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纲要》的起草过程
“十四五”时期是我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第一个五年。科学制定“十四五”规划,对于全县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新征程建设,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成立了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对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总体要求等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2019年10月,我们就开始筹备《纲要》编制工作,成立专班,收集资料,开展“十三五”评估、“十四五”课题研究及重大项目谋划等前期工作。2020年5月,正式委托第三方咨询机构湖北省工程咨询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纲要》的起草工作。在起草过程中,编制组多次深入县直部门、重点企业和乡镇开展专题调研,赴外地考察、学习和培训,开展网络建言献策活动,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在此基础上,8月底形成了规划基本思路,10月初形成规划纲要初稿。初稿出台后,先后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多次征求意见,分别召开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两代表一委员”、基层代表、企业代表、老干部代表和民营经济代表等六次座谈会听取意见,共吸纳各类意见、建议300多条。今年1月,根据《中共通城县委关于制定通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规划纲要进行了进一步修改完善。《纲要》数易其稿,反复锤炼,其形成过程,是在县委、县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充分发扬民主、凝聚集体智慧的过程,是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广泛共识的过程。《纲要》经县政府常务会和县人大常委会审议后,提交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
二、“十三五”规划执行情况
“十三五”时期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和繁重的发展任务,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围绕“五个通城”奋斗目标,克难攻坚,砥砺奋进,较好完成了“十三五”主要目标任务,全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如期实现,“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全县地区生产总值提前完成翻番目标,年均增长8.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82%;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8.54%;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6.7%和6.65%;税收占比从“十二五”末的60.1%提升到2020年的70%。全县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优化为20.9:36.2:42.8。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三类县考核中由“十二五”末期的第13位跃升至第9位。全县4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0186户104709人脱贫省定贫困县顺利脱贫摘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美丽乡村亮点纷呈,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环境治理深入推进,污染防控明显改善,环境质量显著提升。成功创建省级生态乡镇9个、国家级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村81个、市级生态村54个,并荣获全国清洁村庄行动先进县、北港镇横冲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称号。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综合治理深入推进,民生保障不断巩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三、关于《纲要》的主要考虑
《纲要》起草的总体考虑是,按照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综合考虑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县发展条件,紧紧抓住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矛盾,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对“十四五”时期我县发展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
一是关于发展环境的考虑。从国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但全球化并未结束,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巨大变量。从全国看,新发展格局加速形成,新旧动能持续转换,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地区竞争向差异化、特色化方向发展。从全省、全市看,中央对湖北的一揽子支持政策,将会在一段时期内形成洼地效应,有利于湖北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咸宁市被省委、省政府赋予率先建成特色产业增长极、推进幕阜山生态文明试验区的重任。特别是湖北“一主两翼”区域发展战略、咸宁“武咸同城、两带驱动、全域推进”区域发展布局,为通城发展拓展了空间。从县内看,经过多年努力,我县区位条件逐步改善,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内生动力不断高涨,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但发展不够依然是通城最大的实际,经济总量不大、投资能力有限、城乡统筹不够等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发展面临较强的资源环境制约,边缘化问题显现。综合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通城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二是关于发展战略的考虑。坚持以建设生态、平安、健康、活力、幸福新通城为奋斗目标,深入实施“生态立县、乡村兴县、产业强县、商贸富县、旅游活县”发展战略,全力争创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动外向型经济加速发展,探索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既是中央的要求,也是根据我县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通城经济总量小、底子薄,发展仍然是我们的第一要务。特别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三是关于发展定位的考虑。围绕省委、省政府对咸宁市以及咸宁市对通城县的历史定位,结合通城县自身具有的综合优势和独特优势、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运行特点,我们在“十四五”通城定位上,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①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走绿色发展之路,着力把通城打造成特色产业增长极排头兵;②推进创新创业,走人才强县之路,着力把通城打造成回归创业示范县;③推进改革开放,走转型发展之路,着力把通城打造成内陆外向型经济发展先行区。
四是关于发展指标的考虑。按照“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第一步战略部署,立足2021-2025年,展望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在指标体系设置上,突出高质量发展主题,体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求,主要设置经济发展、创新能力、民生福祉、生态建设及安全生产等五类指标。总的来看,从经济发展能力和条件看,我县经济有希望、有潜力保持长期平稳发展,到“十四五”末进入更高收入行列,经济总量达到260亿元,年均增幅10%,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甚至更高,是完全有可能的。同时,考虑到未来一个时期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可能持续低迷,我们在规划目标设定中将更加注重经济结构优化,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
在《纲要》起草过程中,注意把握了以下原则:一是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做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二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三是处理好开放和自主的关系,更好统筹县内外两个大局;四是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有效防范和应对可能影响现代化进程的系统性风险;五是处理好战略和战术的关系,制定出一个高瞻远瞩、务实管用的规划。
三、关于《纲要》的基本框架和发展重点
《纲要》由15个章节构成,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为总论,包括3个章节,主要阐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我县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及“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必须遵循的原则和主要目标。第二板块为分论,总体上按照新发展理念的内涵来组织,分领域阐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重点任务,安排了11个章节,分别从产业发展、创新创业、外向型经济、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民生福祉、文化事业、深化改革及统筹发展和安全等重点领域作出工作部署。第三板块为结尾,包括第15章和结束语,主要阐述加强党的领导、强化组织、制度、政策保障、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等内容。
《纲要》遵循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北工作的讲话精神,按照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平安、健康、活力、幸福新通城目标,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现代治理体系,深入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强县、乡村兴县、商贸富县、旅游活县战略,扎实推进全域旅游、绿色发展、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奋力打造特色产业增长极排头兵、回归创业示范县、内陆外向型经济发展先行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县开好局、起好步。
推进现代化新征程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战略性调整和社会发展战略性转型。因此,我县在“十四五”发展重点上,突出科技创新、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保障,着力从以下十一个方面加以推进。
一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争当特色产业增长极排头兵。围绕发展壮大县域绿色经济,按照“做强做优支柱产业,突出壮大特色产业,着力发展生态旅游业,重点培育新业态新模式”的思路,努力打造全省领先、独具特色的绿色产业支撑体系。重点打造涂附磨具、云母制品、电子信息、医药健康“四个百亿工程”和油茶、生猪、陶瓷建材、食品饮品 “四个五十亿工程”,着力培育文化旅游、电商产业、进口贸易和健康养生四大新业态,同时,以建筑产业总部为依托,做大做强现代建筑产业,争当咸宁特色产业增长极排头兵。
二是增强创新创业新动力,建设全国返乡创业示范县。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机制,推动“回归工程”向新领域延伸,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新业态、新模式纵深发展,着力激发县域发展活力,提升地区竞争力。大力弘扬“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精神,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最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积极推进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培育壮大企业创新主体,加大创新创业力度,加快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和水平,拓展回归创业更加广阔空间。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着力健全和完善人才吸引机制,以人才为支撑打造创新创业新高地。按照“产城一体、城乡融合”的发展思路,着力推进回归创业园建设。
三是坚持对外开放,打造内陆外向型经济发展先行区。积极探索县域经济发展新模式,充分挖掘通城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构筑外向型经济发展平台、推动商贸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建设通平修次区域合作示范区为抓手,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培育县域经济新动能,打造中国中部地区、长江中游进口商品跨贸港,推动通城经济社会跨越升级、转型发展。大力推动通城万雅国际商贸中心建设项目,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产业,深入推进与湖南城陵矶新港区、岳阳三荷机场开展开放型经济战略合作,努力构筑外向型经济发展平台。加快推进通平修次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探索“绿色发展命运共同体”区域合作新模式,重点推进通修高速公路建设,谋划争取常岳昌铁路。
四是推动绿色发展,争创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坚持生态立县,构筑生态本底,全面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强化污染物减排和治理,倡导绿色生活,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升通城形象和竞争力,全面建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严格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积极推进全域国土绿化和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着力抓住好大溪湿地公园建设,持续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攻坚战,大力实施全域绿化工程,全面推进精准灭荒、通道绿化、村庄绿化、河库堤岸绿化、工矿园区绿化和城镇绿化等“六大工程”,全面推进全域国土绿化,把通城建设成环境优美、山清水秀的美丽家园。培养绿色理念,积极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绿色生活理念,引导社会公众从衣、食、住、行各方面走绿色化道路。
五是优化空间发展格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把握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律,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优化“一心两城三带”发展空间格局,构建“一心引领、两城驱动、三带协同、城乡融合”的发展体系。发展壮大中心城区,提升小城镇发展实力,全面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质量。加速城市更新改造步伐,完善各项市容和环境卫生治理体系,全面实行城市精细化管理,着力打造更加文明、更有“温度”、更具魅力的现代化城市区。不断加大城乡统筹力度,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构建田园乡村与现代城镇融合发展、各具特色、交相辉映的城乡发展格局,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六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化以诚带乡,推动城乡互补,不断加大城乡统筹力度,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三产高质高效融合、构建现代农业品牌体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持续增强农村发展活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持续抓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规划、政策、产业、组织和人才等方面有效衔接,以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以乡村振兴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
七是强化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完善通城发展硬环境。按照适度超前、突出优势、补齐短板的原则,加快完善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谋划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构建布局合理、互联互通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着力构建便捷立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安全有力的水利保障体系、清洁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加快推进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形成适应产业经济和城市治理要求的坚实数字经济底层。
八是全方位增进民生福祉,提升群众幸福感。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坚定不移的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为城乡居民增加收入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师资配置,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改革。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全面促进就业,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事业管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强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九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文化大繁荣。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德育人、以文化人,全面持续有效地提高公民文明和科学素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通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大力弘扬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升发展传统文化产业,积极培育文化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把文旅产业培育成通城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十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构建发展新格局。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进一步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农村体制改革、城投体制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在制度开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提升水平,着力通过深化改革谋求发展,积蓄发展能量。坚持消费、投资、双循环协调发力,坚持对内协作与对外开放有机结合,建设更加开放的平台,畅通更加开放的通道,创新更加开放的模式,不断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在区域竞进发展中站在高点、走在前列。
十一是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平安新通城。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化解影响全县高质量发展的各类风险,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主动适应公共安全形势变化,始终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预防控制体系,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坚守底线思维,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健全完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全面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
四、关于“十四五”项目库
2019年我们就开始进行全县“十四五”项目库谋划,按照“项目进规划、规划项目化”要求,经过全县各单位申报、汇总、审核等过程,立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培育实际,建立了全县“十四五”重大项目库,目前入库项目721个,总投资3292.1亿元。按照四大类划分:产业类项目共174个,总投资591.4亿元;基础设施类项目315个,总投资1922.5亿元;社会发展类项目共110个,总投资404.7亿元;生态环境类项目共122个,总投资373.5亿元。
责任编辑:通城_发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