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商务“十四五”发展规划

来源:咸宁市商务局 日期:2022-02-16 字号: 分享到:

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推动商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的重要时期。我市商务经济发展将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为加强对全市商务工作的指导,不断提升咸宁商务整体竞争力,构建商务发展新优势,结合咸宁商务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商务经济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全市商务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举决策部署,始终坚持优化商务发展环境,扎实推进商务领域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促改革、谋发展,商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消费规模稳步增长、贸易结构持续优化,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对外贸易加快发展。2020年,全市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73.9亿元,其中出口总额65.8亿元,是2015年(30.2亿元)的2.4倍,年均增幅达16%。全市备案登记出口企业797家,有出口实绩企业205家,2020年出口亿元以上企业17家。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新兴市场出口规模持续扩大,与全球6大洲、18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关系。

消费规模持续增长。2020年,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4.04亿元,是2015年(401.04亿元)的1.5倍,年均增幅达8%。消费升级类商品增速加快,网络零售快速增长,2020年,全市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43.3%,高于去年同期31.4个百分点。

流通体系逐步完善。截止2020年10月底,咸宁市共登记市场主体256770户,同比增长18.57%,其中新登记市场主体75423户,同比增长21.8%;全市企业类市场主体49742户,同比增长8.92%。新建华信农批市场、咸宁二手车交易市场,引进万达广场、同惠国际广场等大型综合体,多点延伸城市商业中心。

外商投资质效提升。十三五时期,全市新设外资企业70家,较“十二五”(47家)比增长49%,合同外资额达358959万美元,是“十二五”期间(51340万美元)的6.9倍。实际利用外资累计总量25382万美元。引进了一家世界500强企业。

电子商务成效显著。全市6个县市区中通山、赤壁、通城3个县市纳入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咸安、崇阳、嘉鱼3个县区纳入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实现了电子商务进农村市域全覆盖截止到2020年底,全市工商登记注册网络经营主体达1217家,网络经营主体网站1426个。成立了6个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6个电商产业(园)基地,9个物流产业园。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成功争取武昌海关在咸宁设立办公区,统一办理咸宁市内所有县市区的海关业务,为我市外贸企业提供全方位无差异服务。全面推进外贸综合服务中心全覆盖工程,相继在市高新区和6个县市区引进外贸综合服务中心,为中小微企业开展对外贸易提供全流程指导服务。深入开展成品油市场、再生资源、单用途预付卡等重点行业专项整治工作,其中流动加油车的专项整治经验被市政府主要领导充分肯定。

(二)存在问题

“十三五”期间,我市商务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着眼未来,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对外贸易质量仍需提高。外贸总量偏小、对经济增长贡献有限;出口龙头企业整体不强,大量出口企业尚处在市场开拓期,尚未形成规模;出口商品竞争力不强,科技含量不高,外贸企业自主品牌少。

2、居民消费增长动力不足。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高,消费需求总体偏弱,全市消费以家电、通讯、服装、百货、日用品等传统实物消费为主,信息服务、观光旅游、文化娱乐等新型服务消费较少,消费结构转型升级较慢。

3、流通体系建设有待优化。大型商业综合体规划滞后,布局不合理;商业业态较为单一,没有多元化发展;部分批发市场、专业市场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低,市场基础设施差,服务功能不健全。

(三)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迎来从蓄势待发到群体迸发的关键时期,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创新不断涌现,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商务各领域各环节应用持续深化拓展,商务经济数字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全球化面临的深层矛盾进一步凸显,国际贸易摩擦持续升级,特别是中美贸易摩擦从关税向科技领域蔓延呈愈演愈烈之势,加之新冠疫情“黑天鹅”影响,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供给侧和需求端双向冲击。全球市场需求疲软,国际贸易投资规则面临重塑,对外贸易面临较大压力。

同时,我市面临多重叠加的战略机遇:从国内看,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消费品质化、特色化、精细化特征日趋明显,消费动能加快转变,消费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国家提出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政策持续加码培育和壮大内需市场,各地重视并抢抓培育扩大内需市场和高质量发展机遇,未来内需市场的活力和后劲将持续释放。国家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高标准高水平建设自贸试验区,为国际贸易搭建新平台,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多层次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

从市内看,“十四五”时期是我市推进省级战略实施,实现经济发展竞进提质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重大战略叠加实施,为咸宁发展带来多重红利,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稳”的基础、“进”的动力、“好”的势头。

综合来看,“十四五”时期,我市处于战略机遇叠加期、政策红利释放期、生态价值显现期、综合优势彰显期、市域治理优化期,机遇大于挑战,前景十分广阔。全市商务系统必须把抓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着眼“两个大局”,深刻认识咸宁发展面临的新变化、新机遇、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向改革要红利、向开放要活力、向创新要动力,以“深实严细久”的作风扎实办好商务的事,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二、“十四五”时期商务发展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创新、开放、协调、绿色、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全面深化改革、创新驱动为动力,以提高商务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多措并举稳外贸、稳外资、促消费,实现商务经济新一轮跨越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始终把创新摆在商务发展的核心位置,以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开放模式创新作为商务发展的主动力,加快传统商业转型升级、创新商务数字化应用、提升出口产品科技含量、建立对外开放新平台、充分利用全球化创新资源,推动商务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坚持统筹协调。坚持以统筹协调作为促进商务发展的全面要求,实现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并举,拉动内需与扩大外需并重,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统筹形成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格局,完善发展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全面提高商务发展水平。

坚持融合发展。强化商务经济与其他产业的跨界融合,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最新科技成果,以商品服务相融合、内贸外贸相融合、线上线下相融合、商旅文体相融合为重点,拓展发展平台,增强服务功能,在中高端消费、对外贸易、生活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坚持扩大开放。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主动谋划融入国家加快对外开放以及国家产能合作发展战略,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经贸合作,加快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布局,持续扩大国际产能合作,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加快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生产、服务网络。

奋斗目标

聚焦消费、对外贸易、投资等重点领域,持续激发商务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活力,进一步完善市场流通体系,推动消费转型升级;加快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形成竞争新优势;贯彻落实《外商投资法》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进商投资便利化。到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900亿元年均增长11%左右;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4亿美元,年均递增7%左右;出口总额达13亿美元,年均递增8%;外商投资进一步提质增效

)主要任务和重点措施

1、加快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积极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推动外贸向线上线下、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在“量”上实现新突破。持续推进外贸“三项工程”,实行“一企一策”,做强骨干企业、扶持成长企业、孵化开口企业,不断增强我市外贸发展后劲。依托传统产业优势,千方百计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不断壮大外贸主体,形成一批外贸优势产业集群。在“质”上实现新提升。引进培育一批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加快建设湖北省外贸综服服务中心咸宁分中心工作,推进实施全市外贸综合服务全覆盖。推广应用楚贸通平台,深化湖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应用,促进贸易便利化。实施外贸新业态发展工程,大力推进湖北通城万雅进(出)口商贸交易中心建设,争创国家进口贸易示范区。复制推广湖北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着力推动制度创新,在开放型经济发展等方面加大探索,先试先行。努力培育服务贸易市场主体,力争在文化、中医药等特色服务出口有新的突破。

推动外资扩大开放。对接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展会平台,引进一批具有牵动力的服务业和外向型大项目。贯彻落实《外商投资法》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推进投资自由化。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抢抓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立足优势产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参与国际投资合作,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鼓励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开展投资、建设、运营相结合一体化新模式。

专栏1 建设保税物流中心(B型)

经论证测算,在咸宁设立综合保税物流中心(B型配备海关和检验检疫等相应的联检部门,不仅每年可为企业节省近亿资金,也可为咸宁及周边地区商品出口提供“境内关外”的退税便利,为境外商品进入咸宁创造“家门口保税”的政策优惠,等于打开了咸宁通向世界的大门,对于改善我市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提升城市功能和扩大产品出口十分必要。按照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的原则,计划成立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筹建工作方案明确工作分工、落实工作责任,组织赴外地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结合我市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力争在我市高新区建成综合保税物流中心(B型),全面提升咸宁外向型经济水平。

2、积极推动消费转型升级

打造特色消费节点城市。推动商旅文融合发展,打造一批文化消费、旅游消费、养生消费等具有特色的消费项目。将自然景观、传统建筑、名人故居等资源有机结合,加大文化街区建设,与历史文化传播、旅游购物消费相融合。依托我市生态旅游特色,充分发掘各地特色资源,积极引入各种特色业态,大力发展一批如温泉养生、大岭樱花节、柃蜜小镇等历史地域民俗文化旅游,带动形式多样的营销活动,打造特色消费节点城市。

释放新兴消费潜力。抢抓“双循环”大机遇借助武汉这个国内大循环的战略支点,促进消费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鼓励企业探索新模式,发展新业态,促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商品和服务消费互动融合、流通和生产对接融合。支持具有发展潜力的特色街区延长消费时间,推出一批夜间消费特色活动,培育多元化夜间消费模式。发展“小店经济”,繁荣夜间经济,活跃地摊经济。利用国家性消费活动,拓展适销对路的出口产品内销渠道,帮助外贸企业对接国内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电商平台,促进供需对接,引导外贸企业做到出口和内销两条路走路。

发展特色品牌消费。深入推进“荆楚优品”、“咸宁优品”工程,以非油渠道销售为突破口推进荆楚优品、咸宁优品“进机关、进食堂、进超市、进校园、进高速服务区”活动,持续推动“中华老字号”“湖北老字号”发展。培育农产品品牌,打造一批地域特色突出、产品特性鲜明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推动品牌消费、品质消费进乡村。开展楚菜“一县一品”推介,实施“一县一品”工程。倡导绿色流通、绿色消费,推进绿色商场示范,扩大绿色产品销售。

专栏2 培育一个大市场

加快建设通城•万雅国际商贸中心2018年,通城县成功引进浙江万雅集团,投资40亿元建设通城•万雅国际商贸中心,开启了通城从山城走向世界的新征程。目前,通城万雅国际商贸中心一期建设项目已于2020年元旦投入运营,吸引20多个国家及地区进口商品馆入驻。第二期规划的4000多平方米进出口贸易展示中心和15万平方米的跨境贸易商业综合体已启动建设,将于2021年投入使用,届时将为国家进博局及省贸促会支持通城县每年举办区域性进口商品交易会,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更好平台。同时,积极与明发集团对接,力争引进奥特莱斯项目落户咸宁。

3、全面构造现代市场体系

完善市场空间布局。结合《咸宁市2018年—2035年商业网点规划》,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立足全市统筹布局、区域特色发展,防止低层次重复建设,推动商业多元化、差异化发展。优化市级核心商圈、县(区)级商业中心、重点商业街区、社区商业网点布局,完善市级、县(区)级、街区、社区四级商业网点体系,加快形成层级分明、跨界融合、模式创新的现代化城市商业网点体系。

引导新型业态发展。大力发展专业品牌店、产品直销店、连锁经营店,推动住宿业、餐饮业发展连锁经营、鼓励在生鲜食品经营、农副产品经营、专业化服务领域开展连锁经营,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推动步行街改造升级,建设一批市级、县(区)级特色步行街。加快建设集二手车展示、评估、拍卖、信贷、保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二手车交易市场。

促进区域互融互通。深化与岳阳、九江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打造“小三角”流通节点城市。 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公益性农产品交易市场,加快批发市场、零售市场、配送中心等建设,推进湘鄂赣边贸市场建设。培育壮大口子镇市场,完善商贸物流服务、金融服务、交通节点等功能,建设跨区域商贸物流节点和加工基地。加大口子镇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积极引导当地居民使用现代化流通手段和工具,通过互联网+等新兴营销方式把特色农副产品远销到外地,发展成为服务农村、带动周边的综合性小城镇。 

专栏3 打造再生资源集散中心

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是倡导低碳生活、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途径。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创建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的战略思路,结合创建文件城市具体要求,拟打造咸宁市再生资源集散中心,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工作规范化、现代化。

4、持续推进电子商务发展

做大做强电子商务。加速培育本地电子商务平台,鼓励本地电商龙头企业采用新模式、新技术做大做强。引进一批综合性电子商务平台、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推动电子商务多元化发展、多领域应用。鼓励支持直播电商、社区电商、无人零售、无接触配送等新业态发展,打造网红直播视频实训基地。进一步强化电子商务产业配套支撑,加快开展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示范基地(园区)创建,形成电子商务示范明显、产业辐射带动强大的电子商务集聚区。

持续发展农村电商。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培育多元化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构建农村电商平台。支持农村商业网点信息化改造、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完善县级电商服务中心、乡镇服务站和村级服务点功能和配套设施。着重农民培训,孵化本地网红,培育电商带头人,通过电商创业典型,带动全民触网。大力推进农产品上行,积极探索“电商+传统企业”“电商+基地”“电商+农户”模式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条

5、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营造一流商务发展环境。围绕提升商务环境市场化、便利化、国际化水平,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商务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商务领域审慎包容的监管体系,以体制优势引领商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建立健全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度,完善守信“红名单”和失信“黑名单”制度及跨部门联合惩戒机制。严格落实武汉海关通关便利50条措施,推进通关便利化,按照企业需求采用全国通关一体化、“提前申报、货到放行”、“两步申报”等多种模式;利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办理报关、报检、企业注册等多项资质认定;推进信用管理签证,构建“居家申领+多点自助打印+窗口寄证”三合一的原产地证书申领一体化模式。

三、保障条件

组织保障。加强党对商务工作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充分发挥商务系统各级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建立和完善党组研究商务发展战略、分析商务发展形势、研究商务发展重大决策、推进商务规划实施的工作机制,提高党组织对重大商务问题的科学决策、科学管理水平。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为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作风保障。

政策保障。狠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推动大消费、大开放格局。用好用活用足中央、省、市各项扶持资金贯彻扩大消费的各项政策,调整完善促消费措施,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落实外经贸发展促进政策,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强化金融、科技等政策对促进外经贸发展的支撑作用。

机制保障强化宣传力度,建立执行机制;开展规划年度、中期和期末评估工作,加强规划实施情况跟踪分析,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定期进行预测预警和研判分析。

责任编辑:何珊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