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草背景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和生态环境、生活方式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和疾病负担。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8%,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以上。选择“323”作为突破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解决好关系人民健康的全局性、长期性问题”等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将有力地回应百姓健康之盼,积极推进健康咸安建设,不断提升人民健康获得感。
二、工作目标
力争通过3至5年努力,到2022年中期、2025年终期,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至少达到27%、30%的目标值;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1/10万)分别至少降低到209.7、200.2的目标值;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分别至少达到43.3%、45%的目标值;30-79岁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分别至少降低到15.9%、13%的目标值;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分别至少降低到49.7%、48.2%的目标值;高血压控制率分别至少达到25%、30%的目标值;糖尿病控制率分别至少达到40%、45%的目标值。
三、主要措施
(一)强化预防,推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坚持预防为主,推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建立环境与健康的调查、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促进健康环境建设。实施中医治未病工程,加大中医药干预力度。持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
(二)强化筛查,降低高危人群发病风险
实施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血糖制度,将肺功能检查纳入40岁以上人群常规体检,研究将慢阻肺患者管理纳入基本公卫项目。加强心脑卒中、肺癌等重点癌种筛查,落实农村妇女'两癌'筛查、学生视力监测制度,提升产前筛查覆盖率。
(三)强化管理,促进医防协同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能力,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完善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保障机制,引导建立“自我健康管理小组”,强化个人健康责任。
(四)强化救治,提高治疗效果
进一步提升重大疾病诊疗服务能力,全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规范诊疗行为,优化诊疗流程,努力缩短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到就诊有效处理的时间,推广应用癌症个体化规范治疗方案。积极推进分级诊疗,健全治疗一康复一长期护理服务链。
责任编辑:王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