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011336909/2024-29935
  • 文  号:咸政办发〔2024〕13号
  • 发文单位:咸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主题分类:科技
  • 有 效 性:有效
  • 发布日期:2024年11月15日
  • 发文日期:2024年09月24日
  • 名  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咸宁市加快构建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的通知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咸宁市加快构建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的通知

字号: 分享到: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咸宁高新区管委会:

《咸宁市加快构建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抓好贯彻落实。

咸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924

(此件公开发布)


咸宁市加快构建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咸宁高质量发展,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全国、全省科技大会要求,突出实施区域创新能力跃升、创新平台能级提升、科创企业孵化培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创新生态保障五大行动,加快构建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开辟产业发展新赛道,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咸宁实践提供坚强科技支撑。

2026年,力争咸宁科技创新中心取得实质性进展,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以上,投入强度达到1.8%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突破80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22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8%以上;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件,当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50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占GDP比重保持10%左右。

二、主要工作

(一)实施区域创新能力跃升行动,建设区域创新“主引擎”。

1.做大做强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持续创新离岸科创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着力打造人力资源管理、投融资服务、商务法务财务服务、产业共进交流“四个平台”,抓好优质企业招引培育和来咸建设生产基地工作,助力更多企业加速孵化、加快成长、在咸落地,园区入驻企业长期保持在120家左右,每年来咸建设生产基地30因地制宜优化园区管理保障,建立政府部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离岸园区建设,协调落实支持政策。构建多层次的离岸园区创新生态,到北京、上海、深圳等科技创新资源富集的城市建设离岸窗口,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资源向咸宁流动。(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高投集团,市招商和投资促进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咸宁高新区管委会

2.布局建设咸宁科技创新中心。紧抓武汉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机遇,整合咸宁高新区科技创新要素资源和功能,布局咸宁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成为承接国内外高层次智力资源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市域创新要素齐全、创新活力十足的产学研合作中心,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区,成为全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引擎”。到2026年,咸宁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助力引进高层次人才50名以上,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0个。做实咸宁大学科技园,推动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入园转化。做好做优绿色双创产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园、凤凰生态科创园、东湖高新咸安产业园等园区建设,打造新的创新发展增长极。(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高投集团,咸安区人民政府,咸宁高新区管委会)

3.打造一批高质量区域创新载体。加快推进创新型园区建设,支持咸宁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百强;支持崇阳经济开发区、嘉鱼经济开发区建设省级高新区。推进创新型县(市)建设,支持咸安区创建国家级创新型县(市、区)、崇阳县创建省级创新型县(市、区)。推进创新型集群建设,支持咸宁市(咸安)生命健康创新型产业集群、咸宁高新区大健康制造业创新型产业集群、通城电子信息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到2026年,咸宁高新区力争进入全国前90位,建成省级高新区4个。(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咸宁高新区管委会

4.推进产业关键技术攻关。聚焦大健康、‌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新材料等五大优势产业,摸清摸准产业创新和企业技术需求,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部署实施产业链科技创新专项50项。继续推行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制,发布一批重点产业项目需求榜单,攻克制约我市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加大向上争资力度,力争在科技创新、技术改造等方面获批省级以上项目100项,争取省级以上资金1亿元以上。(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咸宁高新区管委会

(二)实施创新平台能级提升行动,增强产业发展“主动力”。

5.布局国家级平台分支机构建设。紧抓加快建设10家湖北实验室发展机遇,针对我市产业发展需要,重点引进光谷实验室、珞珈实验室、洪山实验室、江城实验室等湖北实验室,以及中铁大桥科学研究院国家重点实验室、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来咸建设分支机构,支撑全市重点产业创新发展。(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咸宁高新区管委会

6.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支持湖北科技学院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省级重点实验室、辐射化学与功能材料省级重点实验室提升创新能力,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持三环方向机、元气森林、健翔生物、三赢兴、金盛兰、平安电工等企业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力争实现企业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责任单位:市科技局,湖北科技学院,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咸宁高新区管委会

7.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推进重点产业技术研究院提档升级,支持咸安区防腐耐磨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崇阳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建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整合湖北省智能机电产业研究院和全市产业技术研究院资源,组建成立湖北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联盟。支持南玻光电、维达力等企业为主体,联合武汉理工大学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湖北省高端玻璃新材料创新联合体依托元气森林建设华中健康饮品研发中心,支持浩华生物、华宁防腐、真奥药业、汉麻科技、稳健医疗等企业创建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到2026年,建成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7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8个。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咸宁高新区管委会

(三)实施科创企业培育专项行动,壮大创新主体“主力军”。

8.打造全链条科技孵化体系。加强各类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和投融资体系建设,支持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发展,形成创业人才集聚、孵化载体多元、融资渠道畅通、服务功能完善的创新创业支撑体系,全面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着力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创业孵化链条,培育建设一批国家级创业孵化平台,支持咸宁门板创星创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智能机电创新工场创建国家级专业化众创空间。到2026年,建成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5家、省级创新创业平台30家。(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咸宁高新区管委会

9.实施科创企业培育计划。深入实施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计划,持续推进服务高新技术企业“春晓行动”,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后备库,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量质齐升”。到2026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8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2200家。加快“瞪羚”“独角兽”等培育,新增“新物种”企业80家。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力度,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家。加大全省“百强高企”培育,力争新增“百强高企”2。(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咸宁高新区管委会

10.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聚焦冶金建材、纺织服装、机电制造等传统制造业,开展设备更新改造、产品提档升级专项行动,“一链一策”推动传统产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向价值链高端迈进,以产业升级促进产品质量升级,提升产业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每年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100项以上,工业和技改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咸宁高新区管委会

11.实施新兴产业培育工程。推动大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制造、食品饮料、新材料等新兴特色产业倍增计划,完善“链长+链主+链创”机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推动产业向集群化、高端化、特色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推动新兴产业聚“木”成“林”。到2026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0%以上。(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咸宁高新区管委会

12.加快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为载体,积极对接省、武汉市未来产业体系,借力武汉人才科教资源,以未来制造、未来健康、未来能源为主攻方向,支持可穿戴医疗设备等未来健康产业发展,探索核能、氢能等未来能源产业发展路径,推进负碳材料、高端纤维复合材料等未来材料产业发展。建设临空经济区,培育壮大低空经济。(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咸宁高新区管委会

(四)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加快实现创新“主功能”。

13.统筹抓好“三个一百”工程。激励支持“百名专家人才”开展技术创新,实现“百项重点科技成果”高质量供给,夯实“百家重点高企”转化能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卡点,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断培育壮大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完善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转化应用体系,加快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科技成果有效供给与转化应用。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培育计划,支持南玻光电、元气森林、维达力、浩华生物、平安电工、三赢兴等重点龙头企业牵头建设一批中试基地。支持赤壁中试谷·智能无人系统测试基地做大做强。到2026年,实现转化科技成果300项,科技成果转化金额1亿元以上。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咸宁高新区管委会

14.建好科创供应链平台。推进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建设,按照“1+7+N”模式组建“地网”服务队伍。有效发挥科技服务机构作用,拓宽科技成果转化融资渠道,推进“天网”“地网”“金网”“商网”融合,促进更多科技成果来咸转化,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到2026年,平台入驻企业突破3000家,完成需求对接2000项,需求对接成功率超过80%。积极整合科技、人才、金融等方面政策,支持企业和服务机构上平台、用平台。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高投集团,市政府办公室、市发改委、市人社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咸宁高新区管委会

15.组织开展重大转化示范活动。强化科技成果转化职能,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接机制。组织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双向互动、精准对接”,深入企业收集技术需求,组织高校院所开展技术攻关,每年举办对接活动50场次。常态化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轻骑兵行动”“咸来揭”“咸来投”等科技成果转化示范活动。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咸宁高新区管委会

(五)实施科技创新生态保障行动,形成创新创造“主支撑”。

16.加快形成多元化创新投入机制。加快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科技金融为支撑的科技投入体系,到2026年全社会科技投入强度达到1.8%以上。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市县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力争到2026年市县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超过3.3%。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以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为导向,用好10亿元规模的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投资基金,推动设立2亿元规模的湖北香城长江科创投资基金,综合运用贷款、债券、股权、保险等手段,为科技型企业和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全链条金融服务。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政府办公室,市高投集团,市财政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咸宁高新区管委会

17.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加快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融合发展,探索以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推动教育、科技和人才相互赋能。聚焦全市五大优势产业发展,力争引进培育具有高级职称的高水平工程师60名、高技能人才5000人、技能型人才30000人、优秀青年科技人才200名、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6个。落实落细“人才新九条”,坚持向创新赋能、为人才松绑,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团市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咸宁高新区管委会

18.厚植创新创造生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宽松自由的创新氛围,增强敢为人先、勇于冒尖、大胆质疑的创新自信。弘扬创新文化,完善科技创新尽职容错免责、包容审慎监管等制度,厚植“敢于冒险、鼓励创新、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的文化基因,形成全民崇尚科技创新、支持科技创新、参与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委宣传部,市科协,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咸宁高新区管委会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咸宁市加快构建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工作专班,组长由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专班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负责牵头抓总和统筹协调工作。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将科技创新考核评价结果纳入咸宁市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二)完善推进机制。建立常态化工作推进落实机制,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抓好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各地各单位要把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抓好推进落实工作。

(三)强化跟踪问效。各责任部门要加强对重要指标完成、重大平台载体建设、重大项目实施的跟踪调度,推动各项工作任务有序开展。建立监测评估机制,定期开展年度监测评价。

附件:1.咸宁市加快构建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重点指标分解表

      2.咸宁市加快构建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重点项目清单


附件1


咸宁市加快构建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重点指标分解表


序号

指标

年度目标

责任单位

2024

2025

2026

1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率(%

10

12.5

15

市科技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咸宁高新区管委会

2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1.4

1.6

1.8

市科技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咸宁高新区管委会

3

高新技术企业数(家)

650

720

800

市科技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咸宁高新区管委会

4

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家)

1875

2050

2200

市科技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咸宁高新区管委会

5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16%

17%

18%

市科技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咸宁高新区管委会

6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5

5.5

6

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咸宁高新区管委会

7

技术合同成交额(亿元)

220

235

250

市科技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咸宁高新区管委会

8

咸宁科技创新中心引进人才数(人)

10

20

20

市科技局,咸安区人民政府,咸宁高新区管委会

9

咸宁科技创新中心引进项目数(个)

2

3

5

市科技局,咸安区人民政府,咸宁高新区管委会

10

咸宁高新区全国排名(位)

95

93

90

咸宁高新区管委会

11

累计建成省级高新区(个)

2

3

4

崇阳县人民政府、嘉鱼县人民政府

12

实施科技创新项目(个)

15

15

20

市科技局

13

争取科技、技改项目(个)

30

30

40

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咸宁高新区管委会

14

争取科技、技改资金(万元)

3000

3000

4000

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咸宁高新区管委会

15

新建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个)

0

1

1

市科技局,咸安区人民政府、崇阳县人民政府

16

新建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家)

0

1

1

市科技局,咸安区人民政府,咸宁高新区管委会

17

累计建成省级创新创业平台(家)

22

26

30

市科技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咸宁高新区管委会

18

新增“新物种”企业(家)

25

25

30

市科技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咸宁高新区管委会

19

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家)

15

15

20

市经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咸宁高新区管委会

20

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个)

30

30

40

市经信局

21

转化科技成果(项)

100

100

100

市科技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咸宁高新区管委会

22

咸宁科创供应链平台累计入驻企业数(家)

2000

2500

3000

市科技局,市高投集团,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咸宁高新区管委会

23

咸宁科创供应链平台累计完成需求对接(条)

1200

1600

2000

市科技局,市高投集团,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咸宁高新区管委会

24

市县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比重(%

2.8

3.0

3.3

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咸宁高新区管委会

25

引进培育高水平工程师(人)

20

20

20

市人社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咸宁高新区管委会

26

引进培育高技能人才(人)

1500

1500

2000

市人社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咸宁高新区管委会

27

引进培育技能型人才(人)

10000

10000

10000

市人社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咸宁高新区管委会

28

引进培育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人)

60

60

80

市科技局,团市委,市人社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咸宁高新区管委会

29

引进培育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个)

2

2

2

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咸宁高新区管委会

附件2


咸宁市加快构建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重点项目清单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简介

投资额(亿元)

实施单位

责任单位

区域

1

华中健康饮品研发中心

项目拟落户绿色双创产业园,总建筑面积约9000平方米。主要包括:一是建设研发平台,依托元气森林,加强与江南大学等食品领域特色院校合作,补齐食品饮料产业大而不强、产而不研的短板;二是建设开放型饮品中试平台,既解决企业新品中试需求,又利用平台的小批量、多批次灵活生产能力孵化新项目。

2

元气森林(湖北)饮料有限公司

咸宁高新区

管委会

咸宁高新区

2

咸宁科技创新中心

紧抓武汉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机遇,整合咸宁高新区科技创新要素资源和功能,布局咸宁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成为承接国内外高层次智力资源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市域创新要素齐全、创新活力十足的产学研合作中心,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区,成为全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引擎”。

1

咸宁高新区管委会,市高投集团

市科技局,咸宁

高新区管委会,市高投集团

咸宁高新区

3

武咸共建区

在天子山大桥附近规划15平方公里建设武咸共建区,加强对接东湖高新区资源,打造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

10

市科技局,咸宁高新区管委会,咸安区人民政府

市科技局,咸宁高新区管委会,咸安区人民政府

咸宁高新区咸安区

4

咸宁市“以竹代塑”研发中心

围绕咸宁竹产业资源,结合各方优势,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全面合作,逐步打造咸宁竹产业高价值化发展生态链,提高竹产品综合附加值。挖掘“以竹代塑”产品价值,增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0.2

咸宁香城特色农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国能(北京)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小驿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市科技局


5

中试谷·智能无人系统测试基地

中试谷·智能无人系统测试基地由赤壁市人民政府出资建设基础设施,由武汉大学龚健雅院士团队提供技术、设备和人才支持,合作建立我国首家全野外智能无人系统测试基地。项目总投资3.3亿元,规划总用地面积为235公顷。建设包括指挥大楼、天文观测塔、大气遥感观测站、测试道路(13.7 KM)、专家楼、学生实训大楼、无人船码头、固定翼无人机跑道、北斗信号加强站等。目前,我市基本建设投入约1.2亿元,武大投入约1亿元智能化设备。

3.3

赤壁市高新产业

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赤壁市

人民政府

赤壁市

6

湖北高端玻璃新材料创新联合体

以南玻玻璃、南玻节能、南玻光电、维达力等企业为主体,联合武汉理工大学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湖北省高端玻璃新材料创新联合体。

0.1

咸宁南玻玻璃有限公司、维达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咸宁南玻光电玻璃有限公司、咸宁南玻节能玻璃有限公司

市科技局、咸宁高新区管委会

咸宁高新区

7

省外离岸窗口

总结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建设经验,在北京、上海、深圳开设离岸窗口,借力国内更多优质科创资源赋能咸宁高质量发展。

2

市科技局,市高投集团,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咸宁高新区管委会

市科技局,市高投集团,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咸宁高新区管委会


8

新鲜螺旋藻功能食品生产示范基地

项目预计投资2亿元,总用地面积200亩,实现年产值4—5亿元规模。主要开发鲜藻乳、冰鲜藻凝、冰淇淋等新鲜螺旋藻产品,是目前为止世界首创的新技术、新产品,比高温干燥的螺旋藻干粉制品营养价值更完整、更丰富,是螺旋藻成为大众营养保健食品的最佳形式。相关产品质量标准已备案,并取得了食品生产许可上市销售。

2

咸安区功能食品产业技术研究院

咸安区

人民政府

咸安区

9

东湖高新咸安产业园(汽车零配件、新材料产业园)

东湖高新咸安产业园位于咸安经济开发区三期,总用地面积1200亩,启动区396.6亩,计划总投资20亿元。其中,一期用地154.7亩,计划投资8亿元,主要发展高端装备产业,包含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装备、光电子装备相关产业;二期用地241.9亩,计划投资12亿元,主要发展生物医药和储能产业,包含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锂电池和钠电池相关产业。

20

武汉东湖高新集团、湖北省工业建筑集团

咸安区

人民政府

咸安区

10

绿色高分子材料循环产业园

项目总占地面积1000亩,总投资30亿元,一期占地200亩,投资5亿元,建设热塑性高分子材料废弃物收集和处理基地、热塑性高分子材料改性加工中心、热塑性高分子材料绿色循环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热塑性高分子材料绿色循环应用经济示范区。

30

湖北彰宸科技

有限公司

崇阳县

人民政府

崇阳县

11

国家新材料改性与应用特色产业火炬基地

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大企业提升创新水平,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搭建专业化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着力推进双创载体建设,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高端化发展现代物流业,构建产业供应链中心。


崇阳县人民政府

崇阳县

人民政府

崇阳县





附件:

相关解读:
【图文解读】《咸宁市加快构建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