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第39个国际志愿者日如约而至。这一节日不仅是对全球志愿者无私奉献精神的致敬,也是对我们每个人心中那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的一次唤醒。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我市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持续深入拓展,“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蔚然成风,成为推动城市文明进步的核心力量。
眼下,志愿精神在咸宁处处开花,激发了城市向善的力量。咸宁高新区以党建领航,借网格化构建多元格局,创新“护航高新”品牌。咸安的“1+8+N”模式成效显著,其中“家园互助”重视家教,“快乐星期六”守护幼苗,“红色服务110”提供便民事项。嘉鱼整合资源打造生活圈,优化阵地建设、完善招募机制、挖掘服务项目,提升服务效益。赤壁特色鲜明,通过“爱心支付宝”激励措施,推动多项目常态化便民服务,广泛吸引公众参与。通城志愿队伍不断壮大,“小红帽”协会创新社会治理新模式。崇阳多措并举关爱不同群体。通山构建服务体系,在大型活动如咸宁市第三届运动会中表现出色,针对青少年儿童、困境老人与留守妇女等群体开展的系列活动成效显著。
志愿服务是城市推进治理现代化的有力助推器。它以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为导向,有效化解教育、养老、便民设施等民生难题,从细微处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促进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在社会层面,志愿服务如黏合剂,凝聚起市民的向心力与归属感,让城市充满温情与善意。它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体现,当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广大民众踊跃参与时,全社会就会形成良好的风尚。
香城泉都,万国咸宁。我们的城市是一座有温度、有人情味的城市,见义勇为、乐于助人、友爱包容已经成为城市的文化基因。当前,我市正在大力推进文明城市建设工作,不仅要营造别具一格的优美环境,更要厚植崇德向善的精神文化。全市各地应以更高标准深化拓展志愿服务工作,继续发挥好、涵养好志愿者精神,让人们在感受到志愿者服务的同时,积极投身志愿服务,从而激发整个社会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
(邓昌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