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县域沿革及行政区划

来源:崇阳提琴戏剧志 日期:2023-11-23 字号: 分享到:

一、县域沿革及行政区划

崇阳县历史悠久,古为三苗国地,春秋时属楚国疆域。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县,名下隽;唐天宝二年(743年)改称唐年县;五代吴顺义七年(927年),改唐年为宗阳;南唐时仍称唐年县。北宋开宝八年(975年)始名崇阳。自县名崇阳后,县域除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析通城镇为通城县南宋绍兴五年(1135通城、1958年通城、通山两县有过并入崇阳合治外,1961年后再无变动。

崇阳县位于湖北省南陲,幕阜山中段北麓,陆水中游,湘鄂赣3省交界处。地跨北纬29°1229°41、东经113°43114°21。东界通山县,南邻通城县与江西省修水县,西接通城县与湖南省临湘市,北连赤壁市与咸安区。东西最长61公里,南北最宽52公里。版图面积1968平方公里,折合295.2万亩。其中,耕地34.37万亩,林地223.34万亩,水域13.06万亩,其它土地24.43万亩。2013年,全县人口471 320人,比1949年的166 780增加304 540人。

崇阳县境,初隶属长沙国。东汉时属荆州。三国至唐期间,先后隶属南郡、长沙郡、巴陵郡、荆州、湘州、鄂州、巴州上隽郡、江夏郡。北宋初年置崇阳县后,先后隶属湖北路、湖广行省武昌路、湖北省武昌府。民国年间,属湖北省第一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初属湖北省大冶地区。1952年属湖北省孝感地区。1959年改属武汉市。196112月复属孝感地区。19656月起属咸宁地区。199812月咸宁地区改市后,属咸宁市至今。

汉初年间,县治始设境内暇心畈(今肖岭乡)。吴顺义年(927年),迁至今天城镇。

境内行政区划颇多变动。北宋太平兴国前,崇阳分5乡,元丰年间(1078-1085)为2乡。明代分为16里。清代设天城、金城、仁义3乡,下设44保。民国初期,境内行政区划沿用清制。民国十六年(1927年)全县分为9区。后南京政府推行保甲制度,全县分一、二、三、四、五区,下辖12乡。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全县分为318联保312保。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复为12乡。因县城沦陷,县政府迁往高枧寒泉等地,管辖县境东南山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后,全县仍为12乡,下辖72保、173甲。

19495月崇阳解放后,全县设412乡。19508月为4105乡。19513月设81镇(城关)152乡。19529月为71153乡。1953年为7130乡镇。1954年设和平、沙坪、白霓、苏塘、路口、石城、华陂7124乡镇。19562月,全县124个乡镇合并为40个乡镇,除苏塘区外,其余的区均撤。1957年恢复7区,仍设40个乡、379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另设城关区级镇。

1958年政社合一,区改人民公社,城关镇改中心人民公社,乡改管理区。10月,通城、通山并入崇阳县,12月通山县分出,崇阳、通城两县仍合,设212个公社68个管理区。1961年底,崇阳、通城分治,公社体制下放,崇阳县境内8个人民公社分别改为区或镇,管理区改为人民公社,全县设7140个公社(1963年为43个公社,1970年秋为42个公社)。1975年撤区并社,设大桥、鹿门、肖岭、台桥、星桥、沙坪、双港、石城、桂花泉、三山、白霓、大白、铜钟、路口、田心、金沙、绿化、东堡、苏塘、塘口、大源、高枧、华陂、蔡墩24个公社和城关镇(19822月更名为天城镇)。

19842月撤销人民公社,恢复区、乡建制,设大桥、沙坪、石城、白霓、路口、苏塘、华陂7个区和天城、白霓2个区级镇,同年7月,白霓区、镇合并为白霓镇。全县区辖33个乡镇和5个街道办事处。19879月,撤区并乡,全县设910乡,分别为大桥乡、鹿门乡、肖岭乡、沙坪镇、桂口乡、石城镇、桂花泉镇、白霓镇、铜钟乡、路口镇、金沙镇、雨山乡、港口乡、金塘镇、大源乡、高枧乡、青山镇、蔡墩乡、天城镇。19975月,成立大泉乡,同时撤销大桥乡,将原大桥乡辖行政区域划归天城镇管辖。20013月乡镇合并。全县设84乡,分别为天城镇、肖岭乡、沙坪镇、石城镇、桂花泉镇、白霓镇、铜钟乡、路口镇、港口乡、金塘镇、高枧乡、青山镇,下设322个村,2740个村民小组。20037月村组合并,全县322个村合并为186个村、10个社区居委会至今。


责任编辑:杨伟杰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