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011336909/2023-01964
  • 文  号:
  • 发布机构: 咸宁市人民政府
  • 主题分类:政务公开
  • 有 效 性:有效
  • 发布日期:2023年01月12日
  • 名  称:关于加快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的建议

关于加快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的建议

字号: 分享到:

武汉桂学文

加快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是党中央、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战略部署。为加快构建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建设引领全域协同发展的格局,着力提高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水平和整体实力,为此建议:

一、深刻认识规律,做好同城化顶层设计

一是认识同城化发展阶段,把握重点着力方向。国内外城市群同城化发展都经历了“基础设施协同功能产业协同区域完全一体化”等几个阶段,基础设施协同是同城化的基础,功能产业协同是同城化的动力,资源要素一体化共享是同城化的重要保障。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已进入到功能产业协同阶段,应进一步做强中心城市,发挥武汉的龙头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实现以武汉为中心向圈内扩散的产业链梯度分布;依托武汉光谷、车谷等产业集聚区,以“飞地园区”建设扩大圈内产业分工协作。

二是认识同城化空间规律,加快重点区域建设。根据国内外城市群发展一般规律,武汉城市圈正处于核心圈层(30公里半径)向中间圈层都市圈(80公里半径)辐射拓展的发展关键期,需要加快培育武汉都市圈,强化毗邻临界区协同示范区建设,要充分借鉴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经验,谋划一批临界区域产业协同示范区、绿色生态实验区、一体化共建区等重大示范区共同建设,引爆同城化发展,也为同城化探索体制机制经验。

二、抓好规划引领,谋划同城化建设行动抓手

一是做好产业协同规划。产业协同是当前阶段武汉城市圈同城化的关键,需要迅速开展城市圈域工业用地节约集约评价工作,摸清经济潜力家底,找出不符合产业导向和效益不高的低效工业用地,建立工业企业用地效益信息数据库,为政府提供监测监管和相关决策依据。在城市圈层面构建各类主导产业的全产业链,建立“链长制”,武鄂黄黄廊道打造全国重要的创新走廊和科技发展协同区,汉孝廊道构建综合功能的空港枢纽与临空副城,武咸廊道打造面向未来的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仙天潜廊道打造先进制造业协作区,促进武汉市向圈内城市转移配套产业,腾出空间发展更多高效产业,也促进周边中小城市的专业化制造功能再提升,实现产业用地经济效益的提升。建立城市圈产业用地地价调控机制,利用地价杠杆手段,有效平衡成本洼地,促进产业合理转移。创新存量产业用地盘活、退出政策,在评价基础上分类分级制定“一地一策”,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用地空间保障和盘活决策支撑。

二是做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支撑规划。在当前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交通物流是武汉城市圈(位居全国地理中心)的最大优势,也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享,充分发挥“1+1>2”的效应,特别是推动从“天河机场—武汉北铁路编组站—阳逻港—花湖机场—黄石港”这一条长约100公里的交通物流大走廊的规划,建成内陆最大的“铁水公”联运物流园区和“空铁”联运物流园区,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枢纽。

三是谋划重大公共服务功能共享规划。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是同城化的重要保障,要进一步提升武汉市高等级教育、优质医疗等公共服务的辐射力,在城市圈周边城市引进武汉教育、医疗分支机构,采取增建校区、分院方式,与本部保持技术水平、人才资源的共建共享。四是做好生态共同保护本底规划。生态协同保护是武汉城市圈践行生态文明、保障永续发展、实现绿色崛起的根本,要打通跨区域生态保护廊道,加强跨区域重点水域协同治理,共建毗邻区域大型自然保护公园,加强跨区域联防联控,推进城市圈生态环保重大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合作建设,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和环境损害赔偿机制。

三、创新体制机制,破除产业协同要素一体化壁垒

按照“全过程、全要素”一体化原则,创新体制机制。

一是创新搭建“决策执行实施”全过程协调机制。在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办公室作为执行机构的基础上,建立分管副省长负责的决策领导机构,做实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联席会,协调解决区域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在实施层面建立开发者联盟,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

二是创新土地产权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当前部分地区面临产业用地空间不足的困境,而部分地区产业用地指标却有节余,可以探索以节余建设用地指标跨区域交易;进一步扩大排污权、用能权、取水权交易制度,支持武汉城市圈探索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建立绿色核算体系,推进产业绿色转型。

三是创新产业人才自由流动机制。用共享的公共服务政策吸引人才自由流动,推动城市圈内住房公积金、社保异地结算,共享城市圈优质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建立“人才飞地”,破解引才困局。

四是创新产业园区投资成本收益共享机制。设立武汉城市圈同城化产业发展基金,促进产业园区共同建设,建立城市圈产业双向转移和税收利益共享等机制,探索建立以土地资源入股的方式发展飞地经济,实现发展红利持续共享。

责任编辑:何凡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