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养在深闺到声名远扬 ——崇阳十万亩野樱的生态蝶变之路

来源:咸宁日报 日期:2025-04-01 字号: 分享到:

3月25日,崇阳县铜钟乡龙泉山巅,万亩野樱如云霞般倾泻而下。崇阳摄影爱好者杜志新操控的无人机传回震撼画面:蜿蜒的旅游公路似玉带缠绕,两侧粉白花海与苍翠群山共同构成绝美风景图。

“十年前这里还‘养在深闺’无人知,现在成了华中野樱第一打卡地!”他指着手机里2015年拍的照片对比道。

山门初开

一条公路唤醒“沉睡花海”

2015年3月,幕阜山生态旅游公路通车的汽笛声,惊醒了龙泉山沉寂千年的野樱。

当地村民还记得,首批扛着“长枪短炮”的摄影师沿着新铺的柏油路摸进山时,被突如其来的花浪惊得说不出话。“祖辈叫它‘恩桃’,没想到城里人当宝贝。”时任铜钟乡大岭村党支部书记吴宏军说。

崇阳县交通部门档案记载,当年崇阳投入3800万元,在建设好幕阜山旅游公路的同时,新修了一条从港口西庭樱花小镇至西庭岩、大岭村、官财山、大泉洞的循环旅游公路,全长33公里,打通港口、铜钟、青山三个乡镇,打造赏樱精品路线。

林业专家勘测后发现,这片北纬29度的野生樱林近10万亩,其中树龄超百年的达3000余棵。

破圈之路

从“网红流量”到“文化留量”

2017年3月,央视《春色清明》直播组走进崇阳,以航拍加固定实时镜头的方式向全国人民展示野樱花之美。

声名鹊起的野樱,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文人墨客的到来,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脱颖而出,“野樱天堂、就在崇阳”的名气也逐渐打响。

“武汉大学的樱花最早来自崇阳。”在崇阳首届樱花产业发展论坛上,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作协副主席熊召政说,武汉大学首任校长王世杰出生于崇阳,欲将武大建设成为花园学校,写信给老家亲戚,希望从崇阳运送桂花树和樱花树到武大。

有故事的樱花才是有灵魂的樱花。野樱花产生了可观的景观效应、文化效应、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让崇阳的名气越来越大。

保护与开发的天平如何把握?崇阳交出了独特答卷:通过林长制对野樱林进行保护,除了专职护林员外,每年还投入大量人工对野樱林进行清杂、维护,还给百年古樱建立电子档案。

花开世界

小野樱拉动大经济

大岭村一组山顶上饶家,村民饶龙光已连续开了7年农家乐。每年樱花观赏季时,他每天毛收入过万元,要请六七人帮工。

饶龙光告诉记者,他曾因家贫,到高枧乡当女婿。野樱花声名鹊起后,让他看到了希望。他先是回乡养殖牛羊,2017年6月索性将户籍迁回,办起农家乐。

80后青年程风将小货车改成“移动超市”,每年樱花盛开时,他便将车停在山上的花海里,日收入超过2000元。

“家里普普通通的一锅汤,到这里支个摊售卖,格外走俏!”大岭村4组60多岁的黄清宝在花海里卖腊肉海皮绿豆糯米粑汤,一上午挣了600多元。

更多的变化还在发生。在樱花谷的石林深处,该县青年黄博投资建起了民宿,他通过自己的视频镜头,将龙泉山里的故事传递给各地的朋友……

从2015年到2025年,十年间,一条路激活一座山,一朵花改变一座城,崇阳野樱的故事,恰是中国乡村“绿水青山”转化的生动样本。

这条十年花路,正通向更远的春天。(马丽娅

责任编辑:何珊
附件: