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2015
通 城 县 人 民 政 府
二〇一一年四月
目 录
序 言 1
第一篇 发展背景和前景展望 2
第一章“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回顾 2
第二章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及前景展望 10
第二篇 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 15
第三章指导思想 15
第四章发展定位 16
第五章发展战略 17
第六章发展目标 18
第三篇 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21
第七章实施“工业主导”,构建“一区多园”的新型格局 21
第八章实施“城乡统筹”,打造“七大基地”的特色农业 25
第九章实施“三产突破”,拓展“七业并举”的现代服务业 30
第十章实施“项目带动”,完善“四项重点”的基础设施 38
第十一章实施“生态保障”,构建宜居城镇,建设“秀美通城” 41
第十二章实施“文化促进”,统筹社会事业,建设“人文通城” 45
第十三章增加人民收入,促进富民强县,建设“小康通城” 52
第十四章健全保障体系,创建精神文明,建设“和谐通城” 55
第四篇环境建设和保障措施 57
第十五章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57
第十六章强化低碳节能与资源利用 59
第十七章深化改革开放与增强发展活力 62
第十八章加强民主法治与维护社会秩序 65
第五篇规划实施 69
附:《通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有关的名词解释...........71
序 言
通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纲要),是我县在党的十五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任务后编制实施的第三个五年规划,也是在党中央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后编制实施的第二个五年规划,同时还是我县在全省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攻坚阶段编制实施的一个五年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加快发展我县经济,努力融入“武汉城市圈”和打造“三省节点经济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是通城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重要开端。通城县“十二五”规划纲要,是根据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通城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制定的,是引领我县未来发展的导航图,是描绘今后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同时也是政府履行经济调控、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编制区域规划、专项规划以及制定经济政策和年度计划的依据。本规划纲要规划期为2011-2015年。
第一篇 发展背景和前景展望
第一章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回顾
“十一五”以来,全县紧紧围绕“一主三化”,大力实施“工业立县、项目兴县、商贸活县、人才强县”的发展战略,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上下一心,克难奋进,保障了全县经济协调、持续的发展。确保了“十一五”计划主要任务顺利完成,进一步开创了通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全县经济呈现较快的发展态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58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7倍,年均增长22.2%,超额完成“十一五”计划年均增长13%以上的目标。人均GDP实现年均12%以上增长,创历史新高。全县财政收入达到3.25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6倍,年均增长22.6%。从产业分类来看,第二、三产业增长迅速,占GDP比重分别为40.7%、40.5%,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工业基础不断巩固,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五年来,我县坚持实施“工业强县、项目兴县”战略,涂附磨具、云母绝缘材料、中药制药、电子信息产业四大主导产业逐步壮大,新型工业全面提速。“十一五”期末,全县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60.72亿元,是“十五”期末的5.7倍,年均递增36.9%。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20.99亿元,比2005年增加17.7亿元,年均递增45.1%;实现销售收入40.4亿元,比2005年增加31.9亿元,年平均递增38.2%。利税3.83亿元,比2005年增加2.87亿元,年平均递增31.8%。
(三)农业生产稳步发展,新农村建设进展顺利。“十一五”期间,全县农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特别是科技增粮发挥潜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生产实现了连续五年增产,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经济全面发展,201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3.19亿元,比“十五”末增加12.75亿元,年均增长17%;2010年全县实现粮食总产量达20.83万吨,油料总产量3945吨,生猪出栏78.5万头,蔬菜总产量11.62万吨,茶叶产出1245吨。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专业化生产区域优势明显,形成了优质稻、药材、茶叶、蔬菜等支柱产业。同时,县级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顺利完成。全县14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石南、麦市两个试点乡镇建设整体推进。荻田村、宝塔村分别被评为“湖北省百名旅游名村”、“湖北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七里村和荻田村被授予“第二批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陈段村、下畈村申报第三批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四)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项目工作成效显著。“十一五”末,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达48.15亿元,是“十五”期末9.32亿元的5.17倍,年均增长38.9%,其中,一、三产业投资增长迅速。“双争”工作成效显著。五年来,累计向国家及省市争取项目260个,争取上级资金4.5亿元,确保了一大批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五年间新建投资500万以上项目占总投资项目的70%以上。先后完成了县医院门诊大楼、东冲、阁壁水库除险加固、银山大道、通泰市场、杭瑞高速、瀛通电子等工程,项目建设有力拉动了我县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
(五)消费市场持续活跃,出口创汇实现跨越。“十一五”期末,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57亿元,比2005年增加14.93亿元,年均递增18%,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外贸出口企业达到27家,新增15家,出口过百万美元的有3家,分别是玉立公司、平安公司和新力织造有限公司,出口总额达1890万美元。
(六)交通运输突破瓶颈,邮电通信极大改善。“十一五”期间,交通建设完善了以县乡道为主干、村道为脉络,形成干支结合,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全县公路里程2023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433.9公里;民用汽车拥有量7890辆,公路货运总量达139万吨,客运量252万人次;县与乡、乡与乡、县与周边县市相连的出口公路已全部硬化。杭瑞高速公路通城段已建成通车;通城至界上高速完成前期工作,正进入施工阶段。两条高速公路的争取、过境,为解决通城交通瓶颈问题打下了重要基础。“十一五”期间,形成了通城至岳阳、至修水、至咸宁的“1小时经济圈”。尤其是通村公路的建设,完善了我县交通网络,大大方便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
五年来,邮电通信业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的变化,紧紧抓住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机遇,保持了邮电通信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十一五”期末,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完成增加值2.36亿元,年均增长29.3%;货运量138.6万吨,年均增长5.1%。邮电通信业稳定发展。邮电业完成总收入1.22亿元,年均增长30.6%。移动电话用户15.31万人,宽带用户1.61万户,报刊订阅量454万份。
(七)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回首“十一五”,我县城镇化取得新进展,城乡建设明显加快。先后启动了第五轮城市总体规划和乡镇新一轮规划编制工作,投资3亿元抓好了银山广场、中心商务城、通泰建材市场、中心客运站、工业大道、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一批重点城建项目建设;完成了城东新区、瀛通电子等9个重点项目供水管网和石南、塘湖、四庄、沙堆、大坪等5个乡镇集镇自来水厂改造;对民主路、银城路等7条街道、路面、下水道、人行道进行维修改造;推进了陈段、庄前等7个重点示范村整治。县乡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乡面貌有了较大改观。全县行政村客运通车率达到95%,全市农村客运村村通工作现场会、全省农村客运发展暨文明示范线创建推进会在我县成功召开。
(八)科教文卫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工作连续四年在考核中获评全国科技进步工作先进县。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县小学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100%,初中入学率和巩固率分别达99.9%、98%,三残儿童入学率达98.5%。“十一五”期间,教育投入达到每年397万。累计投资1510万元,用于农村学校校舍改造。同时,县委县政府投入410万元用于全县中小学生课桌凳标准化建设,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卫生工作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取得成效,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得到省、市充分肯定。农村药品监督网、供应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我县被评为全省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示范县。文体工作全面展开,文艺特色得到新发扬,文艺市场进一步规范。通城拍打舞喜获2010年第八届中国民间艺术节金奖。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送电影送戏下乡等文化民生工程整体推进。电视数字化网络进一步扩大,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体育健身设施不断向社区和农村延伸。
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得到夯实,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发展。全县建立了人口和计划生育基础信息数据库,网络建设测评达标。“十一五”期间,我县共计出生34082人,年均人口出生率为14.12‰,平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58‰,与“十一五”初人口计划相比少生了0.19万人。国土资源管理进一步加强,着力推进了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有效遏制了乱占滥用耕地的现象,保护了基本农田。环保工作取得实效。总量减排目标全面实现,万元GDP能耗下降22%。全县累计投入环保治理资金1.12亿元,玉立公司污水处理厂竣工运行,县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进展。“十一五”期间,就业工作稳步推进,市场就业机制逐步完善。全县已开办各种培训学校(中心)9个。玉立公司技师培训基地1个,全县新增就业2641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8%,控制在规划目标以内。同时,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启动了农村低保、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工作,按政策发放了城乡低保金及救灾救济、优待抚恤、医疗救助等各项资金。全县养老、医疗、生育、工伤、失业五大保险覆盖率达到98%,基本建立了以五大保险和城乡低保为主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十一五”期间,实现基金收入4.25亿元,累计发放各类社保基金3.44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74%,社会化发放率达100%。与此同时,统计、武装、档案、宗教、老龄、气象、残疾、红十字会等工作得到了健康、持续的发展。
(九)金融体系运行平稳,财税收入稳步增长。“十一五”以来,财政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零基预算、零户统管、统发工资、政府采购制度不断完善。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预算外资金的管理进一步加强。同时加大了财源培植,加强税收征管,依法征收,应收尽收,确保了各项税收按时足额入库。加大审计、监察执法力度,狠抓增收节支,严肃财经纪律,基本确保了工资发放、机构正常运转和社会稳定。2010年全县财政总收入达3.25亿元,比2005年增加1.87亿元,年均递增22.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07亿元,比2005年增加1.3亿,年均增长23.2%;金融部门积极筹措信贷资金,化解金融风险,确保金融运行平稳。2010年底全县各项存款余额达53.99亿元,比2005年增加33.6亿元,年均递增21.7%;贷款余额15.4亿元,比2005年增加8.6亿,年均增长超15%。保险部门不断强化服务,拓展业务,2010年保费收入7237万元,比2005年增加3652万,年均增长15%左右,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建设。
(十)收入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安居乐业。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538元和12147元,分别是“十五”末的1.88倍和1.81倍,年均分别增长13.4%和12.6%。城乡居民的吃、穿、住、用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活环境、文化生活都有较大改善,城乡治安平稳,人民安居乐业。
表一:通城县“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 指标名称 (单位) | 十一五规划 | 执行情况 | ||
目标数 | 均增速(%) | 完成数 | 均增速(%) | ||
1 | 地区生产总值(亿) | 45 | 14 | 61.58 | 22.2 |
2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 | 9.95 | 25 | 20.99 | 45.1 |
3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 | 18.5 | 14 | 48.15 | 38.9 |
4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 | 23.4 | 15 | 26.57 | 18 |
5 | 财政收入(亿) | 2.35 | 15 | 3.25 | 22.6 |
6 |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 | 1.06 | 12 | 2.07 | 23.2 |
7 | 城镇居民人均支配收入(元) | 9853 | 8 | 12147 | 12.6 |
8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 3947 | 6 | 5538 | 13.4 |
9 | 城镇化率(%) | 48 | 43 | ||
10 | 森林覆盖率(%) | 65 | 59.5 | ||
11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 | 3.8 | ||
12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6 | 9.58 | ||
13 | 单位GDP综合能耗降率(%) | 20 | 22 |
回顾“十一五”,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亮点纷呈:1、积极应对危机,县域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2、抢抓机遇调结构,产业转型取得实质性进展;3、攻坚克难强基础,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4、千方百计惠民生,群众生活得到有效保障;5、统筹兼顾促和谐,社会各项事业实现全面发展。
这些方面具体表现在:一是项目建设有突破。2006年,全省县域经济会议在通城召开后,我们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强县富民的重点工作紧紧抓在手上,一年一个新台阶。在工业方面:2007年,投资过亿元的玉立3号线建成投产;2008年,投资过3亿元的建龙钒业建成投产;2009年,投资过亿元的玉立4号线、瀛通电子建成投产;2010年,投资过亿元的平安电工二期将建成投产,投资3亿元的中美合资宝塔研磨、投资近5亿元的川流发电机制造项目将全面开工。在农业方面:通城相继成为国家产粮大县、生猪调出大县、油茶基地建设示范县、崩岗治理重点县、以电代燃项目试点县和全省土地流转试点县。在交通建设方面:杭瑞高速已建成通车,通界高速已开工建设,通城至嘉鱼高速和常岳九铁路过境通城已列入省规划,有望在“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二是应对危机有实效。面对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我们坚持政企联动,共克时艰,实现了不减员、不减薪、不减税。涂附磨具、云母绝缘材料、中药制药、电子信息四大支柱产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税逆势增长,在同行业中占绝对优势。平安公司进入全省科技重点培养企业和创新型试点企业行列。宝塔砂布、瀛通电子、中天云母、丰普磨具等一批中小企业进入快速增长期,成为我县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三是通城美誉度有新提升。先后在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电工作、水土保持、军队转业干部安置、“难点村”治理等10个专项工作会上作了典型发言。县委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受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中央多家媒体的专访及宣传推广。黎珊玉同志被评为“全国发展县域经济突出贡献人物”和“中国扶贫开发典型”。黎锦林同志的先进事迹在全省作巡回报告。郑四来同志被评为全国“时代先锋”,其事迹被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相继报道。县医院金凌应同志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我县文化员培训、律师参与信访接待和“六个一”生猪养殖服务模式均得到前省委书记罗清泉同志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进行推广等。这些难得的典型使通城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知名度、美誉度明显提升。
“十一五”期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有些目标完成情况与规划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县社会和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准入门槛的提高,对争取项目投资带来了难度;二是大项目、好项目不多,发展后劲须进一步挖掘;三是重点工程和项目在实施中受资金、土地、环保等政策的制约,影响项目的开工和建设;四是经济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五是仍然存在通胀预期,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带动能力较弱;六是农村滥用土地乱建房、城区管理无序、社会治安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少数群众生活还较为困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艰巨;七是社会事业发展比较滞后,经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这些困难和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在“十二五”期间加以解决。
第二章 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及前景展望
“十二五”时期,宏观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发达国家经济严重衰退,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大幅放缓,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应对气候变化、资源价格上涨等成为全球焦点问题,以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抢占战略制高点的竞争更加激烈,全球经济增长模式面临深度调整。从国内看,“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将进入新一轮的增长周期和关键转型期,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将继续拓展发展空间,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的升级蕴藏巨大潜力,体制、机制的改革进入深度攻坚,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要求更为迫切。从全市看,咸宁进入了新的战略机遇期,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相继实施,同时,咸宁核电站、赤壁火电二期、晨鸣林浆纸一体化、武广高速铁路、杭瑞高速等一批项目顺利推进和提前实施;贺胜卫星城、华彬低碳经济示范区快速推进;为咸宁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提供了充沛的发展动力。因此,“十二五”时期,我县将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发展环境。
一、发展机遇
综合国内外及我省我市未来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趋势判断,我县将迎来历史上又一个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一是三大国家发展战略集聚叠加带来的提升新机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获国务院通过并逐步实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推进,东湖高新区获批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三大国家发展战略聚焦武汉,将有利于我县在宏观政策的辐射效应下,进一步集聚各类生产要素,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的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提升经济发展的整体实力。
二是国际和沿海地区产业加速转移带来的发展新机遇。海内外资本与产业加速向内地转移的态势日渐明晰,项目和资本聚焦中部的态势逐步显现,政策、体制与资本的叠加效应将逐步释放出来,为我县积极承接国内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战略机遇,有利于我县进一步集聚各类生产要素,推进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
三是省市优化产业布局和支持远城区发展的建设新机遇。省市出台了明确政策,大力支持远城区新型工业化发展,重大产业项目和制造业基地建设将进一步向远城区布局。我县作为湘鄂赣三省交界处,发展潜力和比较优势突出,有条件成为全市重大项目布局、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创新的重要区域,从而提升我县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
四是一批重大项目启动建设为全县发展提供战略新机遇。黄龙山风力发电、常岳九铁路、通界高速公路、陶瓷产业园、油茶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启动建设,地处武汉、长沙、南昌大金三角经济区和岳阳、咸宁、九江小金三角经济区中心,良好的发展格局使我县的区位、交通、资源、产业优势将进一步显现,完全有可能在区域发展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进而依托多年的持续较快发展的经验,实现经济突飞猛进发展。
二、面临挑战
总体来看,“十二五”时期,我县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但同时也要看到,未来发展将面临诸多新的挑战。
从国际环境来看,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全球资源、市场争夺呈现不断加剧的态势,国际贸易短期难以全面复苏,国际产业转移速度可能放缓,科技创新竞争更趋激烈,资源价格继续上升,气候变化等全球治理问题更加凸显,我县经济发展将面临一些不确定因素。
从国内环境来看,区域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环渤海、海峡西岸、东北三省、中部和西部等八大区域构成了“十二五”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版图,中部地区将面临来自东西部七大区域的竞争压力,为我县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全面拓宽发展空间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资源供求矛盾和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剧,体制机制改革进入更深层次的攻坚阶段,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压力日益加剧,这些都对“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带来较大压力。
从全市经济发展态势来看,全市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各县对资源、项目、市场的争夺愈演愈烈,特别是毗邻县市,在宏观政策引导下,均提出了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目标,我县发展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从我县自身的发展来看,一是经济结构不优,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度不足。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经济快速发展与土地、能源等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三是城市功能仍需提升,支撑全县跨越式发展的城市建设框架需加速形成。四是和谐社会建设力度有待加强,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不快,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压力较大。
三、前景展望
“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县立足新的历史起点,体现省、市战略意图,突出自身优势,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
(一)“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县经济全面提速的黄金期。我县将牢牢抓住中央实施中部崛起、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和“一江两河”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机遇,结合“限制型生态开发区”的功能定位,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文化旅游业、现代服务业,促进我县济经全面提速。
(二)“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县新型工业化推进的加速期。全县新型工业化向开发区发展布局的政策导向明显,目前,全县“一区多园”和六大产业聚集群的发展格局逐步形成,重点抓好“涂附磨具、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矿产加工”四大支柱产业的支撑作用,以新型工业化引领全县经济发展将是“十二五”时期我县发展的重要方向。
(三)“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县城乡统筹发展的攻坚期。当前,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还是在农村。“十二五”时期,我县将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更加注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四)“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县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期。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在“十二五”时期及其以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国家都将以建设生态文明为主题,制定一系列严格保护环境与有效利用资源的政策。“十二五”时期,我县将牢牢把握国家宏观政策引导,以两型社会建设为抓手,加强节能环保,推进生态建设,实现绿色增长,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五)“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县改善民生的关键期。更加重视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改善民生,实现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既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需要,也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十二五”时期,我县要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好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险、住房保障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全县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二篇 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
第三章 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转变发展方式、谋求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鄂南经济强县总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壮实力、增后劲、促统筹、惠民生为重点,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创新,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大力实施“工业主导、三产突破、城乡统筹、项目带动、文化促进、生态保障”六大战略,努力建设小康通城、人文通城、和谐通城、秀美通城,奋力实现通城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实现“四个翻番、两个高于、两个不低于”的奋斗目标,即:生产总值、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社会保障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节能减排降幅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发展定位
经过五年的努力,将通城县建设成为:
鄂南工业强县:以推动新型工业化为核心,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力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集中力量打造涂附磨具、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纺织服饰、矿产加工、食品饮料六大产业集群,推进产业品牌化,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知名度的名牌产品和拥有知名品牌的大型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鄂南特色农产品基地:按照板块化、品牌化、标准化和高效益的要求,高标准建设农业产业化生产示范基地和优质农产品加工园区,发展一批在全国同行业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将通城打造成在全国有地位、有影响的“油茶之乡”、“茶叶之乡”、“生猪大县”。
鄂南地区交通枢纽:继续扩大和发挥交通优势,加强“两高一铁一国道四省道”和县乡村三级交通网络建设,争取通嘉高速和常岳九铁路落实,构筑通城对外的多渠道快速交通,打造地区交通枢纽城市,以大交通促大发展。
鄂南文化旅游胜地:发挥通城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建设鄂南文化产业聚集园,策划建设一批历史文化项目和文化产业项目,开展特色文化推广活动和特色工艺品开发,形成文化亮点。加大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力度,加强景区景点建设、旅游线路开发、旅游精品培育和推介的力度。开辟旅游客源市场。努力把通城打造成以“红色经典”、“瑶族原址”、“避暑山庄”为主打品牌,集观光、休闲、商务、会议等旅游形式于一体,在湖北有较大影响并富有魅力的区域性旅游度假胜地。
鄂南边贸服务业重镇:以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为核心,坚持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标准,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市场和物流产业,重点培育中医药、建材、食品饮料等营销网络及营销人才。把通城建设成药品营销中心、建材批发中心、食品饮料产业聚集地、区域物流中心和新型创业商贸区。
鄂南宜居山水园林城市:充分发挥己有自然生态优势,创建国家园林、文明城市,加强对区域生态和城市生态具有重大影响的生态绿地、河流水系的保护和开发,构建宜居的生态格局,不断提升城镇品位,把通城建设成为湘鄂赣边区适宜人居的山水园林城市,咸宁的后花园。
发展战略
“十二五”时期,我县围绕发展定位将实施六大发展战略:
——“一区多园,产业集群”的工业主导战略;
——“特色板块,区域一体”的城乡统筹战略;
——“交通先行,设施完善”的项目带动战略;
——“繁荣市场,畅通物流”的三产突破战略;
——“地域风情,人文山水”的文化促进战略;
——“环境友好,城林共生”的生态保障战略。
第六章 发展目标
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实现“四个翻番、两个高于、两个不低于”的奋斗目标,即:生产总值、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社会保障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节能减排降幅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到 2015 年,按 2010 年价格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保持18% 以上;实现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总产值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五年翻一番;确保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 24000元;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年均增长20% 左右,突破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5% 以上,由2010年的48亿元达到2015年的216亿元;居民物价指数基本保持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产业结构实现新突破。“三二一”型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达到19:36:45。第三产业贡献值、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和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
——社会事业获得新发展。2015年全县总人口控制在52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为7‰以内,科技教育加快改革发展,人口素质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贡献率达到 60% 以上,初、高中毛入学率分别达到100%、90%。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社会保险体制进一步健全,失业保险达到90%,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覆盖率均达到100%。
——收入水平迈上新台阶。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和12%以上,分别达到20468元和10000元。
——生态环境实现新提升。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辖区内环境质量有明显提高。自然资源利用趋于合理。森林覆盖率提高到 60% ,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 ,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80%和85%。防灾减灾能力增强。
展望到2020年,我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2015年再翻一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大台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基本把我县建成湖北省经济强县。再经过30年努力,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表二:通城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类别(单位) | 属性 | 预期目标 | 年均增速(%) | |||
经 济 发 展 |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预期性 | 140 | 18 |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 | 预期性 | 64 | 25 |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 | 预期性 | 216 | 35 |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 | 预期性 | 81 | 25 | |||
财政收入(亿) | 预期性 | 8 | 20 | |||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 | 预期性 | 5 | 20 | |||
经 济 结 构 | 三次产业比重 | 预期性 | 19:36:45 | |||
高技术产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 预期性 | 60 | ||||
城镇化率(%) | 预期性 | 55 | ||||
服务业增长率(%) | 预期性 | 20 | ||||
社 会 民 生 | 总人口(万) | 约束性 | 52 | 7‰ | ||
耕地保有量(公顷) | 约束性 | 29301 | ||||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约束性 | 98 | ||||
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 预期性 | 12 | ||||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元) | 预期性 | 20468 | 11 | |||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元) | 预期性 | 10000 | 12 | |||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套) | 约束性 | 1120 | ||||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 预期性 | 100.2 | ||||
城镇调查失业率(%) | 预期性 | 4 | ||||
五年累计新增就业人数(人) | 预期性 | 30000 | ||||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 约束性 | 100 | ||||
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 | 约束性 | 100 | ||||
资 源 环 境 | 单位GDP能耗降低(%) | 约束性 | 17 | |||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 约束性 | 2 | ||||
单位GDPCO2减排(%) | 约束性 | 3 | ||||
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 | 约束性 | 0.0145 | ||||
森林覆盖率(%) | 约束性 | 60 | ||||
主要污 染物排 放总量 减少 | 二氧化硫(%) | 约束性 | 3 | 10 | ||
氮氧化物(%) | 2 | |||||
化学需氧量(%) | 3 | |||||
氨氮(%) | 2 | |||||
城镇污水处理率(%) | 预期性 | 85 | ||||
城镇垃圾处理率(%) | 预期性 | 98 |
注:预期性指标是政府期望发展的方向,主要靠市场主体自主行为来实现,政府主要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方向、力度,综合运用经济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力实现的目标。
约束性指标是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政府意志的指标,是县政府在公共服务和涉及公共利益领域对有关部门和各乡镇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
第三篇 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第七章 实施“工业主导”,构建“一区多园”的新型格局
工业强则经济强,工业兴则百业兴。加快建设鄂南经济强县,重点在工业,关键在转型。“十二五”期间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工业化为目标,以技术创新为手段,实施“回归工程、成长工程”和承接产业转移“多轮驱动”,打造产业聚集群,培植核心竞争力,促进工业经济向“高、新、精、尖”方向发展,走上产业优势明显、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实施经济开发区二期工程,重点建设宝塔科技园、陶瓷产业园、油茶加工园、回归创业园、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及乡镇工业园,努力构建“一区多园”的工业平台体系,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到2015年,规模企业个数达到120家,年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15家。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产值140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64.1亿元,销售收入80亿元,利税6亿元。
一、抓好产业聚集群建设,不断完善产业布局
结合我县实际,进一步完善和调整产业发展布局。立足于成熟的特色产业基础,着眼于现代产业优化升级,推动各方力量向六大支柱产业聚汇、各种要素向六大支柱产业聚集、各项服务向六大支柱产业聚合。一是以玉立公司、宝塔砂布厂、中研磨具、金蝶磨具、天利砂布、金虎砂纸、奔马磨具为龙头的涂附磨具产业聚集群;二是以平安电工、瀛通电子、中天云母、三赢兴电子、亚科微钻、齐能精密机械、通宝铜材、大川电子等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聚集群;三是以福人药业、金诺药业为龙头的生物医药产业聚集群;四是以新力织造、玉立中心织布、“纱之秀”绣品、红蚂蚁服饰、新凯服饰、汇康纺织、荻田纺织为龙头的纺织服饰产业聚集群;五是以杭瑞陶瓷、建龙矿业等组成的矿产加工产业群;六是以黄袍山绿色保健品公司、百丈潭酒业、龙窖山酒业、七里山矿泉水、玉蓉食品、麦市豆制品、金通火腿为龙头的食品饮料加工产业聚集群。到2015年,力争六大重点行业出口企业达到20家,外贸出口额达到5000万美元,年平均递增22.6%。
挖掘产业自身潜能,壮大产业群。“十二五”期间,重点支持玉立集团公司利用新技术发展高档产品,在现有已建设5、6号线的基础上投入1—2个引进线。同时利用加入美国涂附磨具协会的优势,瞄准欧美大市场,再投资5000万—1亿元新上1—2个境外分公司,跨国经营;支持平安电工、中天云母壮大云母产业,提高科技含量;瀛通电子投入8000万元完成二期工程建设和节能灯项目建设,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福人药业在现有的种植面积上提高到10000亩,大力推进集团化经营,建设妇产用药、心血管用药、医疗器械及卫材等生产研发基地。同时构建企业ERP管理平台,实行网络化生产和管理,远程化生产销售与管理同步进行,力争公司销售收入在2015年突破5个亿。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群。支持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湖北平安电工、湖北福人药业等企业建立博士后人才培养基地,湖北立玉砂带股份有限公司建成省级质检中心和技术中心,福人药业列入并实施全省星火科技富民工程,要积极研发新产品,争取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和新型专利技术,大力加强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和推广。“十二五”期间,支持和鼓励瀛通电子等1-3家有实力的企业开展上市融资工作,提升企业实力和影响力。
二、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增强工业发展动力
实现跨越发展,项目是关键。“十二五”期间,结合通城实际,大力引进一批、落户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项目,强化项目带动,不断增强工业发展实力。以“回归工程”、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城市圈对接为主要抓手,精心选育工业项目、引导投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政策性投资项目与招商引资项目并重,产业经济项目与基础设施项目并重,传统产业项目与新兴产业项目并重,政府主导型项目与市场主导型项目并重,突出比较优势,围绕涂附磨具、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材料、矿产建材、食品饮料加工、精细化工、风力发电、纺织等重点产业选项目、上项目。举全县之力重点抓好宝塔科技园、陶瓷产业园、油茶产业园、医药工业园、化工产业园、三赢兴电子、黄龙山风力发电厂、瀛通二期、福人三期、高岭土开发等一大批工业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面的积极性,抓好项目的筛选和储备,强化项目前期工作,提高项目的工作质量。
三、抓好全方位招商活动,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回归工程”是通城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是通城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十二五”期间,要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一切工作以经济工作为中心,经济工作以项目建设为重心,项目建设以招商引资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思路,加快构建大招商格局,继续壮大“回归工程、成长工程”和承接产业转移,努力形成全民参与、全社会招商、全方位推进的良好氛围。要积极参与各种经贸洽谈会、博览会,充分利用通城驻外商会、同乡会和通城人遍布天南地北的优势,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招商活动。要进一步健全融资、担保、信用和服务体系,为回归和转移企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撑,促使一批回归转移企业加快发展,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二五”期间,努力做好承接“全国五百强”工业企业落户的准备,为建设鄂南经济强县夯实基础,力争使通城更好更快的融入“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产业圈内。
此外,针对当前招商引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招商引资方式策略,完善招商引资考核激励机制。加快制定地方性实施办法,重点抓好改善投资环境方面的法制建设。在不折不扣地落实上级有关招商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在收费、用地等方面给予投资商更加灵活多样的优惠。对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税费贡献率高、生产能耗低、投资过亿元的高新项目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同时,积极建立行业专业协会与企业家协会,促进企业间的合作交流与良性竞争。
四、抓好开发区与产业园建设,为工业发展提供保障
以经济开发区和产业园建设作为载体,将加工制造业集中在开发区发展,完成开发区二期、宝塔科技园、陶瓷工业园、油茶产业园二期和乡镇产业园的整体建设,制定经济开发区三期发展规划,明确开发区与产业园定位和发展方向,形成开发区与产业园的特色和优势。进一步完善开发区与产业园的水、电、路、吃、住、行,物流、信息等配套设施和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上下联动的运行机制,为项目落户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使园、区真正成为我县资金、技术聚集的洼地。
第八章 实施“城乡统筹”,打造“七大基地”的特色农业
“十二五”时期,我县“三农”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龙头,积极落实各项强农惠民政策,进一步增强“强农富民”意识。以建设现代化农业为着力点,大力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着力发展“二三产业”和高效产业,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质增效为核心,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科技农业、效益农业”,树立通城特色品牌。加快推进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通城城乡统筹和农业、农村发展的新跨越。
一、立足基地,加快发展特色农业
按照“创建专业大县,发展特色板块,打造优势产业”的思路,集中政策、项目和资金,着力抓好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和优质水稻、油茶、茶叶、中药材、牲猪、蔬菜、水产养殖等七大特色板块基地建设,着力扶持发展一批种养专业乡镇、专业村组和专业大户,培育一批鄂南有影响的农业特色品牌,重点打造“本草天香”、“华中两头乌”、“百丈潭”、“龙窖山”、“七里山”、“锦山有机茶”等知名品牌。
总体规划布局为:(一)生猪大县:以石南、沙堆、大坪、关刀、五里等乡镇为重点,着力建设年出栏10万头以上的优质商品猪生产大镇,到2015年全县出栏生猪突破100万头,把我县建成国家生猪调出大县标准的生猪生产大县,成功打造“华中两头乌”(通城猪)和“鄂青一号”三元猪品牌。(二)产粮基地:以大坪、四庄、沙堆、马港、关刀、塘湖、麦市为重点,加快建设30万亩优质稻食用、育种基地和饲料稻基地,打造“银珠”品牌。(三)油茶大县:以五里、塘湖、沙堆、北港、大坪等乡镇为重点,建成年增3万亩的优质油茶基地,做大做强“本草天香”品牌。(四)茶叶基地:以鄂南乌龙茶、锦山有机茶、霞光茶业等为重点,加快建设鄂南幕阜山早春优质高效茶基地。(五)药材基地:以塘湖镇为主,建设金银花和“三木”药材基地;以大坪、石南、麦市为主,建成5万亩金刚藤基地;以隽水、五里、沙堆、大坪、石南为主,形成1万亩鞘蕊苏、药用桑、酸模、牛至专用原料基地;以马港、隽水、五里为主形成1万亩常规药材基地。(六)水产基地:以下畈渔场商品鱼养殖、种苗繁育,四庄乡网箱养鳝、关刀甲鱼良种厂、左港水库网箱养鮰等为重点基地,大力发展特种水产养殖。(七)蔬菜基地:抓好城郊菜篮子基地、各乡镇特色蔬菜大棚和高山蔬菜种植等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特色蔬菜和蔬菜加工技术,形成通城蔬菜特色产业。到2015年,全县逐步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格局,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农村经济的多元增长。
二、着眼效益,加快发展规模农业
产业化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必由之路。按照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继续加大对牌合玉立、福人药业、银珠米业、锦山茶业、黄袍山绿色食品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壮大规模,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到2015年,实现全县水稻复种面积达到42万亩,年产优质稻谷2.54万吨,优质率达97.6%,成为鄂南“粮食主产区”;全县油菜面积稳定在5万亩左右,总产达7200吨,优质“双低化”率达100%;优质油茶种植面积30万亩,建成全国一流的“油茶大县”。 同时,建立高档次的油茶加工企业,形成相对完备的油茶产、供、销产业链条,逐步形成资源相对充足、利用水平高、产出效益显著的油茶产业发展格局;2015年全县茶叶面积达到6万亩,年产茶叶600万公斤,名优率50%,产值突破2亿元,建成鄂南“茶叶之乡”;形成中药材种植面积15万亩、产业链产值达10亿元、税金过亿元的药材大企业,建成鄂南“药材种植基地”;到2015年,全县建成5个年出栏10万头的生猪养殖大镇,建设年出栏300头家庭式养猪户400户以上,建成国家生猪调出大县标准的生猪生产大县;同时发展水产养殖面积7万亩,产量900万公斤,实现渔业产值1.2亿元,渔民纯收入突破8000元;到2015年,实现蔬菜播种面积15万亩,年产蔬菜25万吨,产值突破3亿元。
“十二五”期间要重点加快发展集育苗、生产、加工、销售和科研于一体的农业产业,重点支持黄袍山油茶生态产业园建设规划,继续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发展水稻、生猪、油茶等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开展“农企对接”、“农超对接”活动,组织生产与市场适销对路的农副产品,努力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力争2015年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家,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产值20亿元。
三、夯实基础,加快发展科技农业
继续抓好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节水改造及续建配套、中小河流治理和“民办公助”小型农水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崩岗治理、以电代燃和低产田、低丘岗地、低产林改造等项目建设,加快“沼气工程、秸秆利用、节能产品”等生态能源的开发,着力推广猪沼果、茶等生态模式,大力夯实科技农业基础,促进农业的高效发展。
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到2015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0万千瓦,全县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4.3%,其中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8.4%;全县农机大户达230户、农机专业合作社达10个、农机专业户达6600户,农机从业人员达1.2万人,农机服务总收入达到1亿元以上。
加快农业服务体系、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县乡村三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努力促进全县农业科技力量大联合、大协作,形成服务“三农”的强大合力。力争到2015年全县良种应用率达90%以上,主推技术入户下田率达85%以上,农业机械化作业率达80%左右。建设好“通城县5000亩高山蔬菜基地”、“通城县种苗繁育基地”等重点项目。
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建立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体系,建成“通城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站”,切实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四、扩大试点,加快建设新农村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奋斗目标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全省新农村建设实现“三年明显变化,五至七年大变化”的总体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和试点示范,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农业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确保全县新农村建设有新突破,农村经济有新发展,农村面貌有新变化,农民收入有新提高。努力建成富裕、文明、开放、和谐、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各乡镇根据实际,确定主要增收途径,明确增收目标。要通过发展特色种养、打工经济、商贸交流、文化旅游开发带动农民增收;通过培植主导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增收;通过发展庭院经济和专业大户增收;通过转移农村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二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增收;建立多样、稳定、长效的增收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抓好以村庄整治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改造。重点是加快集镇和村庄规划编制,完善农村学校、卫生院、文化站和体育场等活动场所建设,切实抓好农村“五改五通”和安全饮水工程、村组公路建设。深入开展“清洁家园”、“百镇千村”、“百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等活动,完善公共事业和丰富群众生活。严格建房手续,城郊村建房按城镇总体规划要求建设,平畈村建房向中心村集中,山区村依山傍水建设,使农村逐步形成居住相对集中、房屋错落有致,环境绿化美化,具有乡村地方特色的住宅小区。
努力提高农民素质。加大农民工转移培训力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培养造就高素质、懂生产、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强村“两委”会班子建设,强化民主管理,建立村干部考核激励机制,培养村级后备干部和“双带”型人才,提高两委班子工作能力,壮大村级经济实力,激发基层组织活力,增强基层干部动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把示范带动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十二五”期间,在全面完成村级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基础上,继续抓好石南镇和宝塔村、牌合村、七里村、荻田村等“一镇四村”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全面启动麦市镇和鲤港村、潭下村、程丰村等14个村县级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贯彻中央强农惠农方针,用足用活国家涉农扶持政策,整合资源,发挥项目资金聚集效应,将新农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人居环境改善结合起来,扎实推进建设现代特色新农村。
第九章 实施“三产突破”,拓展“七业并举”的现代服务业
“十一五”期末,我县服务业稳定发展,传统行业不断壮大,新兴行业逐步发展,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技术水平逐步提高,服务业在全县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服务业市场化、规范化和法治化取得了重大突破。
“十二五”时期我县要站在战略的高度,重新审视服务业的发展,在不断优化三产业结构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房地产、旅游、金融、信息、文化体育、社区服务等新兴产业,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和市场运作方式。积极推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生产性服务业水平高、生活性服务业丰富繁荣、公共性服务业普惠公平的服务业现代产业体系,提高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绿色引擎”带动经济转型。
一、大力发展文化休闲旅游业
一是要精心规划、科学布局、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自然山水游、人文古迹游、田园风光游、农家休闲游等旅游产业。在我县形成“一心四区”的旅游布局。即:隽水镇旅游集散中心、西北瑶族文化旅游区、环幕阜山生态休闲旅游区、西南相师山旅游度假区和东北乡村农业观光旅游区。
二是构建“古瑶遗韵、山水通城”的旅游形象。通过分析通城县地脉、文脉、经济、旅游、形象传播与受众分析,对其进行概括、提炼、升华,将通城县的旅游形象概括为:古瑶遗韵、山水通城。
三是打造两大核心旅游产品。
1、瑶族文化休闲及健康养生旅游。以瑶族文化和中药材资源为核心,抓住文化与休闲旅游发展契机,以旅游景区为依托,打造瑶族文化与健康养生旅游产品,使之成为鄂湘赣地区著名品牌和旅游精品,全面带动通城节事旅游、生态旅游以及城市旅游的开发。实施政府主导,通过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与市场开放同步进行。前期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后期则以市场为导向,对旅游资源进行深层次挖掘,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质。
2、宝塔—牌合新农村工农业示范旅游。以隽水宝塔村、牌合村为核心,紧抓国家新农村建设战略契机,探索出一条未来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模式,以新农村经济建设促进工农业旅游发展。实施政府主导、宣传并进行推广,推行“大学生人才+新农村平台(实践、学习)+院校(输送人才、培训人才)”的发展模式。
四是推出四大特色旅游线路。
1、瑶族文化体验与健康养生特色游线路:县城(盘王文化广场)—瑶族风情购物街—华中药博园—药姑山风景区
2、新农村工农业示范旅游特色线路:县城—宝塔村(宝塔花园、工业园)—牌合村(新型农业产业基地)—关刀现代农业观光园—油茶产业示范区(沙堆)—大溪立体养殖示范基地(四庄)
3、经典红色旅游专题线路:县城—罗荣桓早期革命活动纪念馆(或黄菊妈墓、或湘鄂赣省委党校旧址)—黄袍山(或革命烈士陵园、或八百壮士纪念馆)—天岳关抗日英雄纪念碑—赵世当烈士陵园(或无名烈士纪念碑)
4、民俗文化体验(含古民居体验)专题线路:县城—黄庭坚故居—井塘村古民居—元老民居—塘湖故里—尧家林文化遗址公园—中华牮纸文化园
五是加大文化旅游开发。
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经济结构调整中“软”实力作用,将文化产业打造成其他产业发展的动力器与耦合器,使其成为通城县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载体”与“新抓手”。发挥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品质提升作用与动力驱动作用,发挥其在经济发展中的桥梁纽带与平台搭建作用,推动通城县社会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实现硬实力与软实力健康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推动通城县经济结构转型。“十二五”期间,结合旅游空间布局结构,努力构建“一心四区”的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结构。一心:即以隽水镇文化产业整合与发展中心。积聚了通城县最多的文化资源与人才资源,是通城文化资源整合的核心区域,也是文化艺术服务业、文化娱乐服务业、教育培训业、网络信息服务业、媒体影视业、会展广告业等文化产业的集中发展地带。四区:一是药姑山瑶族文化区,通过打造现实版梦幻家园千家峒,发展瑶族文化旅游;二是县西民俗文化区,凸显民间打锣腔、赛火龙等民俗文化;三是黄龙山山水文化区,通过黄龙山牮纸文化与宗教文化进一步促进山水文化旅游;四是县东红色及名人民居文化区,凸显红色文化旅游与历史名人文化旅游。
二、稳健发展房地产服务业
一是整顿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坚决打击未批先建、批小建大等违法用地行为。二是加大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的土地供应,落实政策优惠和运行监管。完成一批经适房、廉租房投放市场,以扩大保障住房比例。三是坚持“市场化”理念,建立以人为本、能同时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需求的房地产市场运行机制。保持适度房地产投资规模,加强房地产一级市场调控、发展,活跃住房二级、三级市场。建立一个规范、健康、良好发展的房地产供应市场。四是提升房地产交易服务整体发展水平,形成一套专业化、规范化房地产交易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和规范现代物业管理,建立房地产综合信息发布制度及监测体系。
三、做优做强现代物流业
依托通城区位、产业和机制基础,坚持现代采购、仓储、配送、流通加工、多式联运、信息服务为一体的运作模式,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业等商贸物流,科学构建通城县综合运输、信息网络、物流园区、政策环境等四大平台,形成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一批重点物流基础设施,培植一批市场化、规模化、专业化、全方位现代物流龙头企业,努力把通城县建设成为武汉城市圈和鄂湘赣交汇圈现代物流体系中的重要节点和区域中心。力争在“十二五”时期:引进和培育1-2家国内外一流的物流企业,使年营业额过1亿元物流企业达到2家以上,过5000万元的达到5家以上,过1000万元物流企业达到9家以上;登记企业总数达16家以上。实现物流产业园区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第三方物流业务占物流业务总量的35%以上;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达到15%;物流增加值年均增长10%;物流企业使用网络技术处理用户物流信息比例达80%;创造税收2000万元以上;提供就业机会10000个以上。
按照商贸物流贴近市场、产业物流贴近企业的原则,“十二五”期间我县现代物流空间总体布局是:“构建一个枢纽,建设二大园区,形成三项体系,培育四级节点。”即:(1)构建以通城县长途运输站、“两高一铁”和县内“一横三纵”路网为核心、集公路、铁路、邮政、管道“四位一体”的一个现代物流运输枢纽;(2)园区建设主要以通城经济开发区为依托、以中心客运站和“二高一铁”为主线的产业基地型物流园以及以城中商贸区为主体的商贸市场型物流园两大“通城物流园”。形成分布合理、资源集中集约、要素功能完备、技术先进的现代化物流园区。满足本县、辐射周边,显现出通城作为三省九县市间重要节点和区域物流中心地位。(3)形成包括物流网络、物流企业和物流信息平台在内的三大物流网络体系;(4)培育以城区园区为中心点,乡镇、企业、各配送站为辐射点的城乡一体化四级节点。
“十二五”期间我县物流业重点规划的项目包括:“一个平台、二个中心、二大园区、十大市场”。即:建成 1个信息服务网络平台(通城物流服务中心和通城物流网)、2个专业仓储和配送中心(恒通物流配送中心、胖子超市物流配送中心)、2大重点物流园区(开发区产业物流园、城中商贸物流园)和10个大型综合贸易市场(通泰建材批发市场、隽水农贸市场、北港农贸市场、麦市农贸市场、沙堆农贸市场、湘汉街小商品市场、秀水路木材批发市场、新塔水果批发市场、牲猪交易市场、茶叶交易市场)。
四、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坚持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方向,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规划鄂南文化聚集园,按照《咸宁市服务业聚集园区发展规划》重点,着力加强鄂南文化聚集园建设,实行集中开发、集中管理、集中服务。重点建设:一是通城地域文化展示区。规划占地面积150亩,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分别建设湘鄂赣民俗风情园、博物馆陈列展示区、景观微缩区;二是文化产业园区。规划占地面积150亩,按照“坚持标准、突出特色、提高水平”的发展思路,开辟影视创作、文艺出版、广告设计、演艺会展、书画交流板块;三是文体娱乐活动区。规划占地面积200亩,建设内容包括文化馆、图书馆、科技馆、档案馆、体育馆、青少年宫和影剧院等“六馆一院”,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五、发展壮大金融服务业
“十二五”期间,金融事业发展的目标是:一是各项存款余额。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计划达到100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增加48亿元,增长92.3%;二是各项贷款余额。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计划达到52亿元,净增37亿元,其中:工行净增10亿元;农行净增8亿元;中行净增2亿元;建行净增3亿元;农发行净增2亿元;邮储银行净增8亿元;农村信用社净增4亿元;三是资产质量。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例下降到5%-7%,比“十一五”末期下降6-8个百分点;四是保费收入。辖内保险公司保费收入计划达到1.5亿元,净增1亿元,企业和城乡居民保险意识增强,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五是银行保险体系建设。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将农村信用社总体改制为产权关系明晰、股权结构合理、公司治理完善的股份制金融企业(即农村商业银行)。同时,在现有银行、保险业经营机构网点的基础上,计划引进一至二家农村新型金融机构(村镇银行或贷款公司),以加强竞争,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六是案件防控。通过强化监管和加强内控建设,杜绝重大经济案件发生,保证金融稳健运行。
六、巩固发展信息服务业
加快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按满足需要、适度超前原则,广泛应用通信高新技术,跟踪新型网络技术,形成高速率、大容量、应用广的信息网,提升信息服务水平。重点建设电信、移动、网通等公司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建设通城县电子产业化服务平台、三级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在全县11个乡镇、8个社区建设“金保工程”网络平台,实现政务、商务,社区信息化,金融现代化支付和管理等领域信息系统应用项目。加快全县数字电视整体平移项目和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信息资源共享和利用提供安全保障。
继续发展通信业务网。加快推进有线电视网、互联网、电信网的“三网合一”建设,有效整合网络资源。继续发展固定电话、村村通、宽带、GSM、CDMA 等通信业务,积极发展3G业务,拓展增值业务,建设城域网、驻地网、物联网,构建以固网、IP 为基础的信息业务平台。
完善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工程。完成以县政府网络中心为枢纽的上联、横联、下联办公业务网建设,实现公文交换电子化和自动化,开展方便快捷、透明公开的网上政务服务和网上交易服务,完善公众信息网,实现公共信息安全健康便捷的应用。
七、大力提升社会服务业
一是公用服务业。包括城市公共交通、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垃圾和污水处理、市政工程和公用设施服务以及供电、供水、供气服务等。通过加强市政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网络,改进公共汽车和出租车服务,提高服务能力。重点搞好中心商务城和民主路步行街建设;做大做强星级酒店宾馆等服务中心,提升服务品质。 二是农业服务业。通过发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推广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及农机、气象、水利、植保、林业、畜牧、水产及粮食购销等专业化服务,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是社区服务业。通过鼓励个体、民营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兴办,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和网点建设,重点开拓家政服务、维修服务、上门服务、接送服务、幼儿服务、社保服务、保健服务、文娱服务,促进社区内各单位服务设施对外开放,实现社会共享等。
第十章 实施“项目带动”,完善“四项重点”的基础设施
一、优化水源和管网建设,满足城乡用水需求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最基础物质要素。随着我县综合经济的全面发展和整体事业的大力推进,生产生活对水的需求正日益剧增,对水环境和水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十二五”期间,要高效保护和利用我县水资源,完善城乡用水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机制,保障居民生活饮水和生产用水安全,提高水的质量和使用效率。
一是加强水源地建设和水源的保护。“十二五”期间,要加强水源涵养林建设,限制对地下水的无序开采,控制水质恶化。要继续抓好我县百丈潭水库、云溪水库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完成百丈潭水厂供水复线工程和云溪水库供水项目建设,加强菖蒲港自来水厂设施的完善,稳定现有水源。同时,筹备新型水源,保证我县未来用水资源的安全与优化。
二是完善城镇供水管网建设。在充分发挥现有供水设施能力的基础上,加快县城和重点开发区供水设施建设,完成老城区供水管网的改造。并加快城区河流、下水道、排水排污管网的疏导和集中处理,提高城镇的供水、排涝和防洪减灾能力。同时加快重点乡镇和农村的自来水厂和管道建设,改善乡村用水和排污方式,逐步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活需求相适应的城镇供水体系。
三是加强城镇用水和排污管理。探索完善科学合理的有偿用水排污机制,加强生产经营性用水的监管,严格限制高耗水、重污染项目发展,有力防治工业“三废”、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和其他生产活动所造成的水体污染。倡导居民节约用水,推广使用高新节水排污设备和技术,提高水的使用效率,增强整个社会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使水的循环利用率达到70%以上。
二、完善城乡电网建设,提供基础能源保障
继续搞好城乡电网建设改造,提高电网运行安全性和经济性。“十二五”期间重点抓好建设石子林220kV输变电工程,解决我县无电源支撑点矛盾;新建110kV输变电工程3项(沙口、李家塘、沙堆),扩建110kV变电站2座(新塔、城墙山),新建110kV线路5条;扩建35kV变电站3座(石南、大坪、北港),新建35kV输变电工程1项(塘湖龙印);在基于电网监控系统SCADA的基础上,建立EMS、DTS、DMS、MIS系统.“十二五”期间新增220kV主变容量180MVA;110kV主变容量120MVA,另外引进大额投资在黄龙山、岳姑山新建二个风力发电场,满足社会用电量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建设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强、电网设备技术先进、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城市电网。
三、紧抓“两高一铁”重点,建设便捷交通网络
“十二五”期间,我县交通建设要以“两高一铁”建设为契机,按照强化系统、优化结构、扩大网络、改善区位条件,创造新形象,营造好环境的方式,以铁路、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建设为重点,加强县城多环路网和农村公路的建设,缓解中心城区交通压力,全力改善交通条件。同时,提高我县干线公路网整体服务水平,发挥骨干公路主骨架作用,使我县最终形成融入城市圈、连接邻三省、干支结合,四通八达的重要地区性交通枢纽。
一是千方百计规划建设好重点交通项目。“十二五”期间,力争岳九铁路过境通城并开工建设和通城至嘉鱼高速规划的实施;通界高速建成营运并向北延伸形成武深高速;同时完成“一横三纵”四条省道的新建与改造:(一横)高枧至麦市;(三纵)大青至保定关、沙堆至天岳关、相思至岳姑。其中崇阳沙坪镇至天岳关公路和南大线作为省道改造升级,麦市至天岳关公路和庄前至岳菇公路作为旅游公路拓宽改造。106国道通城段绕城线开工建设;完成通城县中心客运站建设并投入运行,完成县乡公路改造288公里,等级公路改造200公里。
二是加强县乡村三级交通网络建设。切实提供优质高效的交通服务和运输管理,营造良好的交通环境。2015年前,要完成两条高速通城连接线建设。同时,全面完成程丰至黄忠、白沙至全丰2条省际出口路建设。要规划建设每乡镇一个中心运输站。继续实施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和养护、亮化工程,加大桥梁建设和危桥改造。形成以“两高一铁”为龙头,国省道为主骨架、出口路为延伸、县乡客运站为枢纽、农村公路为补充的大交通网络。彻底打破长期制约通城发展的交通瓶颈。
四、发展管道天然气,提高生活质量
“十二五”期间,大力推进城区天然气利用建设,积极开发推广先进技术,提高天然气利用效率,加快天然气管网和配套设施的建设与改造,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努力提高天然气普及率,促进城镇天然气利用的市场化、产业化。建立安全稳定的城镇天然气利用体系,全面提高我县天然气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天然气利用的综合竞争力。重点建设安山—赤壁—通城的天然气管道工程,配套建设城区天然气入户工程,使城区天然气使用率达到50%以上。
第十一章 实施“生态保障”,构建宜居城镇,建设“秀美通城”
根据武汉城市圈战略的总体构架和咸宁城镇体系规划及南三县“限制型生态开发区”的定位,“十二五”时期的通城城乡建设力求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创新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建设,切实增强城镇功能,不断提升城镇品位。构筑“城东行政核心区、城北产业集中区、城南城西人居适宜区、城郊生态休闲区、城中商贸服务区”的规划体系,实现结构布局合理,区域中心突出,城乡统筹协调、产业特色明显、生态环境优美、商贸工业发达的城乡建设目标。力争早日把通城建设成为湘鄂赣边区适宜兴业、适宜人居的“山水园林城市”。
一、依托“两翼四区”,打造鄂南新城
一是加强规划与管理。按照打造“山水园林生态城、宜业宜居城”的定位,形成以中心城区为主体,城东新区和城北工业区为两翼,以银山广场、新一中、新城关中学、县政府行政中心及新型城市居住区为主体的城东新区,以经济开发区为依托的城北现代工业区,以宝塔新农村建设为样板的城西、城南居民新区,以中心商务城、湘汉小商品街为主体的城中商贸区的“两翼四区”格局。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地加快城乡规划实施和建设。并强化城市规划管理,加强执法监督,实现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中心城市格局。
二是要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政府主导、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的城镇建设投资、融资新机制,通过财政资金补充、城建资产注入、出让城市无形资产、土地经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激活民间资本投入等形式,不断增强县城投公司资金运营能力,着力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要整合资金重点完成工业大道、银山广场、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商务城和步行街等项目建设;启动部分主要干道提档升级工程和部分路段的拓通改造工程;加强城市公厕、停车场、垃圾池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抓好城市亮化工程,实行城区重点地段亮化与面上亮化相结合,利用射灯、霓虹灯等各种新型光源构成形式多样、色彩协调、造型美观的灯饰广场,做到路路通灯,一地一景,形成艺术内容丰富、文化品位高雅、格调特色明显的城市夜景。
三是要加速“两河两厂”治理和利用。以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城市为契机,结合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启动隽秀“两河”治理工程,制定出“两河”治理规划和实施方案,加快各类垃圾、污水的处理,建设水上乐园,建设隽水、秀水河滨绿色景观带,力争“十二五”末,将其建成为“游船能通行,游客可休闲”的水陆观光休闲走廊,创建通城秀美山城。
四是要加快发展城市公用事业。提高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完善城市公交服务体系。大力推进管道燃气的铺设和使用,力争2015年城区管道天然气覆盖率达50%。扩大县城拓展区和城郊区供水管网,改造老城区供水管网,新增应急备用水厂设施,提高自来水覆盖面。加快改造城区排水管网,提高城市防洪能力。兴建公共停车场,解决车辆沿街停靠问题。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以临河绿化,道路绿化为重点,以小区绿化,街心绿化,单位绿化、公园绿化为补充,形成八位一体的城市绿化格局。“十二五”期间,力争新增绿地30公顷,地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110公顷,其中公共绿化面积达到100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5%。
五是要加强文明创建和城市管理,提高居民素质。引导市民尤其是中小学生共同参与文明卫生创建活动,提高遵守城市管理法律法规的自觉性,提高市民素质。结合机构改革,理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居委会、社区等基层单位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着力解决管理不到位、服务不达标、执法不严肃等问题。逐步建立沟通快捷、反应快速、处置及时、运转有效的城镇管理和监督长效机制。突出整治车辆乱停、摊贩乱摆、亭棚乱搭、广告乱设、垃圾乱倒、鞭炮乱放、乱贴乱画、私搭乱建等不文明现象。在中心城区取缔麻木运行,缓解交通压力。努力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全民参与、整体联动的城市管理新格局,努力实现城镇面貌“便捷、文明、净化、美化”目标。
通过以上的努力,力争到2015年,使通城的城市面貌有更大改观,达到主城建成区面积近20平方公里,远城区5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万左右,道路总长110公里,供水供气率95%、绿化率45%。初步形成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环境优雅,特色鲜明、品位较高、辐射力强,在湘鄂赣周边具有较强区域竞争力的现代化县城。
二、积极发展城乡集镇
建立合理的县域城镇体系。坚持城乡统筹战略,完善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构建“中心城区 —重点中心镇—建制镇—小集镇—示范村(社区)”这样一个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协调发展的等级城镇结构。到2015年,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55%,2020年达到60%左右。逐步形成以县城为核心,以麦市、北港、沙堆、马港4个区域中心镇为支撑,以通麦、通四、通九、通北4线为发展轴的新型城镇网络,实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一体发展格局,带动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坚持发展重点小城镇。着力加快区域中心镇建设,支持乡镇搞好小城镇建设,积极引导农民进镇落户,农房向规划村落集中。在发展目标上,重点镇要率先达到“八有”。即有两条配套较好的街道,有一座自来水厂,有一个集贸市场或专业街,有一个不少于100户的文明住宅小区,有一个公共绿化休闲场所,有一个经济适用的文体休闲活动场所,有一个垃圾处理场和必要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有一个相应规模的停车场。集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5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90%,道路硬化率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60%。省管示范村要率先实现“五有”建设目标,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推动农村集镇村庄建设全面发展。
健全基层政权,构建和谐社区。积极适应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加大“城中村”、“村改居”工作力度,按照每社区1.2-1.5万人合理规划调整设置社区,确保社区设置满足人口发展要求。进一步明确社区职能职责,落实权随责走、费随事转规定,建立社区事业投入发展机制,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基层社会管理新格局。进一步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公共服务用房面积达到500平方米以上。着力提高社区自治能力,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使社区真正成为管理有序、治安良好、环境优美、人群和谐的新型社区。
第十二章 实施“文化促进”,统筹社会事业,建设“人文通城”
一、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全面落实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始终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积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县”工作,走改革创新、适度超前、均衡发展、特色发展之路,实行灵活多样的教育评价体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率,创建平安校园,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增强全民人口素质、培养优秀人才和打造教育强县品牌,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规范和基本普及三年学前教育。努力完成实验幼儿园的搬迁,建好城北、城南幼儿园和每个乡镇一所标准化幼儿园,实现幼儿入园率98%以上;抓好包括私立幼儿园在内的学前教育的规范化管理,统一核定收费,提高幼教质量和服务水平,并将其纳入常规教育质量评价与考核体系。
二是完善和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合理完成校点布局调整。 2012年计划投资8000万元,在城东新区征地新建1所实验小学、幼儿园和一批教师周转房,并努力完成城关中学整体搬迁的目标任务;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快每乡镇一所农村公办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和城乡资源交流与共享,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是稳步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从实际出发,鼓励多种形式办学,努力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以培养人才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促进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2013年计划投资1亿元,在城东新区征地新建通城二中。
四是加大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完成职教中心的改扩建或搬迁;加强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科学发展与管理,推动校企联合,坚持公共服务性质,制订合理、统一的行业规范和标准,加强引导和监管。
五是深入开展全县中小学“达标创建”活动,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育、吸引和使用各类人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努力塑造教师队伍新形象。改革人事、劳动管理制度,加快建立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激励机制,打造一支新时期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六是构建完善的教育保障机制,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落实和逐步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
“十二五”期间,通城要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岗位培训、特殊教育、下岗分流人员再就业培训以及多层次的继续教育,要在加强国民教育的基础上,把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搞好职业培训和劳动力输出规划。加快推进通城远程教育网、县就业培训中心、县职业教育等项目的发展。为通城整体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到2015年,力争通城各类教育发展达到以下基本目标:学前教育儿童入园率达到98%以上,全县争创1-2所省级示范园,3-5所市级示范园;小学入学率、巩固率保持100%;初中入学率100%,巩固率和合格率达98%以上,优秀率达到70%;“小班化”教育覆盖率98%以上;创建小学素质教育达标学校14所,初中标准化建设合格学校14所;全县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9%,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创建1-2所省、市名校。
二、改进公共医疗卫生,一切为了人民健康
“十二五”期间,我县的医卫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优化卫生资源,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以新医改为抓手,以构建健康通城为主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确保到“十二五”期末,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服务体系,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实现人人享有优质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全面启动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改善乡村卫生服务条件;试行基本药物零差价,逐步解决“以药养院”问题;加强艾滋病、结核病、流感等重大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加强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加强妇女儿童保健工作,改建妇幼保健院为标准化的妇女儿童医院;完善药品公开招标采购和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提高公共卫生和药品、食品的安全保障水平;继续深入开展医德医风集中教育活动,努力建设一支医德高、技术精、服务好的高素质医疗卫生队伍。“十二五”期间,要大力推进中医药事业,充分发挥中医药重点学科、特色专科的优势,建立和完善预防、养生、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中医保健服务体系。到2015年,医卫工作实现的主要目标为: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岁;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0%;传染病年总发病率控制在0.2%以内;医疗机构标准化率达到95%以上;卫生监督覆盖率达到100%。
三、发展科技事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十二五”期间,我县的科技工作要以开展“创建全国暨湖北省科普示范县”工作为契机,全面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促进全民科技素质的提高。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科技项目建设,不断扩大产业链条;加强科技情报建设,积极组织科技攻关,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执法,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农业科技园、生态园、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帮助重点企业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培植经济增长点。实施五大科普工程,加强实用科学技术的应用推广,加强地质地震灾害防控体系建设,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实现全县国民经济增长幅度中,科技进步因素由目前的50%增长到55%,适用技术普及率达到95%以上;高产、优质、高效新品种普及率达到98%以上;科技示范大户达到20000户,科技致富能手50000人;建立科技型企业2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由现在的1家发展到3家,高新技术产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60%左右。使通城初步形成农业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保健食品为基础,工业以高新技术支柱产业为标志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国家科技应用与创新示范县。
四、推进“人才强县”,培养多层次人才
到“十二五”期末,全县各类人才总量达到2万人,占总人口比例的4%。其中高级人才总量达到0.12万人,中级人才0.88万人,初级人才1万人。力争在5年时间内,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优良、门类齐全、配置科学的人才队伍。
(一)创新人才工作机制,营造人才成长环境。一是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完善职业水平评价办法,健全举才荐才社会化机制。二是创新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全面推行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进人公开招考制度。三是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表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四是完善人才开发培养投入机制,设立“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吸纳社会力量参与人才开发。
(二)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搭建人才创业平台。一是推进全县重点产业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二是推进人才自主创新体系建设,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加强技术、科研、人才等方面协作,力争创办1-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科研产业基地。三是完善高层人才选拔培养办法,落实高层人才科研和企业“自主创新岗位”经费资助。四是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加快人才市场创新发展,强化公共服务,着力人才市场专业服务功能建设,促进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毕业生就业市场等人才资源市场的整合,建立人才需求网络信息系统,完备市场配置信息,加强与“武汉城市圈”人力资源市场合作,推进人才合理配置。
(三)突出重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到“十二五”期末,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达到0.5万人。二是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名医、名师、名家”开发计划,到“十二五”期末,各类专业人才总量达1.2万人。三是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岗位技能操作能手评选、表彰计划,“十二五”期末,各类高技能人才达到0.5万人。四是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计划”,加强农村人才示范基地建设,争创全省农村人才开发示范县。五是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到“十二五”期末,社会工作者人才达到0.1万人。
五、完善文体设施,繁荣文化市场
“十二五”期间,按照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体育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署,通城要大力实施“文化促进”战略,推出一批文化、体育、新闻出版精品工程,扶持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体育产业项目,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体育设施,力争做到管理体制基本理顺,运行机制充满活力,文化体育生活丰富多彩,文化市场开放有序,文化体育设施功能配套,文化、体育、新闻出版人才结构优化,事业全面繁荣,产业实力较强。努力把我县建设成为一个“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人才荟萃、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实力雄厚”的文化强县,实现以文化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重点建设好“通城县科技文化艺术中心”、“通城县体育中心”等重大公共文化体育项目建设,抓好“鄂南印刷产业园”、“鄂南图书发行城”和“通城县体育艺术职业学校”等一批文化体育产业项目建设。保护和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打造地方文化名片,提高地方文化品位,重点抓好“麦市、塘湖文化生态保护区”、“龙窖山瑶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通城县民间文化艺术团”、“通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项目建设。开展好乡镇文化站工作,建设农村文艺中心和体育健身场所,引导和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活跃社会文艺市场。着力优化文化发展环境,加大文化市场监管力度,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切实加强对网吧、文化娱乐市场等重点场所的综合治理,着力抓好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工程建设,为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支撑。
六、发展公益事业,搞好民政工作
继续扎实搞好民政事业和社会救助,发展社会福利,落实基本社会保障,满足我县日益增长的民政服务需求。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专门救助制度和救灾救济管理等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基层政权建设和民政专项事务管理,积极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探索国家资助、社会力量积极兴办社会保障事业的新路子,建立起以居家供养为基础、社区照顾为依托、院舍服务为补充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促进我县社会保障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2015年,建成老年公寓、儿童福利院、县福利院、完善11个乡镇敬老院,使人民群众老有所养、幼有所依、残有所助。加快殡葬事业改革,全面推行火葬模式,尽快完成殡仪馆、公墓园及配套设施建设。
七、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
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主线,综合利用宣传教育、法律、经济等手段,提高认识,落实责任制,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问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进一步推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能力建设,搞好城乡计生服务站规划,全面提升计划生育工作和服务水平。到“十二五”期末,力争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人口总量控制在52万人以内;出生人口素质显著提高,出生缺陷率降至5‰以下;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110以下的正常水平。
八、关爱妇女儿童,维护合法权益
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实施通城县妇女儿童发展纲要。保障妇女儿童在生存、发展、受保护等方面的平等与合法权利。要特别关爱留守儿童和弱势群体,建立一所综合性、多功能的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和一个妇女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提高儿童素质,扩大妇女就业,增强对妇女儿童的保障力度,促进妇女儿童事业的健康发展。
九、协调发展其他事业
推进数字电视改造工程和影视业发展,建设黄龙山影视拍摄基地,全面升级改造广电设施;加快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建成锡山无线广播电视发射中心。深入开展“双拥创建”活动,全面落实各项优抚安置政策,大力支持国防建设。加快县档案馆建设,逐步建立服务民生、服务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和档案利用体系。提高电力保障、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发挥人民团体作用。关心和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老龄、残疾人、红十字会等事业。继续稳步推进民族宗教、人民防空、外事、侨务、台湾事务、工商联等工作。
第十三章 增加人民收入,促进富民强县,建设“小康通城”
一、稳定就业形势,培育和吸引人才
到“十二五”期末,全县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2万人,完成各类就业培训4.6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就业总量和结构比较均衡、就业环境优化,就业保障比较健全,就业质量良好。
一是加强政府对就业岗位的统筹能力和失业、无业人数的调控能力。认真培育和规范劳务中介市场和人力资源市场,二是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拓展服务业发展领域,扶持发展就业岗位多的中小企业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建立阶段性就业制度,实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不断增加就业岗位。三是切实抓好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镇困难居民培训和就业工作。
二、加强财政建设,提高公共保障能力
“十二五”时期全县财政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一是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在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达到8.09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达到5.15亿元。二是公共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要整合财政资金,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乡镇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三农”和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方面倾斜,逐步建立以人为本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使我县财政的基本保障能力明显提高。三是财政体制进一步完善。合理划分县乡事权和财权,增强县级财政的调控能力;继续完善县乡财政体制,建立和完善县乡良性互动机制;全面推进县乡财政管理方式改革,进一步规范县乡财政收支行为。四是财政管理进一步规范。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改革在扩大范围、延伸层次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规范;财政监督体系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金财工程”建设稳步推进,财政管理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增加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
“十二五”期间,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的收入,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贫富差距缩小的预期目标。一是把农民增收水平作为评价和考核农村经济工作的一条重要标准。二是积极探索土地增值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多种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使农村居民收入有一个稳定的增加。三是积极争取和落实国家各项惠民补贴政策,鼓励自办产业发展。四是健全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合理提高各项津补贴标准。
改善生活方面,在进一步提高居民吃穿用等基本消费水平的基础上,重点改善居民的住、行条件。继续实施安居工程及城市绿化工程,不断改善居住区的环境质量。到2015年,使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3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40平方米,城市人均绿地面积新增5平方米。提高城乡道路通达深度,发展城乡公共交通。不断扩大消费信贷规模和范围,建立个人信用制度,提高居民购买力。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乡生活用水保障能力,改善供水质量,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加强城乡信息网络设施建设,新建住宅区要配套建设网络设施,促进光纤入户,到2015年信息网络使用的普及率达到60%以上。加强城镇和广大农村供电、供气、信息、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改善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创造条件。进一步发展基本医疗、卫生监督防疫、义务教育、公共文化、公共安全等基本公共服务,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强化社区服务,健全社区养老托幼、休闲保健、文化娱乐、教育培训等各种便民服务,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质量。
四、进一步推进扶贫开发,缩小贫富差距
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农民脱贫增收、人口素质提高”三大重点,实行整村扶贫、项目扶贫、科技扶贫,着力改善山区、库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山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第十四章健全保障体系,创建精神文明,建设“和谐通城”
“十二五”期间,社会保障方面,继续搞好移民安置和后扶工作。完善社会救济救助体系,扎实开展助老、助孤、助医、助学、助残、济困等慈善活动;加强城市养老工作,搞好福利院、康复中心和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继续做好农村特困户危房改建工作。进一步完善低保工作,扩大保障面。把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放在突出位置,加强就业培训服务,落实小额担保信贷等就业优惠政策,提高就业创业能力。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抓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进一步做好城镇居民住房保障工作,加快住房公积金事业发展,提高财政补贴比例。逐步改善住房困难家庭居住条件。逐步提高干部职工地方性津补贴标准。
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稳步提高保障水平,解决突出历史遗留问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水平适度、持续稳定的社会保障网。按政策要求落实好“五保”人员的供养面和供养标准,保障好最弱势群体生活。继续抓好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做到应保尽保、按标施保。“十二五”期末,实现60岁以上农民养老保险全县覆盖,五项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6万人,比“十一五”期末增加13万人,农村居民参保率90%以上。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达到100%,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在规定范围内的住院费用平均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80%和65%以上,最高支付限额分别达到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的6倍左右。
二、优化工资收入分配格局
按改革发展要求,调整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扩大劳动报酬占收入分配的比重,健全和完善符合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不同特点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推动形成科学合理的工资水平决策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遏制并逐步缩小不合理的工资收入差距,逐步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三、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各类企业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普遍建立,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更加完善,劳动争议案件得到及时有效处理,监察执法机制更加完善,劳动者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实现合同备案率100%,农民工和小型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95%,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90%以上,劳动争议仲裁结案率达到97%。
四、提高精神文明水平
“十二五”期间,要在全县人民中间坚持不懈地进行党的历史、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纲领教育,认真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及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切实加强和改进政治思想工作,使精神文明建设更加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和建设小康目标的要求,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实在愿望。要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法制教育。提高公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现代公民。
“十二五”期间,要以争创文明城市为目标,大力推进城市文明社区、文明行业和农村文明村镇创建活动,鼓励开展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乡村文化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倡导文明健康、奋发向上的生活方式,不断丰富城乡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对新闻舆论、社会文化、休闲娱乐等各种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种宣传媒介,大力弘扬社会正气,鞭挞丑恶现象与不良习气,普及科学知识,反对封建迷信,扫除黄、赌、毒。营造有利于我县经济与社会跨越发展的舆论环境和正确导向。
环境建设和保障措施
第十五章 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通城县地处幕阜山生态保护区,是湖北省“1+8城市圈”生态屏障。“十二五”时期,被定位为“省级限制型生态开发区”,表明了我们在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更要着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开发生态文化旅游、综合服务、观光休闲、文化影视等绿色产业。做到经济建设和生态环保齐头并进,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生态建设
贯彻落实河流、库区等源头地区及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政策,编制库区及上游经济社会发展方案,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坚持资源培育与保护并重、山区与平畈并举、城乡绿化全面推进。加快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建设,加强生物的多样性保护。重点抓好大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颈白尾雉保护区建设、抓好锡山森林公园和旅游区建设、黄龙山旅游景点生态林建设。加强以小流域治理为主要内容的水土保持和荒山绿化等工作。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与后续产业建设及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崩岗塌陷综合治理。加快县城城区隽水河、秀水河的治理及两河、菖蒲港上游流域和农田防护林工程建设。落实好生态移民、退耕还林巩固工程规划、低丘岗改造综合利用项目。大力实施绿色通道工程,搞好主要交通干线沿线和河岸的绿化、亮化、美化工作,建好景观工程。
二、强化环境保护
以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环境承载能力为目标,推动陆水流域水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加大环境执法和环保宣传,提高环保意识。进一步加强百丈潭水库等饮用水源地保护和整治水体污染,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增加污水处理能力,削减污水排放量,保证出境水质优于地表水三类功能的要求,县域主要水体有明显改善;完成通城县污水处理厂建设并投入使用;逐步改善隽水河、秀水河、菖蒲港的水质。2015 年实现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 85% 以上,确保饮用水源达标率大于95% 。大力强化工业污染防治,有效控制废水废气排放。“十二五”期间,继续落实好“玉立、福人、瀛通、宝塔、平安、中天、海丰”及“纱之绣”等几个重点企业的废水废气分散与集中结合的治理工作,支持企业开展锅炉余热利用、烟气脱硫等节能环保技术的使用和推广,控制大气污染,提高能源效率。坚持固体废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处置原则,利用新技术,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的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率;“十二五”期间要启动生活垃圾分拣综合利用项目,完成县垃圾处理厂建设并投入使用,确保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80% 以上。强化城市交通、建筑与生产经营性噪音管制。控制农业农药、化肥及污水灌溉对农田和水资源的污染。
三、加强制度建设
继续开展环保教育,提高市民生态环境意识和社会参与程度,加大执法监管力度,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完善合理有效的生态资源补偿机制,探索和试行排污权交易制度,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搞好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工作。为实现建设“秀美通城”和打造“鄂南文化旅游胜地”打下牢固的环境基础。
第十六章 强化低碳节能与资源利用
随着土地、能源、资源及劳动力等要素价格的不断上升,我县长期以来依靠要素驱动的低成本竞争模式难以为继,必须及时转向创新驱动型,必须在发展模式上选择,摒弃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以“低碳经济”模式为导向,利用现有的地域经济优势,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举全县之力发展低碳经济。“十二五”期间,我县将围绕重点企业、交通运输与民用节能、农业等重要领域中展开,全面执行新建民用建筑节能50%、公共建筑节能20%的标准,达到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年度下降10%的目标。确保完成全县单位GDP能耗下降17%、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 10%的总体目标。
一、强化节能工作宣传教育力度。按照建设“两型社会”中节约型要求,重点抓好低碳节能、绿色增长意识的宣传教育,倡导低碳生活方式,营造全民节约氛围。广泛张贴节能用语标识,利用各种媒介,宣传节能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增强节能意识和能源节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政府机关要带头厉行节约一切办公资源,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坚决制止各种浪费行为。倡导广大群众推行健康、绿色生活方式。从点滴做起,节约每一斤煤、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个袋、每一张纸。购买绿色环保产品,少用或不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告别“白色污染”。倡导文明行为,不随地吐痰,不乱堆、乱放、乱扔垃圾。同时,发改与环保部门要加强节能减排的引导服务、监管执法和完成情况的评估考核,坚决实行节能环保不合格的“一票否决制”。
二、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就通城县的实际情况来说,节能降耗潜力最大的还是结构优化节能。加快结构调整和优化,一是进一步优化全县三次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业和特色农业,增加低能耗产业比重。二是进一步优化工业结构。引导公共财政资源、金融和土地等生产要素以及社会资金投向能源消耗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先进装备制造业、清洁能源开发、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加快传统产业更新改造步伐;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减轻经济发展对能源资源的过度依赖;严格执行建设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综合分析资源优化配置和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既把好行业准入关,又避免盲目节能而不敢发展工业的畏难情绪。
三、大力促进企业节能技术进步。以企业为平台,大力研发使用和推广节能环保与低碳技术。严格控制高耗水高耗电等高耗能企业的发展,通过多种途径鼓励和要求企业对生产资料的循环利用和生产过程的技术革新,以达到规定的节能减排目标。要以企业为龙头带动,借助系统产业优势,以科技创新为依托,最大限度的降低能耗和有害排放,降低生产成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绿色增长”的要求和目标。
四、优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一是进一步严格土地管理,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加强农村土地的规划治理,杜绝非法占有,切实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继续严格执行基本农田管制制度,稳定耕地总量。全面实施“沃土工程”,大力开展中低产田、低丘岗地的改造和高产农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确保规划期末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8980公顷,基本农田面积达到23538公顷。二是调整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充分挖掘存量土地潜力,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积极开展城乡和工矿企业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执行建设用地定额标准。三是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加大复垦力度,适度开发后备资源,着眼于矾及高岭土综合利用开发项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到 2015年,全县土地整理补充耕地总规模不低于 933.6公顷,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省下达计划指标以内。
依法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森林、矿产等其他国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强化水权管理,建立水资源供给与高效利用保障体系,健全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实施森林资源保护工程,调整林业品种结构,扩大活林木蓄积量,继续推进生态林、生态公益林保护和建设。积极改造低产林,建设森林药材等特色林业基地,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健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准入制度,规范矿业权授予、取得和转让程序,加强对保护性开采矿种和限制性开采矿种的统一规划和开发利用管理,增强政府对矿产资源的调控能力,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推进塘湖、麦市等乡镇尾矿治理和修复示范重点工程,保护矿区生态环境,使矿山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得到有效控制,实现矿业开发与生态环境间的良性循环。
第十七章 深化改革开放与增强发展活力
改革是加快发展、振兴通城的根本动力。要按照市场取向,加大改革力度,不断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为经济发展注人新的活力。“十二五”时期,新一轮改革开放进入关键阶段。根据党的十七大总体部署,全面推进和深化各领域改革。按照国务院实行“大部制”模式和建立高效、服务型机关的要求,我县的改革工作坚持重点突破、全面配套、大胆探索、注重规范的原则,加快推进和深化各项领域的全面改革,逐步消除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
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落实机构编制调整方案,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行政行为;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提高执行力。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规范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统筹党委、政府和人大、政协机构设置,减少领导职数,严格控制编制。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二是完善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按规定完成乡镇机构设置、编制控制、领导职数配备、党政交叉任职和工作人员定编定岗,推行干部公开选拔和任用全委票决制,推行基层锻炼和人才交流,妥善安置乡镇分流人员。
三是抓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效透明、廉洁公正的公共医疗卫生体制。要加快医疗机构管理体制、服务体系、药品生产流通与监管、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体制等几项改革。合理进行国家、医疗机构、职工个人三方面的利益调整,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基本医疗服务保障。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进一步调整医疗机构布局;大力抓好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继续创建卫生村、镇,全面提高城乡环境卫生水平;加快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力提升疾病预防控制水平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快培养中、高级卫技人员和学科带头人,努力扩充高级人才和学科带头人队伍;不断深化卫生改革,建立并完善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相适应的医疗保障体系和总体发展目标,全面促进我县医疗卫生事业的现代化建设。
四是继续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体制改革。进一步明晰土地产权,稳定农民土地、山林使用权和流转权,重点抓好清产核资,公平配置股权;抓好规范运作,组建新型经济组织,使农民真正成为市场主体。进一步强化涉农收费专项治理,规范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确保农民的基本权益。
五是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进—步搞好部门预算,不断提高部门预算编审质量,进一步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确保所有财政性支出实行财政直接支付,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不断扩展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加快形成覆盖政府所有收支、完整统一的公共预算体系。
六是协调推进城乡改革。深化土地管理、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和人力资源市场。
七是深化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收入分配政策调节体系建设,完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坚持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八是继续深化商贸体制改革。妥善处置国有资产和搞好人员安置工作。
九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扩大对外经贸和吸引外资。坚持科技兴贸、以质取胜和出口市场多元化,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出口商品结构,积极扩大出口。同时配合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加大优新种苗、高新技术、特色产品、关键设备特别是工业先进技术装备的引进力度。要把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作为利用外资的重点,不断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努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确保“十二五”期间累计利用外资达到 9000万美元,出口额达到 1.4亿美元。
第十八章 加强民主法治与维护社会秩序
一、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保障社会安稳
“十二五”期间,要广泛深入地开展平安创建,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大力推进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和综合治理工作,创新社会管理。经过五年的努力,全县治安实现“五个有效控制、四个明显下降、五个不发生、一个提高”。 2015年前使我县跨入全国平安先进县行列,打造“平安和谐通城”。
(一)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努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一是加强矛盾纠纷的预防工作,对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进行充分调研、分析、进行风险评估,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二是健全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工作机构和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县、乡统一指挥、部门联动、反应灵敏、协调有序、功能齐全、运转高效的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工作机制,努力把突发事件产生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三是认真贯彻《信访工作条例》,健全信访工作机制,畅通诉求渠道,建立理性、有序、合法的信访秩序。
(二)依法打击各类犯罪,始终保持对严重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一是坚决贯彻对严重刑事犯罪依法从重从快严厉打击的工作方针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重点打击有组织犯罪、黑恶势力犯罪、杀人、爆炸等严重暴力犯罪和抢劫、抢夺、盗窃等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多发性犯罪。二是进一步加大禁毒工作力度。深入推进禁毒教育、禁吸戒毒工作和打击毒品犯罪活动,不断推动禁毒专项斗争的深入发展。三是依法打击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各种犯罪活动。四是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加大对“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的查禁和打击力度。加强对出租房屋的治安管理,加大对文化市场、校园及周边环境和重点工程及周边的管理和整治,净化、优化发展环境。
(三)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管理,提高保障公共安全的能力。一是推进社会治安防范的社会化、职业化。加强社区和农村的防范工作。切实抓好流动人口、服刑人员子女、闲散青少年等特殊群体的教育、管理和培训服务。大力弘扬见义勇为精神,建立见义勇为奖励机制,形成维护治安人人有责的社会氛围。二是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三是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加大对矿山、交通、建筑、公共消防、危险生化品、烟花爆竹、特种设备等重点领域的治理力度,有效遏制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群死群伤事故发生。
(四)加强对敌斗争,维护国家安全。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敌对分子的渗透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蛊惑煽动活动;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各种非法活动;加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做好新形势下涉外国家安全和保密工作。
(五)切实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和法律服务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十二五”期间,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政法综治队伍,实施一系列的法律宣传服务工程,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县、乡(镇)综治维稳中心建设项目、视频监控系统建设项目、政法综治信息平台建设项目等,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效率。
二、完善市场监管,维护经济秩序
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的基础。积极发展商品市场,重点培育要素市场,完善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尽快形成公平竞争、统一开放、规范有序、符合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的现代市场体系。
继续完善商品市场,按照统一规划,科学管理的原则,规范市场建设和经营秩序。市场建设要上规模、上档次。杜绝占道经营,美化市容,提高品位,促进市场形成和繁荣。要着眼于扩大现有市场容量和功能,按照新型的商品流通方式和流通管理技术,提高市场的信息化、现代化管理水平。
积极整合和发展要素市场,重点培育人才、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市场。打破地区封锁,破除部门垄断,清除市场壁垒和各种不必要的行业准人限制,形成合理的市场结构。建立企业产权交易市场,将企业产权流动纳入市场轨道,促进企业资金良性循环;规范土地一级市场,活跃房地产二级市场;健全和完善人才、劳动力市场,形成完全按照市场机制流动的格局。
依法维护市场秩序,重建市场信用体系。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和欺行霸市、价格欺诈行为,坚决制止不正当竞争,取缔影响统一市场形成的各种规定。健全社会信用保障体系,完善实施中小企业贷款信用保证制度和为民营企业融资服务的信用担保机构,完善城镇个人信用制度,强化诚信观念,大力整肃信用秩序,完善和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产关系、信用关系和契约关系,树立诚实、守信的现代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三、落实三项国策,提高发展保障
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加大社会抚养费征收和执法力度,推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能力建设,全面提升计划生育工作和服务水平。强化环境执法监督和应急处置,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环保设施建设,提升区域环境质量;进一步落实环保第一审批制度,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落实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实施节约与开发并举策略,搞好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进一步整顿规范农村用地和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高度垄断土地市场,扩大土地经营收益;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节能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各相关单位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第五篇 规划实施
一、强化规划的执行与评估
进一步发挥规划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进行区域协调和统筹,编制规划实施评估报告,建立面向公众的监测数据库等。进一步发挥人大、政协的监督作用,适时开展对规划执行情况的检查。在规划执行中期,进行中期评估;在规划执行完成后,进行规划执行情况后评估。
二、强化规划与年度计划的对接
在规划正式颁布后,同时制定规划实施年度计划,提出年度实施任务,并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和相关部门,增强可操作性。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目标责任制考核,重点任务列入目标责任制考核。
三、强化规划的项目支撑
加大对规划项目的筹划力度,做深做实项目前期工作,建立充实完善的“十二五”项目库。畅通项目生成的各种渠道,紧盯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向上争取政策性投资项目,尽可能地使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和省市规划笼子,得到更多支持。形成用规划指导项目,提高项目的科学性和成功率,用项目充实规划,增强规划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四、强化规划的政府资金保障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健全筹资机制。政府资金原则只投向已列入规划的项目。政府投资的项目,要按轻重缓急安排推进时序,确保政府资金及时到位。
五、强化规划体制改革
进一步强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在各类规划中的统领地位和龙头作用。加强规划纲要与城市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专项规划的衔接,切实强化规划空间功能。
六、强化规划宣传
在全社会形成认识规划、关心规划、自觉参与规划实施的氛围。县发展规划主管部门要按照面向社会、面向大众的要求,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广泛传播,使“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创新工业、品牌农业、文化旅游、边贸活县、生态宜居”战略和跨越式发展的总体目标深入人心,给社会以信心,给人民以承诺。
附:《通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有关的名词解释。
附件:
《通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有关的
名 词 解 释
一主三化:指以建设县域经济强县为主,实现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新型城镇化。
两型社会: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两圈一带:指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圈和长江经济带。
一江两河:指长江,淦河和陆水河。
两高一铁:指杭瑞高速、通界高速和常岳九铁路。
一横三纵的四省道:(一横)高枧至麦市;(三纵)大青至保定关;沙堆至天岳关;相思至岳姑。
五改五通:指改路、改水、改厕、改厨、改圈,通路、通电、通水、通沼气、通信息。
双争:指争项目、争资金。
两翼四区:指以中心城区为主体,城东新区和城北工业区为两翼,以银山广场、新一中、银山中学、县政府行政中心及新型城市居住区为主体的城东新区,以经济开发区为依托的城北现代工业区,以宝塔新农村建设为样板的城西、城南居民新区,以中心商务城、湘汉小商品街为主体的城中商贸区。
两河两厂:指秀水河、隽水河和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
农村药品两网:指药品监督网、供应网。
GDP:指国内生产总值。
三大国家发展战略:指中部崛起战略、推进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战略、建立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战略。
珠三角与长三角:指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
大金山角:指武汉、长沙、南昌连接区。
小金山角:指咸宁、岳阳、九江连接区。
武汉1+8城市圈:指以武汉为龙头,带动周边1小时交通范围内的黄石、黄冈、鄂州、咸宁、孝感、仙桃、潜江、天门八市发展,形成“1+8”城市经济圈。
长株潭城市群:指以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呈“品”字形分布的区域。
三二一型产业结构:指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比重依次由高到低的排序。
回归工程:通城在县外发展人士回乡创业工程。
农企对接:指产业农民与企业间建立直接联系的模式。
百企联百村:指百家企业联系帮扶,共建百个新农村。
双带型人才: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人才。
金保工程: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中央、省、市三级网络为依托,支持劳动和社会保障业务经办、公共服务、基金监管和宏观决策等核心应用,覆盖全国的统一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电子政务工程。
三网合一: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的相互渗透、互相兼容、并逐步整合成为综合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
双拥创建:指拥政爱民,拥军优属模范创建活动。
金财工程:指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工程。
沃土工程:指通过对土、水、肥三个资源的优化配置 , 综合开发利用,实现农用土壤肥力的精培,水、肥调控的精准 ,从而使农业投入和产出达到最佳效果的工程。
五险: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
150生猪养殖模式:即猪舍面积220-250平方米,远离居民区,防疫隔离好;墙体有保温和隔热处理,全封闭式窗口;有自喂设备;有沼气池或粪污处理设备;年出栏生猪3批,每批出栏150头以上。
六个一生猪养殖服务模式:即统一标准化猪舍建设、统一提供良种仔猪、统一疫病防治、统一饲料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生猪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