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提琴戏历代艺人

来源:崇阳提琴戏剧志 日期:2023-11-23 字号: 分享到:

四、提琴戏历代艺人

崇阳提琴戏在110余年的流传过程中,记录和浇铸着5代艺人的经历和业绩。

第一代艺人以蒋春保、李甲成为代表。他们于晚清年间(1903年前)出生,在老家湖南临湘学演琵琴戏(即岳阳花鼓戏琴腔的前身,也称嗡琴戏),先后在彭瑞生琵琴戏班和李尧林戏班搭班卖艺,以唱戏为业,是第一批来崇阳唱提琴戏的艺人。抗战时期落户崇阳,长期受聘搭班或自行组班从事提琴戏演唱活动。解放后,继续受聘在十数个乡村业余剧团带班授徒,教戏传艺,为提琴戏在崇阳的扎根成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代艺人以周怡生、孟福昌、孙廷桢、许国南、胡金富、吴松林、张关佛、王子余等人为代表。他们分别于民国初期(1914-1920年)出生。有的在湖南临湘、岳阳戏班学会唱琵琴戏,有的在湖北通城戏班学会唱花鼓戏,有的师承第一代艺人在崇阳境地学会唱提琴戏,以唱戏卖艺为业。成年后至解放初,先后随班或组班来崇阳演唱傩案戏。为了赢得崇阳的演出市场,他们在演唱过程中,结合崇阳的民情风俗特点和民众的欣赏需求,不断改编琵琴戏,创作有别于琵琴戏的提琴戏,并在崇阳多个乡村业余剧团中传授戏艺,培养了一大批崇阳提琴戏第三代艺人,为提琴戏在崇阳的成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代艺人以廖问仁、吴青龙、甘伯炼、汪汉会、程兴汉、王大毛、甘伯阳、甘阳侯、陈直明、汪德均、程励志、程仕典、汪学光、孙海彪、吴中阳、骆初龙、邓赞斌、吴幼梅(女)、廖宗忠、徐早香(女)等人为代表。他们于民国十六至三十八年前(1927-1949)出生,成年时段师承第一代、第二代艺人,50-60年代,分别在各自组建的乡村业余剧团学演提琴戏。他们以种田为业,把唱戏作为特殊爱好,上台是艺人,下台是农民(除部分参加工作者外),并技艺精湛,成为各自戏班或剧团的名角或骨干,为各自戏班或剧团赢得了声誉,为发展和巩固崇阳提琴戏作出了贡献。

第四代艺人以吴大华、王中平、曾珍云(女)、黄艳品(女)、王完保(女)、孙国璋、庞光齐、黄三义、庞新助、吴天军、汪丽娟(女)、王秀平(女)、沈秀文(女)、陈伟京、陈国雄、余亚光、姜功书、吴国祥、吴四煌、沈成会、汪水平(女)、汪月明(女)、庞完凤(女)、金红霞(女)、金珍云(女)、艾碧珍(女)、施瑜珍(女)、施仲芳(女)、丁树良等人为代表。他(她)们于1950-1968年出生。成年时,正值提琴戏解禁后的改革开放时期,经由乡村业余剧团或县社专业提琴剧团进入演艺界,经历有两种师承关系,一种是拜第二代、第三代艺人为师,学唱传统提琴戏;另一种是接受县文化干部的辅导培训,学唱改革后的提琴戏。他们身上兼有传统提琴戏和改革后提琴戏的演艺经历,是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改革时期崇阳提琴戏的主要演艺人员。以演戏为主要职业,先后参加过80年代县历届调(汇)演活动和90年代后的历届提琴戏剧节,有的成为有突出贡献的民间艺人,有的获得过地区、市、县文化部门授予的优秀演(职)员奖项,有的是市文联提名的表演艺术奖获得者。为崇阳提琴戏申报命名和省、国家文化艺术之乡作出了贡献。

第五代艺人以舒琴(女)、胡新华、吴红霞(女)、程玲玲(女)、戴落兰(女)、黄志刚、黄秋香(女)、李四英(女)、叶志新、邹海军、汪先祥、杜国华、洪波、庞勇、廖奇、李移民、徐晓英(女)等人为代表。她(他)们于1971-1986年出生。成年时正值崇阳民间剧团大量萎缩,青年演艺人员外出打工时期。他(她)们多由乡村业余剧团进入戏剧演艺界,其学艺途径呈多样性。如:舒琴因亲戚关系,同其表姐等人先后在湖南岳阳、湖北通城拜师学唱岳阳花鼓戏和提琴戏,婚后成为第三代艺人吴青龙、第四代艺人吴大华的孙媳和儿媳,受其传教,她演唱传统提琴戏的声腔正宗地道,深受崇阳戏迷观众的喜爱。庞勇因其父为崇阳戏剧界艺人之一,少年时即入港口乡洞泉村私人创办的琼花剧团学习湖南花鼓戏,第五届提琴戏剧节期间,他在《刘海砍樵》剧中主演刘海,博得观众的一致好评,被县剧团吸收为专业演员。岳阳籍的黄秋香开始在原籍学唱湖南花鼓戏,2004年到崇阳私营剧团搭班,靠自学了解传统提琴戏的声腔特征,成为一名演唱技艺较强的旦角演员。2008年以来,这一代艺人受聘于各私营剧团或招工在县专业剧团,在县提琴戏协会的组织下,按照传统提琴戏音乐的要求,先后合作演唱提琴戏《银牌记》《秦雪梅》《孟姜女》和电视戏剧片《双合莲》等剧目,并录制光碟传播,不仅为传统提琴戏的保护作出了努力,还成为崇阳戏迷观众熟知的一批提琴戏艺人。

人的行为爱好易受遗传或环境的影响,提琴戏艺人也一样,呈现有地域性的特征。提琴戏从湖南临湘、岳阳流传到通城、崇阳,在传流和形成过程中,发挥作用较大的第一、二代艺人便是临湘的蒋春保、李甲成、周怡生,岳阳的孟福昌及通城的许国南、胡金富、吴松林、张关佛,崇阳的孙庭桢、王子余等人。提琴戏发展至第三、四代艺人时虽呈普遍性,但在第一、二代艺人居住和生活过的青山、白霓等地,成立的提琴戏剧团的数量明显多于其他地方,较有名气的第三、四代艺人也多为青山、白霓人。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活跃在崇阳戏剧舞台上的第四、五代艺人,数量最多的是白霓镇白露村庞姓人,石山村的施姓人,青山镇东山村的吴姓人,港口乡大梅村的金姓人和畈上村的庞姓人。白霓镇白露村不仅有“高堤的戏,铜钟的祭”、“七八队出演员,五六队出后台”之说,还为县剧团输送了庞新助、庞勇两位著名专业演员。


责任编辑:杨伟杰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