮料产业布局

地区

重点企业

重点发展方向

咸安区


发展肉鸡产业,打造成华中肉鸡产业集群

赤壁市

湖北省赵李桥茶厂、羊楼洞茶业

大力发展赤壁砖茶、名优绿茶等精制茶产品,支持茶饮料、保健茶、药用茶等产业发展,提高产品质量,打造咸宁茶叶品牌

神山兴农科技

支持神山兴农科技八万亩优质猕猴桃开发项目,拓展延伸果蔬加工产业链,建设有机野菜生产基地、特色果蔬生产基地,将咸宁打造成鄂东南果蔬产品加工基地

通城县

黄袍山油茶、百丈潭酒业、兴龙生态麦市干子、隽州篁酒业

支持黄袍山油茶做大做强

崇阳县

湖北众望科工贸有限公司、湖北乐小脆食品有限公司、湖北故乡云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做强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的绿色食品饮料产业

嘉鱼县

湖北嘉安食品有限公司、湖北助民食品有限公司

积极推进嘉安冷链物流中心项目建设,加快水产加工综合开发,加大水产品冷冻冷藏加工,全面开发鱼圆、鱼糕等水产品加工产业,提高水产品综合利用率,提升水产品附加值

第三节 推动县域服务业提档升级

坚持把县域服务业提档升级作为优化县域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大力推进服务业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重点在康养产业、新型消费、现代物流、全域旅游等领域加快发展。

做大康养产业。坚持“医、药、养、健、游、护”一体化,培育千亿产值大健康产业集群。以金银花、黄精、白芨、七叶一枝花、钩藤、杜仲等道地中药材为重点,加快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支持通城、崇阳发展生态中药材种植,支持县域打造中药材品牌体系。以医养结合国家试点城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建设为契机,实施“养在咸宁”工程,加快开发中医药养生、温泉养生、避暑养生、森林养生等特色养生产品,打造国内知名生态养生目的地。探索普惠便捷的智慧康养新模式,开发“医养”“药养”“食养”“泉养”养生产品,加快梓山湖医养融合新城、城企联动普惠养老项目实施,打造中国中部康养城,吸引武汉都市圈和东北、华北、西北地区老人来咸养老。建设国家康养高级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推进国家级康养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做强做优咸宁家政、桂乡护理等服务品牌。

扩大县域消费。建立完善县域统筹、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的农村商业体系。完善县城商业设施,改造提升县域商贸服务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在人口密度大、消费能力强的县城打造一批集购物、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提升县域消费层次。推动县城及农村汽车、家电等耐用消费品换代升级。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商,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全覆盖,完善产、供、销全链条服务,支持电商与邮政物流协同发展。培育新型消费,发展“小店经济”,支持“直播电商”、社区电商、无人零售、无接触配送等新业态发展,加大电商人才培养力度。

发展现代物流。完善县域及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推进县域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有序推进以县级城镇为基础的冷链物流基地储备建设,培育一批具备资源整合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县域物流企业,新增冷库库容50万吨。改造提升农村物流基础设施,按照“一点多能,一网多用,多业融合”,整合交通、商务、供销、邮政等部门资源,构建县级物流中心、乡(镇)物流综合服务站和村级物流网点的三级物流体系。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商、供销社及配套物流,打造从田头直接到餐桌的产品供应链。重点推进赤壁市斋公岭综合物流园、通城县玉达物流园、咸安区食品(农产品)加工及冷链仓储、曙光现代农业生产加工仓储冷链物流、通山县冷链物流中心、通城县宏锦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等项目建设。

推动全域旅游。因地制宜,以特色化、品牌化、标准化、集群化为导向,充分挖掘温泉文化、红色文化、三国文化、砖茶文化等特色资源,积极引入各类资本,打造旅游新业态新模式,形成城乡联动、文旅融合、特色鲜明、全域协调的旅游发展格局。突出“温泉+休闲旅游”咸宁特色,以中国桂花城核心区、羊楼洞古镇等旅游项目建设为重点,打造旅游发展精品项目和核心吸引物。深度开发桂花、青砖茶、楠竹、猕猴桃、油茶、野藕、甘蓝等特色资源,把农产品转化成为旅游产品,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以乡村旅游“万千百”工程为牵引,推动农业向旅游观光、休闲康养等产业拓展融合。支持通山县打造九宫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推动赤壁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嘉鱼创建湖北文旅名县,推动咸安、通城、崇阳打造乡村休闲生态旅游强县,争创湖北文旅名县名镇名村“十大示范品牌”。

表10:咸宁各县市区旅游产业发展布局

咸安区

打造桂竹生态旅游区。突出乡村生态和桂竹产业优势,将咸安区打造成集休闲观光、生态度假、乡村旅游于一体的城郊旅游的龙头区。深度挖掘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向阳湖“五七”干校等红色旅游资源,推进向阳湖中国文创产业聚集区、咸安区白水畈田园综合体、131军旅小镇等项目建设。

嘉鱼县

打造水韵江南乡村旅游休闲区。依托乡、城、江、湖深度融合环境,实施连江、融湖、富乡措施,完善种植、加工、展示、销售、观光采摘、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产业链,开发美食养胃、庄园度假、乡村创客、亲子娱乐、生态养生、民宿度假、自驾旅游、农业研学等特色旅游产品,打造全域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空间。推进嘉鱼县国家乡村公园、三湖连江开发项目、山湖国际水乡慢城项目等建设。

赤壁市

打造三国文化全域旅游示范区。围绕赤壁之战、万里茶道两大主题,推进空间全域化、产业全域化、要素全域化、管理全域化。以文化养德、茶海养性、温泉养生、花卉养颜、运动养形为重点,打造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养生康体等为一体的华中休闲旅游基地,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三国赤壁古战场景区改造升级、羊楼洞古镇等项目建设。

通城县

全面构建“一心两带四区”的旅游空间结构,形成“一心引领、两带联动、四区协同”的旅游发展格局。加快建设以括银山文化艺术中心、银山广场、雁塔广场、秀水公园、铁柱河湿地公园、隽水河湿地公园、锡山城市公园等为主体的中心城区建设,打造区域旅游发展核;加快药姑古瑶文化体验带和幕阜山生态旅游带建设,打造长江黄金国际旅游带特色区段和幕阜山生态旅游带通城段;加快古瑶文化与民俗体验旅游区、红色文化经典旅游区、山水乐养度假旅游区、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区建设。

崇阳县

打造山水生态康养旅游度假区。以温泉养生、山地道养、乡村康养、野奢度假、文化休闲为重点,以隽水河(崇阳段)百里画廊建设为核心,整合带动沿线山水景区、腹地乡村、温泉度假区,打造国际山水田园野奢度假目的地、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推进隽水河百里画廊、崇阳县小自然田园综合体等项目建设。

通山县

打造九宫山水生态旅游度假区。支持九宫山景区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强化九宫山品牌引领,辐射联动隐水洞、大幕山、富水湖旅游发展,打造山水度假目的地、国家绿色旅游示范基地。整合幕阜山旅游公路沿线旅游资源,打造“自在驾行、畅游咸宁”生态旅游产品。

第四节 推动县域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推动“一县一集群”建设,依托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聚焦配套企业,实施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培育计划,建立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实施龙头企业壮大工程、配套企业培育工程、专业协作推进工程,每个产业筛选3-5家龙头企业,在融资、用地、人才、对外合作、品牌创建以及财税政策优惠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组建大企业、大集团,引导中小企业专注细分市场做精做优产品。加大产业链协同招商,力争每个产业集群每年落地重大产业项目不少于4个、总投资不低于2亿元。力争到2025年,每个产业集群不少于3家市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大力发挥开发区在县域经济的主要载体和发展引擎作用,加快补齐县域工业发展短板。支持县域建设特色产业集聚区,实施园区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和循环化改造,加快建设道路、供热、供水、供电、供气、排污、通讯等基础设施。加大标准厂房建设力度,支持工业园区按照重大项目建设需求定制代建标准厂房。加强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建设技术研发、工业设计、标准制定、检验检测、信息服务、融资担保、人才培训、商贸流通等专业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各县(市、区)开展产业园区建设运营方式、融资、飞地共建等创新。推动工业园区和城镇化同步发展、融合发展,提升园区发展软环境。促进咸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咸安经济开发区、赤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嘉鱼经济开发区、通城经济开发区、崇阳经济开发区、通山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发挥好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优势企业和新兴产业向咸宁高新区和各县市区开发区集中。加快培育和形成一批创新发展的新兴产业先导区、集聚区,培育打造一批百亿级、千亿级特色产业园区。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开展“链主”企业培育行动,健全完善企业培育机制,每个县(市、区)重点发展2-3个特色主导产业,每个主导产业培育2-3家“链主”企业,通过招大引强、扶持培育、战略重组等方式,提升龙头企业的产业带动力和核心竞争力,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产业链供应链互通的新型产业生态体系。实施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加快“个转企、小升规”步伐,加大对新入库企业在贷款担保、人才培训、市场开拓、技术创新、管理咨询、专项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力争每年新增市场主体6万户以上。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路子。力争到2025年,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5家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家以上。“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达到2家、“湖北省民营企业(制造业)100强”不少于15家、本土上市企业突破5家。

第五节 推动县域产业提质升级

加快技改提能。实施“技改提能、制造焕新”行动,引导产业链主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开展协调技术改造,每年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不少于100个,力争到2023年实现产业链上的规上企业技术改造全覆盖。持续推动技术改造更新,积极谋划实施一批突破性、带动性、示范性强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建成一批示范生产线、示范企业。

推动创新赋能。加强创新型县(市、区)建设,支持咸安区创建国家级向阳湖生态农业科技园,支持赤壁市建设国家级创新型县(市、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支持嘉鱼县建设省级创新型县(市、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支持咸安区、通城县建设省级创新型县(市、区),支持通山县建设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支持嘉鱼县、崇阳县经济开发区升级为省级高新区。引导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面向县域开展创新服务。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引导推动产业园区创办市场化运作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建设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的“双创”基地和创新综合体。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进服务工作,支持县(市)、骨干企业在武汉、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设立引才工作站、飞地孵化器,建立集群企业人才需求信息库,组织开展院士专家驻点帮扶企业行动。

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力度,采用先进应用技术和创新成果,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与集成、成果中试熟化与产业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国家、省“揭榜挂帅”。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大力引进创新型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孵化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力争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0家,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超过50%。

第五章 坚持绿色发展释放生态新红利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挥好山好水好文化资源优势,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

第一节 系统开展流域治理

坚持富水、陆水、金水、黄盖湖四大水系共治。着力完善流域防洪治涝工程体系、水资源配置体系、水环境治理体系、生态管控体系。以流域为单元,落实水安全、水环境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底线。统筹水安全设施建设与农业灌溉水利建设,统筹水资源利用和产业布局、城镇建设,统筹水环境保护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推动四化同步发展。对于地处幕阜山区的富水上游、陆水上游、陆水中游3个流域片区,以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和水环境保护为重点,强化水土流失、石漠化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和生态搬迁,提升河源地区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对于地处江汉平原的陆水下游片区、金水流域片区、黄盖湖流域和梁子湖流域,以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和重要湖泊保护修复为重点,强化水系连通、重点湖泊清淤和富营养化治理,优化人居环境,打造武汉都市圈生态标兵,确保一江清水永续东流。

第二节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以构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安全屏障为目标,在优化生态系统网络基本空间格局的基础之上,确保生态系统功能稳步提升,构建“两带两河两湖”生态屏障,保障区域生态环境安全。落实长江大保护职责,持续开展长江干流岸线保护和利用综合整治,构建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强化重要水源涵养区保护修复,开展富水、陆水、淦河等源头集水区水源涵养林建设,全面提升幕阜山区水源涵养功能。推进陆水干流防洪治理、斧头湖西凉湖湖堤加固工程建设。努力提高森林覆盖率,力争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率达到55%。实施幕阜山生态保护和修复,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采伐,提升森林质量,提高碳汇能力,推动咸宁建成碳汇增效示范区、省级森林城镇、绿色示范乡村创建。支持通城、通山建设国家重点生态功能示范区。支持通城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

第三节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开展污染防治行动,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巩固提升水环境治理成效,推进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建设,实施湖泊水库生态建设和保护工程。深化重点流域污染防治,以通城、崇阳、赤壁、嘉鱼为重点,推进陆水流域水环境分区管理控制。在陆水、富水、淦水等重点流域上游开展水资源保护,加快库区周边植被恢复,加强库区周边生态隔离带建设。加强地下水质量监管,开展地下水污染修复示范。确保重点河湖库水质优良率占比不降低,保障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深入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实施农用地分级管理,推进受污耕地和建设用地管控修复。

第四节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推动绿色转型发展。完善能源、水资源、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优化县域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交通运输结构。依法依规综合运用产业、财税、用地等鼓励政策,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化解过剩产能,推动“僵尸企业”有序退出和市场出清。推动化工、造纸、印染等行业向园区集聚、绿色化转型,实施化工园区循环化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建立循环型全生命周期绿色产业链,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废物“零排放”。深化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创建,实施全民节水行动、支持县域园区创建国家、省绿色示范工程。支持引导咸安森工、赤壁纺织服装、崇阳钒等传统产业集群绿色化、智能化改造,推动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全面发展,到2025年,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20家、绿色工业园区1个。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覆盖。

第六章 坚持共建共享增强公共服务效能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健全覆盖全面、普惠可及、保障公平、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广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让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底色更足。

第一节 提升县域公共服务水平

促进高质量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拓展就业渠道,扩大就业规模。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作用,扶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小微企业。深入实施香城创业计划,强化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创业实体的扶持,加快推进创业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做好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积极支持返乡创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推行“企业订单、劳动者选单、培训机构列单、政府买单”四单式培训模式。健全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完善就业援助机制,完善失业保险制度。

发展现代教育。优化学校布局,加强县城学校、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制、名校办分校、对口支援、委托管理等新型办学模式。统筹城乡师资配置,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确保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全面落实教师乡镇工作补贴。完善关爱体系建设,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政策,确保家庭困难学生应助尽助、精准资助。促进教育公平发展。推进职普融通,统筹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健全社保体系。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和管理体制。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完善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建立以县(市、区)社会保险综合服务大厅为中心,乡镇、街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为基层服务平台,信息互联的服务网络。

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加强医疗保障政策与公共卫生政策衔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支持中心医院打造区域医疗中心,鼓励中心医院与市内公立医疗机构建设城市医疗联合体,加快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快村级卫生室和个人诊所规范化建设,持续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村医”计划,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进鄂南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等项目建设,提高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效率和应对处置能力。推进咸宁中医药资源传承创新发展,打造中医药咸宁品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落实三胎政策,实施母婴安全计划,加快建设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和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推进城乡基本服务均等化。推动市县行政审批、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平台向镇村延伸。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推动教联体、医联体等建设,引导更多资源、资金、人才向基层倾斜、向农村覆盖,提升农村地区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第二节 加强县域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健全党建引领机制。实施强垒工程,建立健全村(社区)到楼栋“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组织体系,把党的领导贯穿县域社会治理全过程,提升城乡社区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实现“有形覆盖”和“有效覆盖”相统一。推动治理重心下沉,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做实“双报到”“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社区吹哨、党员报到”等制度,建强用好社区党组织书记、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三支队伍”。

健全群众自治机制。广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发动群众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构建政府、社会、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创新基层自治形式和载体,推进市县乡三级综治中心和人民调解中心规范化建设,推进小区业委会、村湾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全覆盖,动员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加大公共法律服务供给和普法力度,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保障权益、化解矛盾、防控风险、维护稳定。推进“村湾夜话”“星空夜话”全覆盖,健全社会道德自律体系。推进网格化管理服务“多网合一”,建成高精度、数字化网格体系,培育一批高素质网格员队伍。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健全各类网格“多网合一”运行机制,提升综治中心服务水平。

第七章 坚持改革开放激发县域发展活力

发挥改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牵引性作用,积极探索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对全国全省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改革,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咸宁县域经济活力。

第一节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无差别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进“非禁即入”普遍落实。推行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事联办、跨省通办”,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大力推行代办制,促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实现县、乡、村三级政务服务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建立健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推动“一网通管”。坚持领导干部常态化联系服务企业、民营企业座谈会等制度,健全完善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严肃处理损害营商环境行为,当好“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建立营商环境问题投诉联动处理机制和民营企业评价政府部门履职机制,力促营商环境进入全省第一方阵。擦亮“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品牌,建设“信用咸宁”。

第二节 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

加强要素市场建设,完善政府调节监管,规范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引导各类要素协同向先进生产力集聚,推动要素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强土地集约化利用和精细化管理。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健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作价出资(入股)等工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研究完善促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税费制度。以多种方式推进开发园区、国有企业存量用地盘活利用。保障农业设施新增用地,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促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服务乡村振兴,探索并建立增减挂钩指标市级交易平台机制,推进跨流转使用。

第三节 拓展对外交流合作

强化招商引资。实施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突破工程。以各县区特色优势主导产业集群为重点,突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招商,以资源引资本,以资产引项目,以企业引企业,通过转让、合作、嫁接等方式,实现滚动发展,加快形成优势产业规模聚集效应。

强化区域合作。加快与江西、湖南毗邻地区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城乡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共建、公共服务共享、开放平台共建共用,与岳阳、九江共同打造“中三角”合作示范区。组织开展红色旅游、名胜古迹游和三省风情游,打造多类型的旅游组团和精品路线,探索三地旅游“一票通”。以湘鄂赣边贸组织为核心,积极培育、引入和发展各类商贸组织,举办经济贸易洽谈会、展销会,推介咸岳九各地的名特优产品。支持通城与平江、修水共同打造“金三角”合作示范区。加强幕阜山区植被保护、水资源保护和综合治理以及大气污染防治等方面的合作,共建幕阜山生态绿心。

提升开放水平。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提高经济外向度。复制推广湖北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加大开放型经济发展探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产业等领域合作。积极参与万里茶道世界文化遗产跨国联合申报,打造万里茶道源头城市“咸宁品牌”。加强与俄罗斯、中亚各国在汽车及零部件、船舶制造、机电制造、通用航空等领域合作,引进、消化、吸收俄罗斯电子信息、激光等技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第八章 规划实施保障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县(市、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县域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县域经济运行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对县域经济发展重点工作目标任务的督导、检查。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实施、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及时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点问题。

第二节 强化政策保障

强化土地保障。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制定用地优先顺序,实施土地利用计划差别化管理,优先保障民生项目建设用地,确保重点项目和重点产业建设用地。加大土地收储力度,最大限度地整合和盘活存量土地,严格遵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正确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支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研究建立县域主导优势产业用地优先支持制度,确保重点项目建设用地。严格项目投资强度、容积率管理,研究利用置换、停产或淘汰退出企业闲置土地方式,加强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优化财政政策。合理实施减税和扶持政策,缓解企业经营困难,帮助企业摆脱困境、健康成长。免除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个体工商户的工商注册登记费用,对新型工业、商业、旅游业、公共事业类项目,免收城市配套费等地方性土地和建设规费。扩大市级科技创新和产业基金规模,将县级重点工业企业纳入扶持范围,支持县域企业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支持县域工业园区及产业集群发展,加大对园区内优势产业所得税扣除力度。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工业园区企业科技创新、技术改造、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等项目和中小企业发展项目。创新项目建设及运营模式,规范推进BOT、PPP等方式筹措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对项目建设、要素保障以及技术改造过程中形成新的固定资产投资给予贷款贴息政策。加快组建县域农村商业银行,积极培育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大力发展融资担保机构,鼓励组建国有或国有控股的融资担保公司。支持保险公司在农村发展业务。

第三节 完善激励约束

建立《规划》考核体系,分解目标任务,明确落实责任,将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年度政绩考核体系。将县域经济全省考核进退位情况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县(市、区)和市直单位工作目标考核范围,对县域经济单位全省考核进位明显的单位党政主要领导及有突出贡献人员优先提拔重用或给予物质奖励,对考核排名靠后或退位较多的县域单位或市直部门完成考核目标任务排位较后的单位,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县(市、区)党、政负责人或部门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提醒。对进入全省“三百”战略、全省高质量发展重点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考核时给予加分奖励。进入全国百强、中部百强、全省20强县(市、区)党委书记,优先重用。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完善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广大干部在推进县域经济加快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附件

咸宁市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年提升行动方案

(2023-2025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当前,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湖北努力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大力推进强县工程,为咸宁县域经济加速发展带来难得机遇。省委赋予咸宁“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科学定位,咸宁深入实施“武咸同城、市区一体、两带驱动、全域推进”区域发展布局,为县域经济提供重要支撑。咸宁县域经济发展基础良好,前景广阔,实施“咸宁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提升行动”,努力开创咸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对咸宁的发展要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积极融入湖北省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战略版图,加快建设都市武汉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将咸安区建设成为中国桂花城核心区和华中康养区,嘉鱼县建设成为滨江公园城市,赤壁市建设成为共同富裕示范市,通城县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制造业强县,崇阳县建设成为美丽乡村示范县,通山县建设成为国家新型能源之都。进一步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县域绿色发展,打造城乡融合优、产业支撑强、生态环境美的县域经济新样板。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咸宁6个县(市、区)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财政保障能力稳步提升,产业对县域经济的支撑带动能力显著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大幅提升。全市6个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均超过 200 亿元,超过50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2个,超过70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1个。全国百强县实现零突破,2个以上县(市、区)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第一方阵。

二、主要措施和任务

围绕主要目标,重点推进特色立县、工业强县、农业稳县、服务兴县、融合惠县、生态美县等“六大行动”,启动“20项重点工程”。

(一)推进特色立县行动

(1)“一进二冲三争”梯队建设工程

支持赤壁市加快发展,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布局、重要企业招商引资、财政资金安排等方面予以倾斜,全力推动赤壁市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实现咸宁“百强突破”。支持嘉鱼县、通城县壮大优势产业、做大经济总量,冲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第一方阵。支持咸安区、崇阳县、通山县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争先进位。(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文旅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2)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工程

推动“一县一集群”建设,依托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聚焦配套企业,实施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培育计划,建立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培育形成一批规模体量大、经济效益好、发展后劲足的特色产业集群。每个产业筛选3-5家龙头企业,在融资、用地、人才、对外合作、品牌创建以及财税政策优惠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组建大企业、大集团,引导中小企业专注细分市场做精做优产品。加大产业链协同招商,力争每个产业集群每年落地重大产业项目不少于4个、总投资不低于2亿元。力争到2025年,每个产业集群不少于3家市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达到2家、“湖北省民营企业(制造业)100强”不少于15家、本土上市企业突破5家。(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文旅局、市金融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二)推进工业强县行动

(3)优势工业壮大工程

引导各县(市、区)做实做优做强工业经济,夯实县域发展基础。重点支持大健康、电子信息、清洁能源、先进装备制造、食品饮料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支持赤壁、咸安、通城积极对接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做大做强大健康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全球最大的护理床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整床消毒系统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卫生材料生产基地。支持咸安、赤壁、通城积极融入武汉“芯屏端网”万亿级光电产业集群,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向终端集成延伸,打造华中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加强对国内先进汽车零部件企业招商力度,推动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以幕阜山片区为主要载体,依托南三县清洁能源产业布局,打造华中清洁能源示范基地。支持赤壁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建设。支持咸安、赤壁、嘉鱼加快建设纺织服装产业基地,推动纺织产业向高端制造转型。推动冶金建材转型升级,加快建立华中地区最大的石材原料交易市场和物流中心市场。围绕桂花、茶叶、水果等特色农林资源,打造咸宁特色食品饮料产业。力争2025年,大健康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食品饮料、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400亿元。(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4)重点园区提升工程。实施园区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和循环化改造,加快道路、供热、供水、供电、供气、排污、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标准厂房建设力度,支持工业园区按照重大项目建设需求定制代建标准厂房。加强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建设技术研发、工业设计、标准制定、检验检测、信息服务、融资担保、人才培训、商贸流通等专业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各县(市、区)开展产业园区建设运营方式、融资、飞地共建等创新。推动工业园区和城镇化同步发展、融合发展,提升园区发展软环境。(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商务局、市人社局、市金融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5)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引导产业链主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开展协调技术改造,每年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不少于100个,力争到2023年实现产业链上的规上企业技术改造全覆盖。持续推动技术改造更新,积极谋划实施一批突破性、带动性、示范性强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建成一批示范生产线、示范企业。(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6)科技创新赋能工程。加强创新型县(市、区)建设,支持咸安区创建国家级向阳湖生态科技农业园,支持赤壁市建设国家级创新型县(市、区),支持咸安区、嘉鱼县建设省级创新型县(市、区),支持嘉鱼县、崇阳县经济开发区升级为省级高新区。引导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面向县域开展创新服务。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国家、省“揭榜挂帅”,大力引进创新型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孵化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力争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0家,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超过50%,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5家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家以上。(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三)推进农业稳县行动

(7)农业产业化推进工程。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引导企业向优质产区、加工聚集地集中。推动6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12个市级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打造以茶叶加工、中药材深加工、油茶加工、蔬菜加工、竹木加工等为代表的超百亿元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引进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增1-2家以上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推进农业食品加工业提档升级,培育一批产值突破10亿元的加工基地。(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8)优质品牌提升工程。突出质量兴农,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打造一批区域特色明显、市场知名度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加快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以地理标志产品为主体,打造“赤壁青砖茶”“簰洲鱼圆”“隐水枇杷”“咸安桂花”“崇阳柃蜜”“嘉鱼莲藕”“通城油茶”等一批绿色优质公用品牌。力争将赤壁青砖茶打造成湖北第一、全国驰名、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大品牌。(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四)推进服务兴县行动

(9)大健康产业培育工程。以金银花、黄精、白芨、七叶一枝花、钩藤、杜仲等道地中药材为重点,加快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以医养结合国家试点城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建设为契机,实施“养在咸宁”工程,加快开发中医药养生、温泉养生、避暑养生、森林养生等特色养生产品,打造国内知名生态养生目的地。支持通城打造药姑山中药材品牌体系。开发“医养”“药养”“食养”“泉养”养生产品,加快梓山湖医养融合新城项目建设,打造中国中部康养城。推进国家级康养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做强做优咸宁家政、桂乡护理等服务品牌。(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市卫健委、市民政局、市商务局、市人社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10)县域消费提振工程。建立完善县域统筹、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的农村商业体系。完善县城商业设施,改造提升县域商贸服务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在人口密度大、消费能力强的县城打造一批集购物、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提升县域消费层次。适时出台奖励补贴政策,推动县城及农村汽车、家电等耐用消费品换代升级。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全覆盖,完善产、供、销全链条服务,支持电商与邮政物流协同发展。培育新型消费,发展“小店经济”,支持“直播电商”、社区电商、无人零售、无接触配送等新业态发展。(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11)现代物流畅通工程。完善县域及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推进县域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有序推进以县级城镇为基础的冷链物流基地储备建设,培育一批具备资源整合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县域物流企业。改造提升农村物流基础设施,构建县级物流中心、乡(镇)物流综合服务站和村级物流网点的三级物流体系。重点推进赤壁市斋公岭综合物流园、通城县玉达物流园、咸安区食品(农产品)加工及冷链仓储、曙光现代农业生产加工仓储冷链物流、通山县冷链物流中心、通城县宏锦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等项目建设。(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12)全域旅游示范工程。依托温泉文化、红色文化、三国文化、砖茶文化等特色资源,大力促进“文旅+”“+文旅”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全域旅游。以中国桂花城核心区、羊楼洞古镇等旅游项目建设为重点,打造旅游发展精品项目和核心吸引物。深度开发桂花、青砖茶、楠竹、猕猴桃、油茶、野藕、甘蓝等特色资源,把农产品转化成为旅游产品,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以乡村旅游“万千百”工程为牵引,推动农业向旅游观光、休闲康养等产业拓展融合。支持通山县打造九宫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推动赤壁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嘉鱼创建湖北文旅名县,推动咸安、通城、崇阳打造乡村休闲生态旅游强县,争创湖北文旅名县名镇名村“十大示范品牌”。(责任单位:市文旅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五)推进融合惠县行动

(13)县城品质提升工程。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推进城区配套设施一体化、网络化,加快水、电、路、气、教、体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适应人口和产业聚集需求、完备高效的设施体系。统筹协调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以完善小城镇和农村公共服务投入机制为重点,加快公共服务向城镇和农村覆盖。推进城镇精细管理,加大城区环境卫生、市容市貌、市场秩序整治力度。推进县域城镇市容市貌数字管理,健全城市公交配套服务设施、智能交通系统、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实施宽带城市、无线城市建设,推动光纤入户和网络宽带光纤化改造升级。为县域城区居民提供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功能配套人居环境。(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交通运输局、市科技局、市卫健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14)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科学编制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和村庄规划,优化乡村布局。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提升特色村,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合理有序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村地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充分维护原生态村居风貌,保留乡村景观特色,保护自然和人文环境,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农业,开发农家乐等旅游产品,保留原生态的地域村庄特色。积极申报和推进全国美丽乡村试点工作。(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文旅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15)交通运输提升工程。加快构建“三横两纵”立体综合运输大通道(三横:武汉—潘家湾—嘉鱼—赤壁、武汉—咸安—赤壁、南昌—通城—岳阳;两纵:崇阳—赤壁—仙桃—监利、潘家湾—咸安—通山),谋划推动武汉—咸宁—南昌高铁建设,加快推进咸黄货运铁路、簰洲湾疏港铁路建设。推进高速公路扩容加密、国省干线达标提质,加快簰洲湾长江大桥、咸九高速、通修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实施京港澳高速扩容改造。推进嘉鱼港簰洲港区、赤壁长江综合码头、陆水河节堤综合码头及富水、西凉湖等内河渡运码头建设。(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和湖泊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16)能源安全保障工程。加快电网建设,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合理布局和建设加气站、新能源充电桩(站)。鼓励风电、水电、生物质能等新型能源开发利用,推动大幕山抽水蓄能工程建设,做好咸宁核电场址保护工作。完善城镇燃气基础设施,加快天然气输气管网建设,扩大天然气利用覆盖面积。推进南三县天然气长输管道、华润蒲圻电厂三期等项目。(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国网咸宁供电公司,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17)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工程。落实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政策,全面放宽县城及各建制镇落户条件,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特别是满足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的愿望,积极推进农民“进城、进镇、进社区”。(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公安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六)推进生态美县行动

(18)生态安全屏障修护工程。加快构建“两带两河两湖”生态屏障,保障区域生态环境安全。落实长江大保护职责,持续开展长江干流岸线保护和利用综合整治,构建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强化重要水源涵养区保护修复,开展富水、陆水、淦河等源头集水区水源涵养林建设,全面提升幕阜山区水源涵养功能。推进陆水干流防洪治理、斧头湖西凉湖湖堤加固工程建设,确保“满城净水入江,一江清水东流”。提高森林覆盖率,力争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率达到55%。实施幕阜山生态保护和修复,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采伐,提升森林质量,提高碳汇能力,推动咸宁建成碳汇增效示范区、大力推进省级森林城镇、绿色示范乡村创建。支持通城、通山建设国家重点生态功能示范区,支持通城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和湖泊局、市林业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19)生态环境质量优化工程。开展污染防治行动,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巩固提升水环境治理成效,推进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建设。深化重点流域污染防治,以通城、崇阳、赤壁、嘉鱼为重点,推进陆水流域水环境分区管理控制。在陆水、富水、淦水等重点流域上游开展水资源保护,加快库区周边植被恢复,加强库区周边生态隔离带建设。确保重点河湖库水质优良率占比不降低,保障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和湖泊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20)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工程。推动绿色转型发展,完善能源、水资源、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优化县域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交通运输结构。推动化工、造纸、印染等行业向园区集聚和绿色化转型,实施化工园区循环化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建立循环型全生命周期绿色产业链。深化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创建,实施全民节水行动、支持县域园区创建国家、省绿色示范工程。支持引导咸安森工、赤壁纺织服装、崇阳钒等传统产业集群绿色化、智能化改造,推动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全面发展。(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责任编辑:邓明宗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