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数字技术用起来

来源:咸宁日报 日期:2023-02-22 字号: 分享到:

春茶吐新芽,管护正当时。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茶园管理迎来关键期。在千年茶乡赤壁,数字技术在茶园管理、茶叶生产方面大展身手,推动古老的青砖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数字茶园:

每片茶叶的生长情况尽在“掌”中

温度、湿度、土壤墒情、茶叶生长……2月15日,在羊楼洞茶文化生态产业园大数据平台项目工作室,工作人员正在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平台对公司的数字茶园进行实时监控。

记者在现场的监控平台上看到,茶园的每一片茶叶生长情况都一目了然、尽在掌握。通过大数据分析,茶园管理变得科技感十足。

赤壁茶发集团项目工作室技术员武嘉骏告诉记者,通过数字化管理,发现叶片长势不行,就会去施肥。发现叶片发黄或者说有其他的虫害,就需要采取生物手段予以防治。

目前,产业园内已建成数字茶园600多亩,安装了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了气象监测站、智能灌溉系统,配备了土壤墒情检测仪,可对茶园环境、土壤、病虫害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测,通过数据分析,可实现茶园数字化管理。

赤壁茶发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数字茶园让茶叶生产变得更加高效,在农残监测、病虫防害、土壤重金属含量等方面,都能够更实时地掌握更精准的数据,更有利于茶叶的增量及品质的提升。

大数据驾驶舱:

从“一片叶”到“一口茶”可全程追溯

走进产业园一处大型电子屏显示区域,只见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发出指令,原本有些阴暗的一片茶园里,立刻阳光普照,这不是电灯,而是人造阳光,随时可让茶叶吸收太阳之精华。

工作人员潘锦慧介绍,这里便是中国青砖茶未来实践展示馆最具科技化的大数据驾驶舱,只要动动鼠标,无人机洒药、人造太阳光、人工降雨等智能化数字种植,以前瞻技术、震撼视听,演绎万里茶道曾经的辉煌与当代的接力。

大数据驾驶舱里面有赤壁茶产业以及茶叶的所有大数据,包括茶园的种植、工厂加工制作以及日后的茶叶销售状况,从茶园的“一片叶”到我们杯中的“一口茶”进行全程管控和监测。

潘锦慧举了个例子说,茶园的种植系统,有土壤监测仪,可以非常精确地监测到茶园土壤的湿度以及水含量的情况,根据湿度的不同来进行浇水,对比传统的茶园,这样一个数字化的茶园更能进行智能化的管理。

“有了现代科技的加持,古老的青砖茶在品质上更有保证,带给消费者的将是更安全更健康更放心的消费体验。”潘锦慧说。

科学种茶:

茶叶成为老百姓口袋里的“金叶子”

“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后,茶树渐渐苏醒,茶园进入春管春护黄金期。在羊楼洞茶场,农技人员正在指导农户管理茶园。

“目前早春的话要施肥,为了提高产量,一般是提前一个月的时间施肥,以氮肥为主。同时在春茶开采前,进行点耕,一般在三月初进行,主要目的也是为了提高春茶的产量。最后就是进行茶树的修剪。像这片成龄茶园,一般春季为了提高产量,是不修剪的。”现场,种茶大户汤腊英认真聆听。

赤壁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赤壁市依托丰富的茶叶资源和文化基础,适时提出了“打造百亿茶业,擦亮千年品牌,重振万里茶道”的发展战略,全力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店镇花亭桥村民郑先军瞄准“重振万里茶道”历史机遇,承包了村里的集体茶厂和上百亩茶园,成了村里的种茶大户。

赵李桥茶业等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结对帮扶”,不仅彻底解决了郑先军茶厂的销售问题,还向郑先军提供肥料、茶苗和种植管理技术,帮助茶园恢复产量,提升质量,渐渐地,郑先军的茶园兴旺起来。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茶农参与,茶叶成为老百姓口袋里的“金叶子”。

截至去年底,赤壁市茶园面积达到16.3万亩,茶叶总产量达6.8万吨,带动从业人员3.5万人,带动5000多户茶农人均年增收7000元以上。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柱 特约记者 但唐静)

责任编辑:何凡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