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日期:2021-12-03 字号: 分享到:

  言

2006年到2010年的五年是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时期。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十一五”规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本纲要根据国家、省关于编制“十一五”规划的精神和要求,综合分析宏观环境,从通城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构建和谐社会主题,主要阐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意图,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方向,明确政府工作重点,是“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和行动纲领。规划内容以“十一五”时期为主,同时研究了本世纪前二十年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了轮廓性的远景目标,体现了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第一篇   发展基础与经济环境

第一章  “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回顾

“十五”期间,通城县委、县政府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兴工强县”战略,以园区建设为基础,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重点,以体制创新和环境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出较快发展的态势。

一、国民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经济发展加快,活力不断增强。2005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2.6亿元,比“九五”期末的2000年增加8.4亿元,增长59.4%,年均增长9.8%。从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4.9亿元,年均增长3.1%;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8.2亿元,年均增长11.0%;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9.5亿元,年均增长13.2%。三次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一、二、三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9.634.436.0调整到2005年的21.636.442.0,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是推动通城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取得新进展。工业方面坚持“兴工强县”战略,经济进人了快速发展时期,200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7.4亿元,比2000年的3.8亿元,增长94.3%,年均增长14.2%。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农业生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明显的提高,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进一步落实,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城市化进程迈出新步伐,城区建设明显加快。

二、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按照调整经济结构,壮大优势企业,培养新型产业的思路,重点实施“三个一批”即壮大一批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培养一批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发展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初步形成了涂附磨具业、中药制造业、云母制品、电子信息业四大支柱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确保了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5年规模工业完成总产值1071741万元,比2000年增长97.5%,年均增长14.6%。规模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4861万元,比2000年增长128.3%,实现利税总额9566万元,比2000年增长171.8%,工业经济效益指数达143.9%,比2000年提高43.5%

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惠农政策,狠抓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2005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0.4亿元,比2000年增加3.8亿元,增长56.2%2005年全县粮食总产达30558万斤,油料总产量907万斤,肥猪出栏38.07万头。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药材、生猪、奶牛、森工、茶叶等五大产业初具雏形,推动了优势、特色农产晶向优势产区集中,实现了企业与农户“双活双赢”,全面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四、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重点建设取得新成就  

“十五”期间,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2.4亿元,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由2000年的45108万元,提高到2005年的93160万元,五年增长106.5%,年均增长15.6%,五年来,累计向国家及省申报项目185个,争取国家及省资金1.9亿元,确保了一大批重点项目顺利实施。五年间新建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109个,先后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百丈潭引水工程、云溪与百丈潭水库的整险加固、新一中建设、中小学危房改造、隽水南岸绿化、通乡公路建设、解放中路、解放东路、内环南路、银山大道、秀水大桥等重点项目建设,项目建设拉动了县域经济快速增长。

五、消费市场继续活跃,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先后建成了隽水农贸、旭红商贸、建材、家电等专业市场。努力培植城乡两个市场,积极推广和扩大消费信贷,适当简化消费信贷程序,鼓励百姓适度超前消费,推动市场商品销售上升。2005年全社会消费晶零售总额11.6亿元,比2000年净增3.9亿元,年均增长8.4%

六、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  

交通设施建设进程加快。五年来,累计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新建、改建国道、省道、乡道2000多公里,铺设水泥路面63公里,新建桥梁7座,新修村级公路235公里,增加通公路行政村27个,初步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2005年货运量110万吨,货物周转量5415万吨公里。全年客运量220万人,旅客周转量7215万人公里。县城拥有出租车71辆,公交车22辆。

新技术、多层次、多手段的通信网络初步形成。五年来,电信、移动、联通等部门先后投入1.5亿元,建成了长途和本地光纤传输、程控交换、数字数据、IP宽带、移动等网络,形成了固定电话、小灵通、村村通、GSMCDMAADSL、光纤小区、数据专线等多手段、多层次通信网络。到2005年底,全县拥有固定电话50150部,其中:城市电话24147部,固定电话普及率达12%,宽带用户4500户,移动电话65400部,为全县人民提供了优质便捷高效的通信服务。

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市容市貌有较大改观  

按照建城镇、活经济、兴产业、富群众的要求,举市场之力,促进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项城市聚集、重组,提高城镇晶位,提升城镇人气,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集镇面貌焕然一新。五年来,共投入资金3.5亿元,发展城镇经济,城区面积达到8平方公里。以争夺“楚天杯”为契机,认真修编城镇总体规划,全面强化城镇管理,完成了县城、集镇和70%乡村的规划修编,共投资1.2亿元新建了一批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形成了“一主四副”的小城镇网络体系,城市化率达31.1%。城市绿化率达29.5%,城区新建4个交通渠化路口,结束了通城交通无红绿灯的历史,城区交通状况和秩序明显改善。不断加强城市管理,继续开展了创建文明卫生活动。麦市、北港、马港、沙堆、大坪等一批新兴集镇迅速崛起。县城两度夺得湖北省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麦市镇也夺得全省乡镇“楚天杯”。

八、财税金融保险运行平衡  

依法强化税收征管,拓宽税基,涵养税源,优化税收结构;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等四项改革,确保财政资金运行规范,财政收入稳定增长。2005年全县财政收入11743万元,比2000年净增2561万元,增长27.9%“十五”期间,年均增长5.0%,财政收支基本平衡。金融体制改革继续深化,金融形势运行平稳。2005年全县存款余额达20.4亿元,比2000年增加13.1亿元。贷款余额6.8亿元,比2000年增加0.6亿元,增长9.2%。保险事业发展加快。2005年保费收入3530万元,比2000年增长119.7%,年均增长17.0%

九、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  

五年来,县委、县政府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平稳有序地推进各项改革。

机构改革初见成效。对机构编制实行“三定”,县直党群机关精简19.2%,行政编制精简23%,有效地遏制了人员膨胀。乡镇由原来的21个合并为11个,编制精简26.5%。全县事业单位减少223家,精简33%。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事业单位聘用制改革有序推进,全县乡镇党政班子职数精简35%,干部职工分流1033人。

财税改革稳步推进。近几年来,相继完成和完善了金税工程,乡镇财政体制、零户统管、财会集中核算、零基预算、工资银行代发、会计委派等改革,2005年又推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等四项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使财政收支管理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农村税费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税改前,全县卡内农民负担总额4953万元,税改后,先后进行负担减轻、农业税及附加两次降点、农业税全免三次改革。农民从中直接得到了政策实惠,落实粮食补贴政策,农民种田积极性空前高涨。

国企改革全面推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县域经济民营化为目标,对全县国有工业企业采取“一厂一策”,全面改制,共破产13家,改制2家,筹集资金7194万元,安置职工4159人。在工业企业改制基本完成后,继续深入推进国有、集体商贸企业改制,实施破产10家,改制重组1家,处置资产800万元,安置职工412人。

土地、教育、住房、城镇退伍军人安置及殡葬等改革深入开展。城镇国有土地市场化运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国有土地进入了产权拍卖中心,五年来,共举办国有土地使用杠拍卖活动29次,拍卖土地195宗,成交额4132万元,筹集城市建设资金1250万元。教育改革辞退民办教师和临时代课教师825人。住房改革全面推进,县直单位无房户由房改前的89%下降到6%。城镇退役士兵一次性经济补偿安置改革稳步推进,殡葬改革力度加大。

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2005年外贸出口总额798万美元,比2000年增长近三倍,年均增长31.9%

十、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拓宽收入渠道,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2005年全县职工平均货币收入8655元,比2000年增加3663元,五年年均增长11.6%2005年农民人平纯收入2950元,比2000年增加717元,年均增长5.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15.9亿元,人均达3423元,比2000年的1333元增加了2090元,增长156.8%。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5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44平方米。广播人口覆盖率95.5%。电视人口覆盖率94.2%,有线电视用户2.5万户,城乡居民消费方式、消费渠道和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1.5%

十一、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4%,入学巩固率达到95%,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7%,农村中小学校危房改造项目全面完成,新一中建成启用。五年累计向各类学校输送大学生6795人。卫生事业全面发展,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公共卫生防控网络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不断完善,结核病及地方病得到有效防治,县防疫站被卫生部授予“县级一等防疫站”,中医院被授予“全省示范中医院建设单位”,县医院被评为“全国百家优秀医院”。文体工作全面展开,图书、音像、网吧等文化市场进一步规范,五年来,共举办市、县体育运动会和群众性公共活动50余场,全民健身计划正在实施,竞技体育位居全市前列。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科技兴工、科技兴农取得新进展,科技对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增长。五年来,共向国家、省、市申报立项科技项目15项;申报国家专利10项,授权10项;取得科技成果3项;获得科技进步奖3项。

三项基本国策得到全面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新成绩,计划生育率达97%,计划生育工作实现了整体进位次的目标。国土资源管理进一步加强,着力推进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有效遏制了乱占滥用耕地的现象,保护了基本农田。全民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完善。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建立和健全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城镇居民低保“三条保障线”,确保了参保的离退职工养老金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确保了就业再就业的多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回顾“十五”,全县经济工作在以下几个方面呈现了新亮点。一是招商引资走出了一条以“回归工程”为特色的发展之路;二是工业发展聚集度加强,经济开发区建设形成了一定规模;三是城镇建设实现了战略性转移,以银山大道为中心的新城区建设拉开了序幕。这为通城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通城形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五年来,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真抓实干、克难攻坚,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县情的发展之路。事实证明,“一主三化”的发展思路是正确的,县委政府提出的“四个坚持”是行之有效的。坚持以项目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以招商引资推进项目建设,坚持以“回归工程”推进招商引资,坚持以环境建设推进“回归工程”,我们在“十一五”必须毫不动摇的继续推广并发展。

“十五”期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有些目标完成情况与计划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发展速度不快,经济运行质量不高,与上级要求和周边县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第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大,大型建设项目少,发展后劲不足;第三,农民增收门路不宽,部分群众生产生活还很困难;第四,可用财力增长乏力,收支平衡、镇村动转、社会保障压力较大;第五,思想观念转变较慢,面对环境的变化,一些部门、企业反应和适应能力较弱,应对策略滞后;第六,企业经营机制整体活力不足,高层次、专业人才匮乏,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二章   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宏观环境。一是在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区域合作逐步加强,促进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更大程度的融合,同时国际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有利于我县在更大范围内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开拓更广大的市场,发展开放型经济,但也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局面。二是我国“入世”过渡期结束,履行WTO相关义务的承诺基本兑现,执行世贸组织规则,有利于规范对外经济活动,有利于在对外经济交往中维护自身权益,也有利于促进国内市场竞争,有利于为长期发展构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这既为我县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也对我县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发展步伐,提高市场竞争力,提出了更为紧迫的要求。三是我县地处中部,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可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既可以充分利用承东启西的区位条件,接受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辐射,同时也可以抓住国家正在实行的“中部掘起”战略,力争以幕阜山区的区位优势从整体上成为国家投入和政策支持的重点。四是通城作为武汉城市经济圈的延伸范畴,给我们带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搞好产业对接,广泛利用圈内经济优势、资源优势、资金优势、人才优势不断壮大自身产业的发展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机遇与挑战同在,希望与困难并存。“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虽然有很多有利因素,但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一方面,加入世贸组织后,机制、管理将面临严峻挑战,市场竞争环境更加复杂。新经济将成为新世纪全球经济的必然趋势,信息与技术将快速渗透于经济社会生活,而我县的发展必须承担推进工业化和追赶知识经济潮流的双重任务。沿海发达地区已初步实现现代化,竞争发展的物质、人才、技术等基础更加雄厚,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已经形成经营性资金流向沿海发达地区,政策性资金流向西部地区的状况,将给我县筹集建设资金增加新的难度,面临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拉大和中西部地区超越的双重压力。另一方面,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任务紧迫,体制制约,机制不活,发展的环境亟待改善。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城乡二元结构显著,城镇化水平低,中心城市带动力不强,县域经济相对落后;非公有制经济主体数量较少、规模实力较小、实力弱;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加工度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结构调整面临人才、资金、技术等重要资源的制约。劳动力增长进入新的高峰期,解决就业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任务繁重。

面对国际、国内的大格局、大变化、大趋势给我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一定要立足县情,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忧患意识,积极进取,奋发图强,推动我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第二篇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第三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按照“五个统筹”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紧紧围绕“一主三化”,坚持以项目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以招商引资推进项目建设、以回归工程推进招商引资、以环境建设推进“回归工程”,不断深化各项改革与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突出以人为本,一切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进一步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发展战略  

“十一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要立足现有基础、突出战略重点、集中发展目标,在继续推进全面实施“工业强县、农业稳县、科教兴县、人才立县”战略的同时,适时加快工业化进程,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促进综合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采取的主要战略措施是:

项目带动战略。狠抓重大项目的争取和建设,以重点项目带动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和优势产业的形成,加快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市化步伐。

园区发展战略。加快技改和技术创新,重点发展支柱产业,培育发展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的新兴产业,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劳动就业。

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以工业化手段发展农业,走农村城镇化道路,在农业产业化基础上,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城乡经济融合。

人才资源开发战略。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发展科技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人力资本,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劳动力充分就业,多渠道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努力创建最佳人居环境城市。同时积极发展可再生清洁能源,推进循环经济。

第四章   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是:在人口增长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口素质明显提高的前提下,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赶上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保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进一步缩小同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地区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社会生产力、综合经济实力、人民生活再上一个新台阶。

(1)宏观经济预期目标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力争实现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翻一番和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三年翻一番。到2010年,按2000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5亿元以上,年均增长保持14%以上,确保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有所提高,年均增长15%左右,到2010年达到2.3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4%以上,到2010年达到18.5亿元;居民物价基本保持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维持在100%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2)结构变动预期目标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2010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3.345.641.1。结构调整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和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

(3)人民生活预期目标  

人民生活基本实现小康,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有较大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6%(按2000年价格计算),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以上,有线电视人户率提高到60%,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4千人,电话普及率提高到45百人。

(4)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公共服务进一步充实,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为6‰,2010年全县总人口控制在47万人以内。科技教育加快发展,人口素质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贡献率达到60%以上,初、高中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9%80%。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85%,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2岁。社会保险体制进一步健全,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覆盖率均达到90%以上。城乡文化、体育设施增加,服务水平和覆盖面提高,社会风气、社会信用和社会秩序好转,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5)生态环境预期目标  

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辖区内环境质量有明显提高。自然资源利用趋于合理。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5%,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5%,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70%75%。防火减灾能力增强。

2020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5年翻二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全县社会生产力、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大台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基本把我县建成湖北省经济强县。再经过30年努力,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三篇   发展重点

第五章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兴工强县”战略

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事关通城振兴崛起的关键举措。“十一五”期间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工业化为目标,以技术创新为手段,继续实施“回归工程”,打造产业集群,培植核心竞争力,促进工业经济向“高、精、尖”发展,从而走上产业优势明显、科技含量较高、经济效益较好、资源消耗较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力争到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0家左右,中产值10亿元的企业举群3个,产值过5亿元的企业集群3个;工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增加值达到15亿元,工业企业提供的税收达到1.5亿元以上。

一、加快经济开发区建设力度  

以经济开发区为载体发展工业,有利于区域内资源整合,实行资源共享,增强综合配套能力,降低投资成本,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增强对项目、品牌、人才引进的吸引力,是实现工业快速发展的最佳途径。我县经济开发区已被列为省管开发区,规划面积2.96平方公里。整个开发区建设已初具规模,“十一五”期间要按照“政府造环境,法人办企业,共同经营园区”的原则,实行封闭式管理,市场化运作,以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优良的环境吸引广大投资者。

一是按合理布局、集中发展的思路,以开发区建设作为载体,将加工制造业集中在开发区发展,解决工业布局分散的问题,制定开发区发展规划,明确开发区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形成开发区的产业特色和优势。

二是完善开发区配套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开发区建设要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上下联动的运行机制。要大力改善开发区软硬环境,加强水、电、路,吃、住、行,物流、信息流等硬环境建设,为项目落户开发区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三是强化开发区管理。对开发区企业的检查和收费一律实行“准入制”和“一卡定费制”。由纪检纠风部门挂牌服务。设立开发区110电话,接受企业投诉举报和求助,以最快的速度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二、盘大盘强支柱产业,培值产业集群  

一是打造精品产业群。涂附磨具产业和云母制轴产业是我县目前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效益最好的支柱产业。“十一五”期间,这两大产业要向“高、精、尖”发展,大力培值精品名牌。涂附磨具产业:全县现有涂附磨具企业8家,所生产的砂布、砂纸、砂带古全国同类产品80%以上的市场份额,产品覆盖亚、欧、非和北美等20多个国家,年产量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一。龙头企业玉立公司已经走出国门,在越南创办了分公司,成长为一家年产值5亿元、创汇800万美元的跨国集团公司。“十一五”期间,要将犀利牌砂带做成中国名牌,祥麟牌砂布做成国内驰名品牌,重点要在高档砂带上下功夫,要充分吸收、转化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加强与国内科研机构的合作,全面提升产品档次,大力整合各企业力量,形成以玉立公司为龙头,集研发、生产于一体、产品高中低梯次分布、市场内外有别的企业集群。力争510年内将欧美高档砂带产品挤出国内市场,并在非洲、美洲等地建立砂带转换企业,不断扩大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到2010年涂附磨具产业产值突破10亿元、利税1亿元、创汇3000万美元。云母制品业:全县现有云母制品企业5家,主要生产云母纸、云母板、云母带各种型号70多个,年产云母制品15000吨,年产值1.5亿元实现利税1000万元,创汇150万美元,产品出口东南亚及欧美等7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占全国同行业的三分之一。“十一五”期间,要将平安牌云母在国际市场上叫响,按照稳定云母板、扩大云母带、开发云母粉的发展思路,重点要在产品深加工和开发产品新用途上下功夫,力争到2010年云母制品业产值达到5亿元、利税5000万元,创汇1000万美元。

二是扩张优势产业群。中药制造业和电子信息基础产业是目前我县已有产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中药制造业:福人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是1995年创办的一家通过国家GMP认证的制药企业,拥有5家于公司,年产值2.6亿元,利税4000万元。主导产品技术含量高,在妇科、心血管系、呼吸系、传染病等中药用药方面有一定优势,其主打产品金刚藤糖浆、金刚藤胶囊、肠福软胶囊是全国“十佳品牌”。“十一五”期间,要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整合优势资源、加快新产品开发上下功夫,要充分吸纳有意回来发展的在外经销人员的资金、药品批号,实现捆帮式生产,建设“大福人”,同时加快科研开发和新产品临床试验。力争到2010年,中药制造业产值突破10亿元,利税达到1亿元。电子信息基础产业:电子信息基础产业是我县近两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现有通宝、大川、旭华、永安、云扬等企业11家,总投资2.4亿元,全部投产后年加工能力可达7000吨,其产品广泛用于机械、电子、汽车、机电等众多领域。“十一五”期间,要重点围绕电子信息基础产品下游产业开展招商引资,继续引进一批电子、电器、机电生产项目,逐步形成分工合理、门类众多、协作密切的产业群。力争到2010年,电子信息基础产业实现产值10亿元,利税1.5亿元,成为湖北省内最大的电子信息基础产品加工基地。

三是培植高新技术产业群。“十一五”期间,全县提升工业整体水平、培植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所在,是培植高附加值、高效益、高税收、低消耗的“三高一低,,高新技术产业。目前已经有亚科微钻、新源冶炼、嘉兴昌精密机械、赛亚机电等在我县落户。对这一产业的发展,一是要促进建成企业尽快打开市场,培育一谭知名晶牌;二是继续抓好项目的引进;三是积极探索适合我县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建立产业管理办法;四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力争到2010年,全县高新技术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0家,年产值在5亿元以上。

三、以科技与项目为依托,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以项目建设为切入点,以项目牵动工业经济,以项目扩大招商引资,以项目调整产业结构,以项目增强发展后劲。充分发挥项目快速聚集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精心选育工业项目,引导投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政策性投资项目与招商引资项目并重,产业经济项目与基础设施项目并重,传统性产业项目与新兴产业项目并重,政府主导型项目与市场主导型项目并重。突出比较优势,围绕涂附磨具、制药、云母制品加工、建材、农产品加工、精细化工等重点产业选项目、上项目。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引进项目。抓好项目的筛选和储备,强化项目前期工作,提高项目的前期工作质量。进一步健全项目工作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办法,完善项目的筛选、论证、审查报批、工程管理、达标达产的全过程监督协调机制,推动项目优质、高效、低成本的实施,保证项目的成功率。多渠道解决项目投入问题。企业要以诚信为本,改善银企关系,力争银企双赢,大力发挥担保公司的作用,以高新技术项目争取国家、省市专项,争取银行主渠道的资金投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企业为主体,形成自我积累、自我融资、自我发展的技改运行机制,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来投资。同时,要启动民间投资。通过加强产业引导和信息指导,强化服务,推动民间资本更多地进人工业领域,发展一批劳动密集型、出口创汇型企业。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的发展。

四、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密切关联,国内和国际市场融为一体,经济发展的依赖性增强,资本在世界市场营运,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更为广阔,发展外向型经济是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的有效途径。一是要实施“走出去”战略。玉立公司要以越南分公司为桥头堡,争取在北美和欧洲各兴办一家砂布生产企业,扩大“犀利”产品在国外市场的占有份额。福人公司要力争在东南亚兴办一家中药生产企业,把中医药文化在国外发扬光大。宝塔砂布厂要力争在国外兴办一家砂布生产企业,扩大产品出口。绣品公司要力争在国外兴办一家绣晶生产企业。二是实施“引进来”战略。鼓励玉立、福人、绣品公司、宝塔砂布厂等企业引进国外高级管理人才、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先进管理经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产品档次,扩大出口创汇能力。玉立、平安、中天、宝塔、绣品公司等企业要充分利用产品自营进出口权,扩大产品直接出口,开拓国际市场。三是鼓励平安公司、新宇公司等企业利用管理、产品、技术优势,同外商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合作,兴办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促进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四是积极支持新力公司争取纺织品出口配额,开拓欧美市场,拉动外资出口。

第六章   实施“兴农富民”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建设现代农业为重点,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着重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十一五”期间,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到2010年,力争农业总产值达到12.7亿元,年均增长4%。在坚持“合理规划,合理布局,调优结构,提高效益,,的原则下,建立多种发展模式,实行农业多元开发,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一是调整产业结构。主要是调整一、二、三产业的结构,“十五,,期间,一产业与二、三产业收入结构为44.1%55.9%,到“十一五”期末,二、三产业的收入结构要达到85%,多种经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十五”期间79.5%提高到85%

二是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突破性发展畜牧业和非农产业,重点发展优质稻、优质猪、奶牛、中药材、茶叶、速生丰产林。确保我县耕地面积保持在25万亩以上,增加农业投入,大力培育和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种植业方面。重点发展优质、高效、无公害、绿色、环保有机农业产品,全县水稻种植面积保持在40万亩左右,年产稻谷3.12亿斤,其中优质稻谷在90%以上。以发展楠竹为主,继续加快发展林业生产,确保“十一五”期末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5%,森林面积100万亩,其中楠竹30万亩。加快中药材建设,重点抓好四庄、塘湖、大坪、石南等乡镇药材基地建设。以发展有机茶和无公害茶为重点,继续抓好茶叶的种植与加工,确保每年新增茶叶面积2000亩以上,“十一五”期末达到6万亩。养殖业方面。主要发展优质猪和奶牛,突出抓好隽水、五里、石南、沙堆、关刀优质猪产业带,大坪、北港、马港、五里母猪繁殖群生产基地及隽水、石南、五里奶牛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水产业,立足特色养殖、立体养殖、优质养殖与高效养殖,主要抓好五里镇魏家村黄鳝种苗繁育基地建设、水产局白米水产良种改造基地建设及大溪、云溪、左港、阁壁水库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鱼基地建设。

三是培训和转移社会劳动力,抓好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通过依法合理、有序流转,实行土地集约经营,提高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继续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和“青农工程”,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搞好劳务输出,使7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脱离农业和农村。农村劳动力一产业与二、三产业的结构由“十五”期间的45.2%54.8%,调整为30%70%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按照“龙头企业集群化,产业发展板块化,基地建设标准化,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要求,将生猪、药材、森工、茶叶、粮食、奶牛作为我县产业化发展的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做到每个产业有发展规划、有领导班子、有工作专班、有工作经费。完善利益机制,按照“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带动农民增收,企业做大做强。“十二五”期末,各类农业企业产业化经营产值要达到10亿元,年均增长18%

一是大力加展壮大龙头企业。对湖北福人药业公司、强人乳业公司、银珠米业公司、三和木业公司、百丈潭酒业公司、纱之秀绣品公司、牌合农业合作社、富康农牧有限公司、锦山茶业有限公司做大做强,提高档次和辐射带动作用,新发展和培植一批新的省级、市级龙头企业,努力实现有一二家进入国家级龙头企业。重点抓好隽水城区产业食品公司实施“优质猪产品开发”改扩建项目、石南牌合10万头优质猪生产、饲料加工、肥料加工养殖小区和“五马”优质猪示范厂项目、马港镇九岭村5万头牲猪养殖厂、豆制品加工厂、钓鱼山庄等“马港农业旅游生态园”项目、麦市镇花园区“万头山羊养殖厂”项目,同时搞好麦市许家村“华鑫木业”扩建项目、麦市镇盘石村“楠竹深加工”项目、银珠米业生产扩建项目、福人公司“福人金身滋心”项目及“福人肠福软胶囊”项目。

二是发展板块经济,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继续抓好农产品带、畜牧水产养殖小区、林业基地、蔬菜基地、药材基地、有机茶和无公害基地。在巩固发展现有基地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基地规模和提高基地质量。“十一五”期间,在沙堆石冲、麦市棋盘、隽水黄源规划发展三个万头牲猪养殖小区,在石南镇排合村新建“水产立体养殖”基地,在沙堆镇改建“万亩有机茶”基地,在四庄、沙堆、隽水、关刀、马港、大坪新建“3万亩无公害茶叶板块”基地,在塘湖大坪、麦市和国有林场续建“七万亩中药材”基地,在天岳改建年产高山蔬菜10万斤“天岳高山蔬菜”基地,在黄龙、岳姑、清凉、大青山区新建“高山反季节蔬菜及山野菜”基地,在全县国有林场和乡镇续建“30万亩楠竹”基地,同时抓好四庄乡“林纸一体化”项目及强人“奶牛产业化”项目。

三是发展农业大户、流通大户和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在资金上、政策上、技术服务上予以重点扶持。进一步推行“百千万工程”(百头户、千头组、万头村)建设,造就一批规模养殖基地和大户。

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搞好一批中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阁壁、龙潭水库的除险加固,加快云阁龙、百丈潭、左港、东冲四大灌区的节水改造、续建配套,加强隽水、铁柱、菖蒲、沙椎四大骨干河流治理。大力实施中低产农田改造。“十一五”期间,要发展有效灌溉面积2.3万亩,高质改造农田3万亩。

二是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在全县11个乡镇实施“通城县农业机械装备推广”项目,主要是推广200台大中型拖拉机和400台中小型收割机,改造和新建成150处泵站,完成水稻机械插秧万亩示范片建设,到“十一五”期末,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18万千瓦,农机化综合水平要达到70%,分别比“十五”期间增加4.6万千瓦和增加11个百分点。

三是加强农村生态能源建设。“十一五”期间,要在农村大力开展改厨、改厕、改圈、建沼气池为主要内容的“一建三改”工作,不断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四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以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为重点,对贫困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补贴寄宿生活费,两年内实行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五年内实行义务教育免费,着专搞好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不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快乡村卫生院所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大力推行农村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逐步实行对贫困家庭孕产妇减免费;抓好农村文体设施建设,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重点抓好乡镇文化站建设,大力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确保每村每月放映一场免费电影,逐步推进亿万农民健身工秆,争取每个村建设一个篮球场;进一步推进乡镇“两推一选”,不断完善一事—议、村务公开、村民直选等民主管理制度,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五是搞好乡村综合配套改革,精简机构、改进财政体制、完善金融及土地征用制度。

六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引导富余劳力向非农产业及城镇转移及发展打工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七是建立防灾减灾体系,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农业有害生物预防预警区域站建设,建立健全农业病虫预测、预警、预防、防治体系,及时准确预报和及时有效防治农业有害生物及禽流感等疫情,进一步提高防御农业自然灾害的应急能力。

第七章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能力与水平

服务业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也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改革开放以来,我县服务业稳定发展,传统行业不断壮大,新兴行业迅速崛起,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技术水平逐步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服务业市场化、规范化和法治化取得重大突破。“十五”时期,服务业的发展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是我县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

展望“十一五”发展前景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美好未来,通城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重新审视服务业的发展,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宽领域、提高水平为重点,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把握好经济转型、工业化进程加速的机遇,把握好消费结构升级,服务业迅速扩张的机遇,把第三产业放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全局中来谋划,明确思路,准确定位,全面提升服务业水平。“十一五”期间,在不断优化第三产业结构,即在加快改造商贸流通、餐饮、交通运输、邮政等传统产业的同时,重点支持现代物流、房地产、旅游、金融、信息、文化体育、社区服务等新兴产业,发挥其对一、二产业的先导性,要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和市场运作方式,促进零售业的现代化发展。力争到2010年新兴服务业的比重达到一半以上,逐步形成以传统行业为基础,新兴行业为支撑,布局合理,城乡共同发展的第三产业新格局。

一、信息产业  

加快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按满足需要、适度超前原则,广泛应用通信高新技术,跟踪新型网络技术,形成高速率、大容量、应用广的信息网,提升信息服务水平。重点建设下一代网络和3G网络,推进光纤到路边、到大楼、到家庭的城域网工程,引入IPTV等新技术,推广增值业务和网络应用,实施固网智能化改造,提供更稳定更可靠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逐步推进电信网、移动通信网和有线电视网的协调发展,规划建设一个全县统一的政务商务信息安全服务平台,为信息资源共享和利用提供安全保障。

继续发展通信业务网。整合网络资源,继续发展固定电话、小灵通、村村通、宽带、GSMCDMA等通信业务,积极发展3G业务,拓展增值业务,建设城域网、驻地网,构建以固网、3GIP为基础的信息业务平台。

完善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工程。完成以县政府网络中心为枢纽的上联、横联、下联办公业务网建设,实现公文交换电子化和自动化,开展方便快捷、透明公开的网上政务服务和网上交易服务,完善公众信息网,实现公共信息安全健康便捷的应用。“十一五”底,全县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15%,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30%

二、旅游产业  

相对而言,通城的旅游发展比较落后,基本还在未起步阶段,“十一五”期间,要充分开发利用通城的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推进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

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自然山水游、人文古迹游、田园风光游、红色教育游等旅游产业。

要大力发展包括旅馆、旅行社、旅游景点以及相关的交通、餐饮、商业、娱乐业在内的相关行业,建立健全旅游服务体系,逐步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形成具有影响力的旅游聚集地。

启动通城旅游规划项目建设,重点发展黄龙山避暑度假旅游区、黄袍山红色教育旅游区和隽水、大溪、岳姑生态休闲旅游区。“十一五”期间,重点抓好黄龙山的天岳关、凤凰池、只角楼三大景区开发,抓好黄袍红色旅游的罗荣桓元帅纪念馆、红河烈士纪念碑及黄菊妈墓的三大景点建设、抓好隽水锡山森林公园、木鱼湖游览区、秀水公园、九宫山庄四大景区的扩建。

三、房地产业  

积极培育县内房地产市场,逐步取消城区私人建房,推动住宅建设向产业化、集约化、小区化方向发展,提高城市品位。加快制定出台相关配套优惠政策,积极完善房地产服务体系,加大房地产开发力度,规范房地产开发市场,遏制无序开发,刺激城乡居民住房消费;重点搞好住宅小区的供水、排水、垃圾无害化处理、绿化等公用设施建设以及新区的开发建设;加大经济适用住房开发的力度,建立健全住宅开发经营体系,配套发展装修服务,提高实行社会化物业管理的住房占住房总量比重,提高装修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拉长住宅产业链,以房地产业的发展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增加城市休闲、健身、教育、文化和娱乐设施建设,使房地产业的配套功能更加完善。

“十一五”期间结合城市旧城区改造、城市新区开发,着重抓好一批高、中、低档商品住宅建设,完成经济适应房和商品房开发50万平方米。

四、金融保险业  

“十一五”金融保险业的发展目标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具备高效服务功能、具有防范和处理风险能力的金融体系。

今后5年内,金融信贷保持年均9%的增长速度,到2010年贷款规模达到10亿元;要大力改善融资环境,建立征信系统和金融担保体系,加快建设中小企业信贷担保体系,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担保机制和担保组织。政府要与各家银行建立互动双赢的项目投向融资机制,重点建立企业与银行的融资机制和信用担保体系。

大力发展教育、住房、汽车等消费信贷,做好委托代理、承兑、贴现和保管箱业务,开发和完善新型金融中间业务,促进新兴业务和中间业务发展。

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发展银行在继续做好粮食收购资金供应和管理的基础上,要通过深化内部改革,实行风险管理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及时监控粮食企业经营管理情况,促进粮食企业提高信用等级水平;通过改善收购资金运作,落实农村金融政策措施,保护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

做大做强保险企业。保险公司要按照市场化运作要求,积极拓展业务,特别是要扩大各种责任保险,推出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特点的小额险种,提高保险理赔效率,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建立银行、企业、监管三位一体的长效管理机制。加强辖内银行、保险、监管等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做到到信息共享,确保金融稳定。

五、社会服务业  

公用服务业。包括城市公共交通、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垃圾和污水处理、市政工程和公用设施服务以及供电、供水、供气服务等。通过加强市政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网络,改进公共汽车和出租车服务。

农业服务业。通过发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推广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及农机、气象、水利、植保、林业、畜牧、水产及粮食购销等专业化服务,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中介服务业。通过培育和规范广告市场,积极发展会计和审计咨询、资产评估、科技咨询、法律咨询、市场调查等行业,加快培养会计师、法律等专门人才,稳步发展保险、房地产、劳动力等市场中介服务,建立健全保险经纪代理等中介人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就业服务体系等。

社区服务业。通过鼓励个体、民营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兴办,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和网点建设,重点开拓家政服务、维修服务、上门服务、接送服务、幼儿服务、社保服务、保健服务、文娱服务,促进社区内各单位服务设施对外开放,实现社会共享等。

六、文化产业  

坚持“两为”和“双百”方针,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丰富精神文化产品,提高社会文化生活质量。“十一五”期间,要建设一批具有生产、服务、展示、交流等多功能的标志性文化设施,积极发展文化娱乐、图书、展览等公益性文化事业,重点建设好文化广场、儿童乐园、文化馆、图书馆等工程,不断丰富城乡人民文化生活。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加快发展有线电视,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继续抓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完成县乡广播电视光纤升级改造,完善到乡镇广播电视分配网。

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积极发展竞技体育,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十一五”期间要重点抓好县体育中心建设,主要包括游泳馆、体育馆、田径和足球场四大工程。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以各种形式兴办健康文明的体育设施和体育俱乐部,积极发展体育产业。

积极发展文物和档案事业。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完善有关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文化相关产业发展。

第八章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功能

一、完善城乡电网建设  

继续搞好城乡电网改造,提高电网运行安全性和经济性。“十一五”期间重点抓好铁柱220kV输变电工程,彻底解决我县无220kV电源供电的状况,同时搞好麦市110kV变电站主变增容工程,新建沙堆110kV输变电工程、隽水至大坪35kV输电线路、程丰35kV输变电工程、塘湖35kV输变电工程等。不断完善城区配网工程,把隽水城区建成以110kV环网供电为骨干,以10kV配网环形供电为支架,以用户为终端,网络结构强,结线清晰,具有可靠的供电能力,能满足社会用电量增长的需求,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达到要求,电网设备技术先进实用,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城市电网。

坚持电源建设、电网建设和负荷建设同步发展,在建设一批新电站的同时,不断改造一批老电站,确保“十一五”期间新增和改造发电装机1万千瓦。重点抓好大坳、赶鸭岭、白马洲、神龙坪、鹰咀岩、鲇鱼洞六个电站的新建及百丈潭二级站、云溪四级站、黄龙三级站及四级站等五个电站的改建。

二、构筑便捷的交通综合体系  

交通建设按照强化系统、优化结构、扩大网络、改善区位条件,创造新形象,营造好环境的方式,以骨干公路、高等级公路建设为重点,加强农村公路改造及省际出口公路、经济断头路的建设,加强道路文化建设,提高我县干线公路网整体服务水平,发挥骨干公路主骨架作用,形成千支结合,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达到国省道公路高等级化,县乡公路全面等级化、村级公路80%硬化。“十一五”期间,力争杭瑞高速公路改经通城,并新建一级公蹄连接线10公里,按二级公路标准改造南大线24公里,通四公路路面10公里;硬化通村公路700公里;按等级路标准建设省际出口路10条计150余公里;建设经济断头路7条,计100余公里;争取上级支持进行主要干支线上的桥梁配套建设;新建县城二级客运站和城西三级客运站,力争每个建制乡镇建一个简易客运站。

第九章   推进城镇化建设,改善城乡结构

一、建立合理的县域城镇体系  

坚持城乡统筹战略,完善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构建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镇——建制镇——集镇——示范村这样一个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协调发展的等级城镇结构。规划建设县域中心城市1个,隽水;重点镇4个,分别为麦市、北港、沙堆、马港;建制镇6个,分别为石南、关刀、五里、塘湖、四庄、大坪;集镇9个,分别为黄龙、黄袍、云溪、大溪、双龙、程风、石溪、潭下、九岭;示范村7个,分别为麦市镇的陈锻村、九房村、七里村,关刀镇的里港村、马港镇的潭下村、北港镇的庄前村、四庄乡的清水村。到2010年,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48%2020年达到57%左右。至2010年,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2平方公里,人口规模12万人。全县逐步形成以县城为核心,以麦市、北港、沙堆、马港4个区域中心镇为支撑,以通麦、通四、通九、通北4线为发展轴的新型城镇网络,实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一体发展格局,带动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快快速健康发展。

二、加快中心城区的发展  

县城要紧紧围绕“建设山水园林工贸城市”的定位,通过510年的努力,力争城市面貌有更大改观,初步形成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环境优雅,特色鲜明、晶位较高、辐射力强,在湘鄂赣周边具有较强区域竞争力的现代化县城。一是要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计划完成玉立大道北段、通麦路、柳堤路、银城东路、民主路中段、民主北路、和平街、银城西路等一批城市主次干道的新建和配套,使城市交通网络基本形成。新增城市供水管网42公里,排水管网10公里,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完成百丈潭供水工程改造,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98%、污水处理率8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二是要启动城市绿化工程。建设水上乐园、雁塔小游园、开发锡山公园;加快两河整治,建设隽水河滨绿色走廊;发展街头绿地,新增街头绿地2.5公顷;搞好街头小品建设,在城北恢复雁塔,新增园林雕塑5处;建成政府广场、玉立广场;加快住宅小区和单位庭院的绿化建设,力争50%的小区和80%的单位达到国家绿化标准,,城市绿化覆盖率35%。三是要完善公益设施。加快银山大道行政文化设施建设,五年内完成“四大家”办公楼整体搬迁,20个行政事业单位在银山大道新建办公楼;完成县医院门诊大楼及县二中扩建工程;建设火葬场和公墓;兴建城东农贸市场、木材市场、城东文化用品市场、花卉盆景市场,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四是要加快发展城市公用事业,提高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完善城市公交服务体系,搞好热力能源工程建设,开展集中供热试点,大力发展管道燃气。至2010年,城市万人拥有公交车辆达到13标台,城市热化率10%左右,管道燃气普及率50%,气化率100%。五是要加快高标准住宅小区建设,建成铁柱小区、秀水花园、玉立花园、东阁小区等4个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示范小区,使城市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三、积极发展中心集镇  

坚持“发展重点小城镇”的指导思想,着力加快麦市、北港、沙堆、马港四个区域中心镇及省管示范村建设,积极引导农民进镇落户,企业向园区聚集。在发展目标上,重点镇要率先达到“八有”。即有两条配套较好的街道,有一座自来水厂,有一个集贸市场或专业街,有一个不少于100户的文明住宅小区,有一个公共绿化休闲场所,有一个经济适用的文体休闲活动场所,有一个垃圾处理场和必要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有一个相应规模的停车场。到2010年,麦市、北港、沙堆、马港四镇人口规模分别发展到1.5万、1.2万、1万、1万人左右。集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5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90%,道路硬化率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60%。省管示范村要率先实现“五有”建设目标,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推动农村集镇村庄建设全面发展。

第十章   发展科技教育事业

一、推进科技创新  

科学技术是笔一生产力,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增强综合实力的决定性因素。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围绕结构调整,发挥优势,集中力量,突出重点,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十一五”期间,逐步完善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创新机制。201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促进特色农业、规模农业建设。稳定农业科技队伍,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重点搞好优良新品种、病虫害预测与防治、旱作农业和节水灌溉技术、间作套种、中低产田改造和小流域治理技术、果蔬贮藏与保鲜技术等农业实用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加强企业自主创新,提升企业高新产品开发能力,扩大新技术产业规模。搞好“产学研”结合,积极帮助企业开展科技攻关,加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扩大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规模。“十一五”期间,有重点地支持几项对我县经济发展有战略意义和有市场、有效益的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并争取国家扶持。大力推广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节能降耗技术和环保技术,加快生产设备和工艺的更新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为推动工业科技进步提供技术支撑。

二、优先发展教育  

突出教育的战略地位,促进教育适度超前发展。教育发展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进一步调整布局,改善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质量效益,走改革创新之路。以提高人口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切实加强基础教育,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巩固提高普及程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巩固义务教育。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支持力度,大力化解“普九,,债务,继续巩固提高和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调整中小学校点布局,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

稳步发展高中阶段教育,要从实际出发,鼓励多种形式办学,努力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力峭拔展中筝抛峭商,倔蹿纵病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十一五”期间,通城要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岗位培训、继续教育、下岗分流人员再就业培训以及多层次的基础教育等,并且,要在加强国民教育的基础上,把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搞好职业培训和劳动力输出规划。加快推进通城远程教育网、县就业培训中心、县职业教育等项目建设。

三、培育吸引使用各类人才

人才是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当今和未来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要以人力资源建设为核心,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工程。要把培养、引进和用好人才作为战略任务切实抓好,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快人才培养,积极引进人才,合理使用人才,形成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新机制。努力营造吸引、发挥人才作用的良好环境,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社会氛围。改革人事、劳动管理制度,加快建立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激励机制。建立人才“绿色通道”,利用人才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调整人才结构,加快高层次、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第四篇   构建和谐社会

第十一章   增强城乡人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

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是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十一五”期间,要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放到更加重要的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多渠道扩大就业  

“十五”期间,全县虽然各类企业的兴起给城乡劳动力就业缓解了一定的压力,但由于国企的改革破产带来的下岗职工增多及各类新增劳动力,就业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十一五”时期要认真整合全县劳动力资源,搞好合理配置与开发。

一是统筹布局岗位,合理安排就业。加强政府对就业岗位的统筹能力和失业、无业人数的调控能力。认真培育和规范劳务中介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提高就业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同时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拓展服务业发展领域,扶持发展就业岗位多的中小企业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建立阶段性就业制度,实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不断增加就业岗位。

二是建立农村劳务长效输出机制。由政府牵头,建立县乡二级劳务机构,对农村务工人员进行宣传教育,加强农民工的有组织培训,尤其是技术培训,提高就业档次和范围;建立正规统一的农民工输转线路,完善农村劳务长效输出机制。

二、加强财源建设  

增强全县经济实力,提高财政收入,转变观念,培育新的财源增长点,完善多层次、多渠道的财源体系;深化税费改革,调整财政收支合理增长,保证财政供养人员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加强支出管理,规范支出范围,提高财政管理的法律性和科学性。

三、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落实和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免征农业税、取消特产税及实行粮食直补、粮食补贴和农机具补贴政策,健全涉农收费公示制、报刊征订限额制、中小学收费一费制及责任追究制等四项制度,取消对农民的一切不合理收费,给农民更多实惠;积极稳妥化解村级债务,健全村级财务预决算制度,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民主监督、科学管理”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系;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通过发展乡镇企业、组织劳务输出、自主创业等形式,增加农民收入;放宽城镇户口的准入,使有条件的农民转变为市民。

四、改善人民生活  

在进一步提高居民吃穿用等基本消费水平的基础上,重点改善居民住和出行条件。继续实施安居工程及城市绿化工程,不断改善提高居住区的环境质量。到2010年,城市人均绿地面积新增5平方米。提高城乡道路通达深度,发展城乡公共交通。不断扩大消费信贷规模和范围,建立个人信用制度,提高居民购买力。提高电话和计算机普及率,2010年分别达到50%13%以上。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创造物质条件,增强城乡生活用水保障能力,改善供水质量,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加强城乡信息网络设施建设,新建住宅区要配套建设网络设施,促进光纤入户。加强城镇和广大农村供水、供电、供气、信息、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改善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创造条件。

五、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努力构建适应我县人民群众健康需要的医疗救治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妇幼保健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一是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在整合现有卫生资源的基础上,加强县急救站和乡镇卫生院急诊科建设;进一步加强疾控中心建设,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系统,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二是加强重大疾病防治,确保传染病疫情稳定。“十一五”期间,要确保法定传染病的发病率有明显下降;坚决控制艾滋病疫情;提高结核病发现率,结核病人全程正规治疗率达到90%以上;加强碘缺乏病等地方病的防治,继续开展脊髓灰质炎等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确保免疫接种率在90%以上。三是加强妇幼保健工作。继续实施“母婴安全”活动,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控制在40/10万和20‰以内。四是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三年内完成乡镇卫生院业务楼改扩建工程、县医院门诊楼新建工程、中医院住院楼改造工程、妇幼保健院门诊楼扩建工程及卫生监督局综合楼新建工程。加强村卫生室的规范化建设,积极开展乡村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工作。五是加强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搞好医疗执业准人、医疗服务质量的监管,搞好食品、药品的监督检查,确保卫生监督面达到100%

第十二章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十一五”期间要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水平,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使广大城镇劳动者得到比较充分的就业和基本的社会保障。按照“覆盖广泛、水平适当、结构合理、基本平衡”的原则,不断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在继续完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同时,将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及灵活就业人员全部纳入养老保险,逐步将事业单位及其职工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畴,并启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和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完善大额医疗费用通过补充保险、商业保险和医疗救济解决的办法,大力推进医药卫生制度改革,形成医疗机构、患者和医疗保险三方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基础上,积极发展适合农村不同地区的养老形式,逐步建立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政策扶持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形成城镇、机关、农村多层次,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五保合一”的社保体系。

推进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的社会化进程。探索建立政府主导、民办公助、法人管理、成本核算的新体制。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加大社会救济力度,建立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贫困人口救济补助机制。鼓励社会互助,发展慈善事业,加强对捐助资金使用的监管。重视人口老龄化趋势,发展老龄事业和产业,加强老年人活动场所、老年公寓建设,为老年人生活提供便利。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推进残疾人康复和就业。

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保障妇女在就业、参政、受教育、卫生保健、法律保护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平等权利;坚持“儿童优先”的原则,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提高儿童素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做好扶贫工作,实施整村推进,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资力度,加强重点乡村和老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发展贫困地区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着力抓好老区乡村农民实用技术和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培训,从根本上改善贫困人口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第十三章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我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

在全县人民中间坚持不懈地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认真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思想及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切实加强和改进政治思想工作,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提高公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要以争创文明城市为目标,大力推进城市文明社区、文明行业和农村文明村镇创建活动,鼓励开展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乡村文化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倡导文明健康、奋发向上的生活方式,不断丰富城乡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对新闻舆论、社会文化、休闲娱乐等各种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种宣传媒介,大力弘扬社会正气,鞭挞丑恶现象与不良习气,普及科学知识,反对封建迷信,扫除黄、赌、毒。营造有利于我县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舆论环境和正确导向。

第五篇   可持续发展

第十四章   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坚持资源培育与保护并重、山区与平畈并举、城乡绿化全面推进。加快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建设,加强生物的多样性保护。重点抓好四庄大溪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抓好黄龙山旅游景点生态林建设。加强以小流域治理为主要内容的水土保持和荒山绿化等工作。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及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加快隽水河、秀水河、菖蒲港上游流域和农田防护林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好退耕还林工程。大力实施绿色通道工程,搞好主要交通干线沿线的绿化美化工作。

加大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力度。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和整治水体景观,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增加污水处理能力,削减污水排放量,保证出境水质优于地表水四类功能的要求,县辖主要水体有明显改善;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逐步改善隽水河、秀水河、菖蒲港的水质和两岸绿化美化工程;2010年实现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5%,确保饮用水源达标率大于99%。大力强化工业污染防治,有效控制废水废气排放,“十一五”期间,重点玉立、福人、宝塔、平安、中天、海丰及纱之绣等七个重点企业的废水废气分散治理工作,建设好砂布行业边角余料集中焚烧厂,控制大气污染。坚持固体废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处置原则,利用新技术,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的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率;“十一五”期间要起动生活垃圾分拣综合利用项目,建立新的垃圾处理厂,确保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70%以上。强化城市交通、建筑噪音管制。控制农业农药、化肥及污水灌溉对农田和水资源的污染。

不断加强环保自身建设,继续开展环保教育,提高市民生态环境意识和社会参与程度,加大执法监管力度,推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建立合理有效的生态资源补偿机制,探索和试行排污权交易制度,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搞好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工作。

第十五章   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

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重点抓好水电资源的节约利用。水资源开发利用要坚持“开源、节流、保护并举,以节约为主”的方针,加强水资源统一规划与管理,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改变农业传统灌溉方式,因地制宜地推广先进节水灌溉技术。严格限制高耗水、重污染项目发展,改造现有高耗水工业设备和生产工艺,加强节水设施建设,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5%。增强全民节水意识,推广节水器具和设备,节约生活用水。加强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加强水源涵养林建设,限制对地下水无序开采,采取开源节流等措施解决区域水源短缺困难。加强对中心城市水源百丈潭水库的保护工作,控制水质恶化和城市地下水超。大力提倡节约用电,要通过限额用电等措施来杜绝一切浪费电力资源的行为。严格控制高耗水高耗电企业的发展。政府机关要带头厉行节约一切办公资源,从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等小事做起,坚决制止各种浪费行为。

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加强土地管理,杜绝非法占有。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稳定耕地总量,提高耕地质量。调整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合理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大力实施沃土工程,提高耕地地力。小城镇建设用地要充分挖掘存量土地潜力。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加大复垦力度,适度开发后备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到2010年,全县土地开发整理总规模不低于3340公顷,增加耕地面积不低于1755公顷,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省下达计划指标以内。

切实有效保护和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遵循“统筹规划、综合勘察、合理开采、综合利用”的原则,加强对矿产资源的强制性保护和矿产开发监督管理,实现有序开采,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程度。保护矿区生态环境,使矿山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得到有效控制。实现矿业开发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

第十六章   加强人口再生产与管理

贯彻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规模,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杜绝多胎生育和政策外二胎生育,重点做好农村和城市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的调控体系和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管理机制,加快建立以计划生育社会保障制度为重点的利益导向机制。把计划生育工:作同发展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把农村勤劳致富奔小康和建立文明幸福小家庭与计划生育结合起来;制定相应政策,逐步建立起适应老龄化发展趋势的养老保障体系,调动群众自觉控制人口的积极性。坚持和完善计划生育工作目标责任制,进一步采取综合措施,健全工作管理机制,形成党政负责,部门配合,群众参与,齐抓共管的格局,建立起县指导、乡督查、村为主、户落实、群众参与的管理模式,逐步形成调控有力、管理有序、服务完备的局面。

加强基础建设,进一步稳定基层计划管理和服务网络,增强基层综合服务功能。认真贯彻执行各项政策法规,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纳入依法管理轨道。

第六篇   保障措施与发展环境

第十七章   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继续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努力形成全民参与、全社会招商、全方位推进的良好氛围。建立良好的发展环境,认真落实招商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倡导“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关系招商引资”的开放意识,营造“亲商、安商、为商、富商”的良好环境,构筑政府部门组织协调、企业主动参与、全社会广泛动员的大开放格局。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拓宽引资渠道,重点实行以商招商、项目招商、会展招商、网络招商、政银企联合招商等方法,多路并进,多策并举,不断增强招商引资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多渠道引进市外资本,提高招商质量。在行业准人上,除关系国家安全和因自然原因必须由政府垄断的领域外,放宽投资领域,在土地使用、企业开办、上市融资等方面,给予民间投资与国有企业同等待遇。发挥政府调节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益事业、社会事业、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环境建设。积极依托隽水工业园区、四大特色工业产业、五大特色农业基地,精心谋划,筛选一批优势资源转换项目、特色农业发展项目、农业产业化项目、企业集团化项目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在实施“回归工程”的同时,积极寻求境内外大公司的合资合作,打造招商引资的新平台。

坚持“发展抓项目”不动摇,认真把握国家和省上投资政策,千方百计抓好重大项目的争取工作。要重卓围绕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等方面,加大项目申报力度,力争利用更多的国家资金支持通城经济建设。“十一五”期间要在重大项目上有所突破,争取有过亿元的项目落户通城。

提高项目前期工作水平,加快“十一五”时期项目储备库建设,加强动态管理,储备一大批对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动作用大、影响深远的项目;把项目管理贯穿于项目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理、验收、经营的各个环节,认真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和环境影响评价制,确保工程质量、进度和效益。

第十八章   推进各项改革,扩大对外开放

改革是加快发展、振兴通城的根本动力。要按照市场取向,加大改革力度,不断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为经济发展注人新的活力。

“十一五”时期,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根据党的十六大总体部署,要全面推进和深化各领域改革,按照重点突破、全面配套、大胆探索、注重规范的原则,加快推进体制改革,逐步消除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经济管理方式,进一步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强化机构编制管理,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二是深入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按照鄂办发[2003]17号文件精神,按规定完成乡镇机构设置、编制控制、领导职数配备、党政交叉任职和工作人员定编定岗,妥善安置乡镇分流人员。三是继续推进农村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明晰土地产权,稳定农民土地使用权,使农民真正成为市场主体,进一步强化涉农收费专项治理,规范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确保农民基本利益;四是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进—步搞好部门预算,不断提高部门预算编审质量,进一步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确保所有财政性支出实行财政直接支付,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不断扩展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五是继续深化商贸体制改革,妥善处置国有资产和搞好人员安置工作。

进一步扩大对外经济贸易。坚持科技兴贸、以质取胜和出口市场多元化,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出口商品结构,积极扩大出口。同时配合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加大优新种苗、高新技术、关键设备特别是工业先进技术装备的引进力度,有效增加进口。要把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作为利用外资的重点,不断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努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确保“十一五”期间累计利用外资达到3450万美元,出口额达到5000万美元。

第十九章   加强市场建设,维护经济秩序

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的基础。积极发展商品市场,重点培育要素市场,完善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尽快形成公平竞争、统一开放、规范有序、符合国标经济通行规则的市场体系。

继续完善商品市场,按照统一规划,归口管理的原则,规范市场建设和经营秩序。市场建设要上规模、上档次,杜绝占道经营,美化市容,提高品位,促进市场形成和繁荣。要着眼于扩大现有市场容量和功能,按照新型的商品流通方式和流通管理技术,提高市场的信息化、现代化管理水平。

积极培育和发展要素市场,重点培育人才、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市场。打破地区封锁,破除部门垄断,清除市场壁垒和各种不必要的行业准人限制,形成合理的市场结构。建立企业产权交易市场,将企业产权流动纳入市场轨道,促进企业资金良性循环;规范土地一级市场,活跃房地产二级市场;健全和完善人才、劳动力市场,形成完全按照市场机制流动的格局。

依法维护市场秩序,重建市场信用体系。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和欺行霸市、价格欺诈行为,坚决制止不正当竞争,取缔影响统一市场形成的各种规定。健全社会信用保障体系,建立实施中小企业贷款信用保证制度和为民营企业融资服务的信用担保机构,完善城镇个人信用制度,强化诚信观念,大力整肃信用秩序,完善和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产关系、信用关系和契约关系,树立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第二十章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依法治县

“十一五”期间,要继续推进依法治县进程,大力加强法制建设,实行依法治理,同时不断举高群众自治水平,力争法治建设走在全省前列。以“五五”普法活动为契机,以各级领导干部、执法人员和青少年为重点普法对象,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保障各级政府决策民主化、法制化。加强政法队伍正规化建设,健全教育、培训、管理、保障机制,培养一支民主法制意识强、善于运用法律和依法办事的执法队伍;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按照《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要求,完善监督机制,加大治本力度,严格公正司法,维护社会稳定。

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确保全县人民在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方面的民主权利。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政协的建议、批评和提案。进—步扩大基层民主,加强城乡基层政权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加强社区民主建设,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实行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广泛开辟疏通政府与群众联系的渠道,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特别是信访处理工作。不断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加强社会治安防治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全县安全和社会稳定。

第七章 规划实施  

“十一五”规划《纲要》是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问题的总体部署。《纲要》所提出的目标和任务,需要通过相应的有关专项规划、行业规划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政府有关部门要针对我县经济结构调整、农业、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旅游业、能源、信息化、城镇化和环保等重大问题,制定相关的重点专项规划,各部门要从实际出发,编制本行业的规划,把《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落实《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需要动员全县广大干部和群众积极参与,形成发展共识,凝聚发展力量,使企业、社会和民众的行动与全县发展战略相一致。各级政府要全面跟踪研究这一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动态,加强《纲要》实施的监测预警工作,跟踪分析《纲要》执行情况,及时调整政策措施,保证《纲要》顺利实施。

责任编辑:通城_县政府办公室文书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